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思路转变天地宽

      国家人口委主任张维庆2005年8月在甘肃考察工作时指出,甘肃省人口委从王素银同志到刘维忠同志,这两个班长都是优秀的班长,他们带领人口计生部门的干部职工,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有所创新。他们发扬敬业、奉献、求实和创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创造了可供全国欠发达地区借鉴的经验……

  在对计生扶贫的采访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从2003年开始,甘肃省计生委的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好班子,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同志连续五年被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2004年和2005年,经省委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考核,计生委领导班子和刘维忠、陈新民、尚裕良、李学宏、曹正民、杨陇军、何坚民、李建国、高发贤等9名班子成员均为优秀,有多名职工被评为全国和省级先进个人。

  好班子带出好队伍,好队伍干出好业绩。

  “十五”期间,国家人口计生委先后提出了求真务实,打破计生部门相对封闭状态,建立计划生育新机制等一系列指导意见。为此,甘肃省结合实际,明确了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工作质量,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工作新机制“三大任务”为重点,从打破自身的封闭入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思路。2003年,省人口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省政府建议,把一部分“权力”从本委切出去,纳入相关部门职责。当年省政府与11个部门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协调出台了11个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文件。把统称为“两户”的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的慰问纳入民政部门职责、“两户”合作医疗基金自己承担的部分也由民政部门缴纳;把“两户”医疗救助纳入卫生部门职责,免收门诊挂号费。农牧、公安、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也分别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计生奖励优惠政策。让有关部门在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的同时,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群众的优先优惠政策,在资金、物资、发展项目上向计划生育户倾斜。这一理念的最大亮点是,实现了人口计生工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互利双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扶持计划生育家庭的新局面,为开创全省计生与全省人口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2005年,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少生快富’先进单位”。

  一、从“黄牌”警告,到创造西部经验

  甘肃曾是“八五”期间全国唯一没有完成人口计划任务的省份。为了彻底扭转人口计生工作的被动局面,省委、省政府把人口计生工作当作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要工程,每年年初,省委省政府都要专门召开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专门听取省人口委关于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兑现上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奖惩,签订当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亲自参加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部署当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全省逐步建立起了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发展思路的大跨越。人口计生部门也一改过去大包大揽“唱”独角戏的做法,把一部分工作任务切出去,纳入相关部门职责。计生部门重点管“少生、优生”,其他部门管“快富”。通过努力,各部门的政策和资源实现了有效整合,全省各相关部门每年向计生家庭倾斜的普惠性政策资金达2.1亿元。

  与此同时,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工作模式成功转化,实现了从“暴风骤雨”到“春风化雨”的跨越。对以“农村两户”为重点的计生家庭,给予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两户”养老、生产生活困难、子女教育等问题。奖励优惠政策的实施,推动了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有效控制了多孩生育。

  思路决定出路。甘肃省结合省情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振兴甘肃、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研究探索适合欠发达地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机制,动员各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政策,启动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10多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和少数民族县,开展对符合政策规定而自愿少生一个孩子的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救助工程,把计划生育工作和为群众谋利益结合起来,努力减小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初步建立起了对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给奖励、给好处,对违反计划生育法规的行为进行经济限制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仅仅一年时间,就为5179名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子女升学时加分;为3.4万名农村计划生育夫妇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的奖励扶助金;为1000多对符合“少生快富”政策的夫妇给予3000~5000元的奖励;为65903户农村计生户安排项目少生快富资金5646万元,为4487户计生户安排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少生快富项目2761万元;为10000多个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每户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投入9195万元,为14.46万“农村两户”夫妇办理了养老储蓄;为26万“农村两户”家庭免去学杂费教材费近4000万元;民政部门把计生户纳入低保52974户,资金3112.9万元,救助计生户34865户,落实806.9万元;卫生部门在合作医疗试点中为计生户落实资金592.8万元;水利部门在集雨节灌等项目中安排计生户资金3156万元。这一系列奖励优惠政策,使全省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得到约2亿多元的实惠,真正实现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由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变;由行政强制、处罚多生为主,向奖励少生为主、奖励和处罚相结合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利益导向结合转变。经过多年努力,甘肃省已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跨入了低生育水平行列。“十五”期间,全省少生175万人。

