世纪决战—序言(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

  进入新世纪,甘肃省扶贫开发又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困难,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省先后遇到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全省扶贫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一是贫困人口数量大;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三是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的进度减缓。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甘肃农民增收寄予殷切期望。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了“扩大分子、缩小分母”,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指示。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提出,经过5年努力使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推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强农惠农保障行动。

  伴随着新世纪的发展进程,甘肃省的扶贫开发目标,也由“温饱”提升为“增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省开始组织实施“六大行动”。“六大行动”不仅蕴含着科学发展的精神,而且饱含着省委、省政府努力促进陇原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愿望和信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全省上下大力发扬甘肃人民在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实践中凝结的“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奋勇向前,以扎实有效的方法,确保“六大行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累累硕果。

  “六大行动”让陇原大地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全省省直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向内大力挖掘农业增收空间,向外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将“六大行动”这一纲领性要求,转化成可操作、易执行的一系列实施细则。各市州、县区积极行动,新举措、新目标层出不穷,全省农村经济呈现出喜人局面,干部群众交口称赞。《意见》扭住了当前“三农”工作的核心,对省情吃得透,问题想得清,潜力看得准,措施抓的实。“六大行动”,个个都是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第一,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即通过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着力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培育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现代制种、酿酒原料等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优化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经过5年努力使特色优势农产品收入占全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

  第二,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即着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在加强生猪、家禽生产的同时,把加快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作为着力点。5年内草食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第三,农村二三产业推进行动,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培训计划”,5年内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1亿元以上的5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行动,即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服务,切实维护农民权益;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培训资源整合机制,培育新型农民,切实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力争今后5年常年稳定型输转的比重达60%以上,劳务收入每年增加15%以上。

  第五,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即通过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围绕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民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力争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

  第六,强农惠农保障行动,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六大行动是全省各地干部群众创造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六大行动立足省情,实事求是,认准了全省农民增收潜力,抓住了全省农业发展特色,将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点,放在挖掘自身潜力、拓展农业内部增收空间上;将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放在通过多种途径开辟农业外部增收渠道上;将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放在政策支持、深化改革、夯实农业基础上。六大行动从宏观着眼,从制约全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瓶颈入手,统筹兼顾,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种种难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只要还有贫困人口存在,我们的干部就寝食难安”!

  2008年10月23日,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在全省促进农民增收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的具体措施,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要求,着力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完善发展规划,集中精力抓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二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带动机制;三要着力构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四要着力构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点解决困难群体的问题,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不动摇,下更大的决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积极采取对口帮扶、科技扶贫、以工代赈和易地搬迁等多种扶贫方式,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不断解决贫困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曙光照耀在中国西部的大地上时,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同志目光如炬,信心满怀,再一次将全省农村反贫困决战的战鼓擂响——

  陆浩指出:“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而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更加艰难的过程。无论是改变生存发展条件还是发展现代产业,无论是减少农村人口还是促进社会转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甘肃解决温饱的标准还很低,还不稳定,和全国及东部发达省份相比,甘肃还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所以,扶贫开发在甘肃仍将是一项的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还要继续努力。”他进一步指出:“强力推进扶贫开发,让更多的贫困户农民加快解决温饱,是甘肃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工程。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贫困地区就一定能够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走向现代化”。

  针对新阶段甘肃农村反贫困问题,陆浩深刻地指出:在完成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对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已经基本解决温饱的农户继续支持,力争2010年全省稳定解决温饱; 2020年,全省基本脱贫,部分地区实现小康目标……

  一诺千金!

  这是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