  围绕新农村建设,甘肃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可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的活动相结合,把项目、资金、物资等方面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全面实施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困救助、特别扶助、幸福工程等项目,截至2007年底,累计落实项目资金27555万元,受益群众达40万人次,使农村人均增加689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计生户的社会地位和妇女的家庭地位,有效化解了国家生育政策和群众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减小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和负面效应,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动性,推动了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2007年全省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累计达到12万户,农村计划生育率提高到87.19%。农民群众因此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生产发展。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甘肃省计生工作新模式:即由人口部门一家抓计划生育向动员全社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变;由以行政措施为主向依法管理、利益导向、优质服务和行政措施相结合转变;由强调群众作贡献、向以人为本为群众办实事转变;由“处罚多生”为主向“处罚多生”与“奖励少生”相结合转变;由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这种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共同探讨一种切实有效的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能加快群众勤劳致富的措施的方式,对甘肃经济发展,提高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甘肃省计生工作的新模式,再次印证了这样的逻辑:理念开拓思路,思路促进发展。

  典型一:开创新局面,干部是关键

  在一次下乡采访中,我结识了一位年轻的计生干部,她是康乐县景古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所长杨灵君。虽然刚届而立之年,但她已经在乡镇计生工作岗位上干了整整10年,经历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重大转变,见证了计生工作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的飞跃。从事计生工作曾经的酸辛与苦楚让她历历在目,而今天计生工作理念的大转变带给她的是欣慰和愉悦,更让这位年轻女子体会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快乐。由于对人口计生工作的热爱和赤诚奉献,2003年她被授予了“甘肃省计划生育技术优秀工作者”称号,2004年以来,她还连续4年在全县技术专干考核中名列第一。

  我问杨灵君,作为一名年轻女性,多年从事计划生育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你觉得难吗?怎样才能做好工作,取得群众的信任?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只要以信念促工作,以工作提升信念,就没有干不好的工作。只要始终为计生对象着想,把她们当成朋友,经常交心,真诚为她们办实事,办好事,就一定能赢得民心!

  这不就是广大计生干部的共同心声么……

  第五届“中华人口奖”获得者,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原甘肃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王素银带领省计生委一班人坚决贯彻落实“三为主”工作方针,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以推进产前管理为龙头,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她积极协调,广泛动员,努力争取,提请省政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实施方案》,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了全省扶贫攻坚计划。为实现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制约机制相结合,她提请省委、省政府与公安、民政、财政、扶贫、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各项优先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从此,省上对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扶贫部门每年拿出1000万元进行重点帮扶;教育部门对在本省初中升高中和初(高)中升中专时总分加10分,各级党委、政府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在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劳动就业等方面优先照顾计划生育户,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帮助支持计划生育的格局。彻底扭转了计划生育工作被动局面,全省出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新高潮。

  范士杰,宕昌县临江铺乡计划生育工作站站长,一名扎根在最基层、工作在第一线的乡临时计划生育工作专干。他以最普通的言行、最寻常的故事,努力做好被称作“天下第一难”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以真心帮助计生对象脱贫致富,以爱心感动着身边的乡亲们,以亲情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以无私的奉献成为全国青年楷模,成为全国计划生育战线的典范,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优秀青年,第六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

  庆城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赵毅,善于研究问题,勇于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多次计划生育清理清查和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活动;制订方案,协调经费,检查督导,在全县17个乡镇(办事处)建立起了集宣传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他带领局里的干部多次走西安,赴兰州,下基层,在庆城县流出人口比较集中的西安、兰州和流入人口较多的乡镇建立起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站,协调公安、工商、社区等部门共同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开通了庆城县人口计生门户网站和信息平台。

  赵毅还出面协调县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和县计生指导站,每年下乡进村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年普查妇女50%以上,多次出面协调县农、林、水、牧等20多个部门出资金、立项目、定政策,帮助计划生育贫困户脱贫致富。2006年,全县有133户农村“两户”享受了良种补助政策,有36户农村“两户”享受了免费建沼气池政策,“两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上学不掏钱,有50名“两户”子女享受了升学加分政策,有246户农村“两户”享受扶贫救助金2.64万元,有1156户二女结扎户享受了免收合作医疗个人自筹费政策……正像庆城县群众说的,因为有了赵毅这样抓计生工作的干部,计生家庭真正得到了实惠,计生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2005年,庆城县被中宣部、国家人口委等10部委评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被省政府命名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典型二:“通渭模式”破坚冰

  2006年春,一组来自平襄镇马岔村的数据引起了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震惊:全村200多对育龄夫妇,150多对属违法生育对象。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马岔村的这种情况在全县也较为普遍。甘肃省人口委督查通渭工作,发现了这一严重问题,并进行了通报,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2006年5月,县委书记燕胜三在全县干部大会上义正辞严地指出:“计划生育工作长期被动落后,甚至部分党员干部违纪超生,直不起腰杆抓工作,这就是通渭县未来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计划生育是基层工作中最敏感、最头疼的事,但经济发展不能绕道,只能前行!通渭县委、县政府统一思路:从清查领导干部人手,全面推进计生工作。县里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甩掉包袱、解脱干部”的原则,迅速出台了《通渭县党员干部职工超生违育清理清查办法》。当年6月中旬,集中6天时间,通过电视公示、舆论造势、社会监督、靠实所在单位领导责任等办法,动员违纪超生干部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申报超生孩次、主动缴纳社会抚养费、主动落实节育措施,并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

  重拳出击,各乡镇也进一步探索计生工作新机制,层层建立“责任链”,推动工作重心下移。2007年,全县落实的二女户占历年积累的三分之一。通过计生工作,干部的能力和作风也得到了考验。计划生育一举两得:既解决了“人口”问题,也解决了“人”的问题。

  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长令续鹏果断决策,决定拿出900多万元,在18个乡镇建起了高标准计生服务所;筹资300万元,设立了“计划生育奖励基金”,相继启动了成才工程、小康工程、夕阳工程。重罚的背后有重奖,县里先后7次召开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奖励大会,奖励农村“两户”1400户,奖金390余万元。

  2008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和中国计生协会领导来到通渭考察,对该县计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称之为“通渭模式”。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也点名表扬通渭,要求进一步总结他们的好经验。

  创新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通渭模式”如一声春雷炸响,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迈向新阶段。2007年,全省各地深入开展了打假求实清理清查活动,共清理出历年出生漏报6.38万人,清理虚报出生1.2万人,清理出党员干部超生2718人,已落实党纪、政纪处理2191人。

  典型三:“双推优”推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积极开展了把计划生育户和计划生育系统中的非党优秀分子推荐入党,把计划生育系统中的优秀干部推荐到重要岗位任职(简称“双推优”)活动,把其作为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改善农村党员结构,加强基层党建,扩大执行国策模范群体的重要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5年11月17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苏荣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开展“双推优”活动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实行计划生育是甘肃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尤其在甘肃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特殊意义。省人口计生委开展的“双推优”,受到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肯定和推广,这对于提高计生干部素质、改善农村党员年龄结构、扩大执行国策模范群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人口计生委能将这项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促进甘肃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据省人口委副主任杨陇军介绍,几年来,全省人口和计生系统累计推优上岗2423人,交流1052人,推优入党11146人。这一重大举措,一方面改善了农村党员结构,扩大了执行国策的模范群体,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这一潜在能量将在今后事业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007年岁末,永登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进行年终考核,县人口局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双推优”工作,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推荐优秀基层计划生育干部。县上领导高度重视,对乡镇从事计划生育工作多年的基层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打破常规,一次就提拔交流乡镇计划生育干部21名,其中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提拔为正科级的2名,提拔为乡镇纪委书记和乡镇副职的5名,计生专干提拔为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的6名(副科级),提拔为其他岗位任副科级中心主任的4名,同时对原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交流到其他岗位上担任副科级主任的4名。

  时任永登县委副书记尤占海说,这次提拔交流人数之多、涉及乡镇之广为10多年来之最,在广大干部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普遍认为人口计生工作有干头了。

  2008年,合水县计生系统“双推优”工作揭开了崭新而辉煌一页。元月,县人口局局长被提拔为市计划生育协会兼职副会长;3月,县西华池镇计生办主任被调整为县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实现了从正科级到副县级、从计生主任到党政部门“一把手”的“双重”突破。全县广大计划生育干部备感欣慰和鼓舞。

  自2005年全省“双推优”活动开展以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双推优”工作作为培养一流计生干部、打造一流计生队伍,实现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2005年“双推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推荐提拔副县级1人,正科7人、副科17人,交流到党政主要岗位1人、其他岗位20人,推优入党63人。今年提拔副县级1人、正科1人、副科4人、交流到党政主要岗位1人,有3名乡镇计生主任被调回县城。特别在计生干部调整配备上,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县人口部门的意见,保证了计生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计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县计生系统作风正、人气旺,工作热情高涨,为全县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证。

  时任临洮县委书记郭永昌、县长张懿笃认为,做好计生干部“双推优”工作,对计生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优中选优,任人唯贤,切实把全县计划生育系统中那些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成绩突出、素质优良、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真正使有“为”干部有“位”,才能达到典型带动,激励干部的目的,从而促进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2007年,该县共推优入党43名,县人口局1名副局长提拔为乡镇长,2名业务骨干提拔为副局长、1名提拔为协会副秘书长、原协会副秘书长解决了正科级待遇、1名副局长、1名计生办主任交流到其他单位;2名乡镇计生办专职干部提拔为计生办主任,2名提拔为乡镇司法所所长、3名提拔为乡镇民政站站长。全体计生干部在“双推优”活动的关怀下扬眉吐气,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全县计生工作者敬业爱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真正为计生工作搭建了一个“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用人平台。

  二、部门联动,走出计生扶贫新路子

  甘肃省副省长李膺指出:甘肃省将人口计生工作任务与各相关部门职责紧密结合,提出把计划生育一部分工作“切出去”纳入相关部门职责,利用相关部门的政策、项目、资金、物资的优势,支持计划生育工作,解决计划生育群众的实际困难。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和实施,改变了计划生育工作由人口计生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支持计划生育工作,克服了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弊端,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思路的根本转变。

  为计划生育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必须有政策、项目、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但这单靠人口计生部门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甘肃省计生系统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使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真正实现了从由完不成国家人口计划——全面实现“三为主”——整体推行优质服务——准确实施“两个转变”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充分肯定。

  2006年3月,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调研组深入甘肃省天水、定西、兰州、白银、临夏等市州调研,他们进社区,人农户,和基层干部座谈,与农民群众谈心,一路所见所闻,给调研组一行留下了难忘印象。国家人口计生委调研组在对全省人口计生工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深入调研后得出结论:“甘肃省近年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和工作方法,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成功经验。”

  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阶段西部地区人口计生工作的“明星”。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少出生1062万人,使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为全省提前实现预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压力。

  甘肃省计生工作成就的取得,凝聚着中央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办的心血,与他们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就是一位为甘肃广大干部群众所熟悉和爱戴的领导同志。他先后8次来甘肃搞调研,走遍了全省的14个市(州)。他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计划生育就是抓扶贫开发,抓计划生育就是抓生态保护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减少一个人口,就是减少一份工作压力,就是减少一个贫困人口,就是减少一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必须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生育工作,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尤其是计划生育干部要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积累贫困山区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先进经验,努力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发展,加快扶贫开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

  张维庆指出,我们要特别清醒地认识到,在甘肃,稳定生育水平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就是促进社会进步,就是减少贫困人口,就是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抓人口就是抓经济;抓稳定低生育水平,就是抓扶贫,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怎样才能稳定低生育水平?关键是要切实抓好三件大事。一个是推行奖励扶助制度,一个是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一个是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我在计生工作实践中最大的体会,就是只要把这三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就是扶贫,而且是最有效的扶贫,最长远的扶贫!

  三、人口文化,引领婚育新风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甘肃因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了近千万人,综合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每对夫妇生育3个孩子,降到1.8个左右,使全省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

  甘肃省人口与计生委宣教处处长益瑞渊先生认为,人口计生工作的显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而人口文化的先进引领作用对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计划生育是国法,百姓们做事(者)心里头亮了。奖励扶助阵势大,连手们高兴(者)睡梦里笑了”。高亢激昂,情真意切,悠扬的花儿唱出了各族群众发自肺腑的朴素心声。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来说,计划生育是第一难事,是一年中面临多次考核的头等大事。然而在临夏县,有这样一个拥有一万多人口的民族乡,却将这项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特别是在逐步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职能转变的基础上,以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构建和谐新临夏”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为契机,认真落实各项优先优惠政策,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全省“五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这个乡,就是临夏县安家坡东乡族民族乡。

  安家坡东乡族乡是该县两个民族乡之一,以东乡族为主,汉、回、土、藏、保安等多民族杂居。辖4个行政村50个社,农业人口2249户10768人,其中东乡族1057户5104人,占总人口的47.4%;全乡共有育龄妇女2498人,占总人口的26.85%;已婚育龄妇女2498人,占总人口的23.20%。符合“少生快富”政策条件的对象为566对。

  “二女家庭放宽心,奖励扶助后面追”;“生男是名气,生女是福气”。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把计划生育列入主要议事日程,作为乡上的头等大事、品牌工作来抓,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计生办副主任具体抓,与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和专干分别签订责任书,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全乡干部人人有任务、有工作、有压力,齐抓共管计生工作的新局面。以落实各项计生优先优惠政策为重点,狠抓节育措施的落实。乡干部对享受优先优惠政策的人员从姓名、年龄、婚育史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核实,全乡二女结扎一次性奖励累计20户60000元;享受奖励扶助对象10户;享受特困家庭救助l户;累计办理二女养老储蓄70户,金额3.18万元;特别扶助3户3120元;同时,对中小学中的“两女户”子女,上学时除优先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外,免收作业本、配套资料等费用,深受各族群众称赞。乡上帮扶贫困“两户”17户,资金2532元;救助20户,资金1600元。另外,在宗教场所和群众聚集的场所宣传少生优生优惠政策,协助各村群众编写了一系列计生节目,参加全县计生文艺演出。

  近几年来,全省各地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人口文化工作成效日益显著,成果令人欣喜。

  时任甘肃省计生委副主任陈新民认为,发展人口文化事业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和有效形式,成为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的治本措施和必要手段,成为人口计生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7月13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和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的关心支持下,由热爱人口文化事业的艺术家、人口专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新闻工作者和计划生育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甘肃省人口文化促进会成立了。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由姚文仓担任名誉会长,刘维忠担任会长,张家昌、陈青、陈新民、李学宏、吴仰东、徐亚荣、张改琴、顾善中、郭开洲、刘镜、田世荣、姬广武任副会长,凌晓文任秘书长,李敏、杨建仁任副秘书长,齐彦斌、胡豫川、张明、乔丽霞、陈沛林、肖广辰、李士义为常务理事。

  甘肃省人口文化促进会的成立,必将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口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兴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人口文化大院,婚育文化活动室,人口文化宣传长廊,优先优惠政策“明白墙”,积极开展了婚育文化和人口文化精品“五个一”活动,创作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世纪决战》等系列文化精品,从乡村到省,层层组织了文艺调演和演讲比赛等,推动了全省人口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兰州市丰富载体,多措并举,人口文化工作逐步走向多样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三下乡”、“千台大戏进农村”、“桃花会”、“梨花会”、“母亲节”等重大节会日,通过改革计划生育墙体标语、制作宣传栏、印发宣传品、入户面对面宣传、免费提供健康服务等方式,营造了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投稿、约稿、开设专栏、现场采访等方式和参与“行风阳光热线”、“一把手”上电视等直播节目,对人口计生各项新出台的政策、生殖健康知识及人口计生重大活动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电子政务信息报送量明显增加。发挥政府宣传的权威作用,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再掀人口计生工作宣传报道新高潮。

  兰州市各县区也结合各自实际,大力倡导婚育新风,引领“和谐计生”,在改革墙体标语、印刷宣传读本、利用婚育学校培训宣传的同时,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宣传工作。榆中、永登两县在国道、省道和旅游风景区建起了生育文化长廊;西固区重点建设生育文化大院;七里河区着重在有奖举报工作上造声势;安宁区在永久性高档次宣传载体上做文章,拟筹建融人口文化、生育文化和计生政策于一体的“国策苑”项目,扩大了宣传教育覆盖面,提高了宣传的实际效果,使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先优育、出生缺陷干预等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走出了一条政策宣传向人性化服务宣传逐步转变的新路子。

  四、计生扶贫,希望与困难并存

  200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大历史命题,强调我国的人口发展必须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标志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为主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我国的人口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中国西部广大地区,人口问题仍面临严峻挑战。

  在对计生扶贫的深入采访中,我与不少干部、专家和群众进行了切磋和交流,深深感到,计划生育工作真正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计划生育与扶贫工作的有效结合,也是扶贫工作中最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大家在对计生扶贫事业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讲了在实际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还需要解决、探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些优惠政策发挥的倾斜引导作用在日益弱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倾斜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计划生育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少生快富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特别突出地反映在利用社会资源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利益倾斜的政策中。这些政策在一些贫困地区尚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让实行了计划生育的群众感到:“少生没有致富,奖励了也没受益。”一项最新的调研表明,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调整带来的利益倾斜消失。近年来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特别是农村普惠制政策(如征地补偿、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是按家庭现有人口执行的,都由原来的特殊权利变为普遍权利,由优先受益变为同时受益,原有的优先优惠条件不再发挥作用。出现了农村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冲突的现象,致使多生孩子多受惠,影响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为此,2007年6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惠农政策中进一步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通知》,规定“各项惠农政策按人均落实资金或项目时,独生子女领证户按照2个子女数对待,农村二女户按照3个子女数对待;按户落实资金或项目时,农村‘两户’在户均基础上提高30%。”

  二是缺乏实施条件造成的利益倾斜缺失。在现实生活中,实行计划生育,少生孩子对于家庭收益的意义存在阶段性差异。正常情况下,实施节育措施的初期,大约在23岁至45岁之间,45岁以后,农村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开始下降,在一些山区,甚至已经开始逐步丧失从事农业的劳动能力,子女开始步入结婚成家的阶段,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家庭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开始出现,这些家庭父母对于自己养老的后顾之忧开始产生。特别是二女户,女儿普遍不愿意招婿上门,而父母则希望二女中有一女能够招婿上门,留在身边为其养老送终。这种矛盾使二女户家庭陷于无助的状态。这些二女户家庭的另一个心理问题就是缺乏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的上进心,发展的后劲不足。比如在由扶贫部门实施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中,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农户的,不存在对计划生育户的扶持和倾斜,另一方面,恰恰是计划生育户特别是二女户由于发展愿望和劳动能力所限,因缺乏实施这些项目的条件,自愿放弃了这类项目,使这些家庭的基本设施水平落后于同村的村民。前述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也使他们对农业生产在体力、精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其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家庭的劳动生产率开始下降。因此,对于甘肃大多数山区农户来讲,45岁以后,少生不仅不能致富而且必然受穷。

  三是现有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老而无靠的顾虑。随着农村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和土地收益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风险不断加大,“养儿防老”的思想在短期内还不能根本消除。因此,加快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解除计划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实基本国策和群众生育意愿的矛盾。

  二、利益导向政策的目标离散度较大且存在区域性不适应的问题

  利益导向是计划生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政策取向,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受到计划生育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有关调查发现,当前在甘肃农村实施的针对计划生育户的利益导向政策和规定复杂多样,但真正能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并不多,其中“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公认的受益感最强、保障程度最高的一项。这一项目在甘肃实施以来,引起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好政策,但其关于对象确认的条件却存在明显的目标偏离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批评集中在以下两个议题中:一是真正的计划生育户没能受益,二是对于山区农民来说,年龄规定不合理。调查还发现,实际上,许多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或项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目标离散度较大的问题。

  一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农民被置于政策边缘,目前他们成了农村中最贫困、最需要救助、最应当得到奖励的群体。1980年发表致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一封信以后,许多农村青年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动采取节育措施,模范地执行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普遍计划生育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生育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措施将这一部分人置于受益范围之外,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开始进入中、老年行列,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又缺乏劳动力,没有了生活保障,养老问题正在困扰着他们。但是,根据奖励扶助政策的规定,他们还没有达到奖励年龄,不能享受奖励扶助政策;而现行的针对二女结扎户的一次性奖励3000至5000元,始于2005年,此前的适应对象并不享受这一政策。当年享受政策对象4000户,只占不到当年全省农村全年二女结扎户的30%,就全省累计情况看,至2005年全省农村累计二女结扎户共18.45万户,其中的18万户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个别地方为少部分对象办理了每对夫妇600元的独生子和二女结扎户养老储蓄,将养老储蓄提高到2000元的政策则始于2002年。独生子女领证户一次性奖励1000元,只适应于2002年以后的节育对象,此前全省农村累计5万多独生子女领证户没有享受任何优惠政策。因此,从政策分析看,从1980年至2002年的22年时间里,全省农村累计二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领证户约24万多户农户没有享受到任何优惠政策。相反,由于他们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了孩子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只能陷于贫困的边缘。

  二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丧失劳动力普遍较早、寿命短,现行的奖励扶助政策难以让他们得到实惠。贫困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营养和健康保障而减少平均寿命。有的地方成年人的正常寿命在60~70岁之间,一些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到60岁,有很多人活不到60岁。因此,许多人担心自己没有机会享受奖励扶助政策的机会;二是由于劳动强度大且缺乏必需的劳动保护而过早地丧失从事主要生产活动的劳动能力。男性劳动力一般在50岁左右即丧失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能力。而女性则更早,普遍在45岁左右开始失去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能力。因此,一些群众认为,奖励扶助政策中的年龄规定不合理、对山区人不公平。

  在甘肃省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情况下,计划生育家庭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理应得到国家补偿。实践证明,通过落实各项优先优惠政策,让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于减小工作难度,引导更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意义重大,新时期应当继续在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救助、升学加分、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农村低保、合作医疗、危房改造等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种奖励优惠,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奖励标准,让广大计生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务必清醒面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

  人口问题作为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它的自然属性决定问题的复杂性。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发展和政策控制都可以降低生育水平,“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社会上和部分同志认为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省的人口数量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已大为减轻,但却忽视了甘肃省严酷的自然条件对人口过快增长的有限承受能力;忽视了群众潜在生育意愿与现实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忽视了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对有效控制人口的重要作用这样一个严峻现实。虽然甘肃省初步建立了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了计划生育户的奖励资金,但是农村群众抢生男孩的愿望非常强烈,纯女户节育难度仍然很大。经济基础较好的河西地区,农村群众是由于管理严想生而不敢生,并不是完全想放弃生育,即就是放弃生育也绝对是少数而不是多数。中东部地区正处在控制生育的艰苦爬坡阶段,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弹。在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还有些人片面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群众的生育观念自然会发生转变,人口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只强调下大力气抓经济发展,而放松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这种认识简单地将复杂的人口问题归结为贫困问题,忽视了影响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社会、民族、宗教、文化等其他诸多因素。现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名人、富人超生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经济问题并不是影响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唯一因素。生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河西地区的经验来看,生育观念转变的最大推动力正是三十年来坚持不懈的人口计生工作,没有二、三代人对此付出的牺牲,是很难达到控制人口数量目标的。

  近年来少数专家学者和国外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等媒体,片面夸大人口数量控制成果,利用生育政策攻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指责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导致人口结构问题,呼吁修改有关法规,增加生育数量以防止生育水平过低难以恢复等等,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和混乱。对人口的前瞻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尊重国情和事实。现在人口数量控制刚刚进入正轨,需要稳定相当长一段时期,从“量变”积累到“质变”。近年来,甘肃省人均经济指标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还有很大压力,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提高人均经济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

  受人口发展惯性和传统生育观念的双重影响,宏观调控人口的周期很长;人口素质、分布和结构性问题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机制,才能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与责任追究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对推进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方认为工作差不多了,责任制压力太大,容易诱发行政侵权,反对考核排序和“一票否决”。近年来,随着目标考核评估力度的加大,部分地方存在侥幸心理,不在工作上下工夫,而在数字上做文章。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关键在于对业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落实领导问责制。因此,必须坚持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三条线”考核制度,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彻底解决出生漏报、报表数据不实和基层弄虚作假,必须建立逐年考核,中长期监测,离任审核,责任追究制。对地方党政领导因工作不力,造成滑坡或虚报成绩的跟踪处理。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负责人因放松计划生育工作,造成职工违纪超生严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

  新时期需要改进责任指标和评估体系,坚持长远目标与当前工作相结合,与靠实领导责任相结合,与提高工作积极性相结合。倡导求真务实,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保护基层真抓实干的积极性。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坚持依法实行计划生育,落实执法责任,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诚信、便民、高效,用法律手段推进人口计生工作。设立有奖举报,监督计划生育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育龄群众的生育行为,营造各级人大监督、社会舆论、人民群众监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的良好环境。

  五、步入新阶段,实现新跨越

  2008年3月,苏君出任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成为省直部门最年轻的女性主要领导干部,年仅42岁。上任伊始,苏君便轻车简从,风尘仆仆深入市县区、村组、厂矿企业调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苏君认为,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控制形成有效机制,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普遍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逐步建立,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得到群众认可。基本建立了党政重视、部门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模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机遇和挑战并存。

  通过调研,苏君认为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低生育水平仍不稳定,反弹势能大。现实情况说明,全省的人口数量控制和低生育水平主要是靠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取得的,目前群众的生育观念决定宏观控制仍然是必要的,以行政推动方式控制人口是需要改进,但必须坚持。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计划生育“四个不动摇”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不能说变就变。

  苏君指出,全省人口计生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确面对,主要包括人口计生工作发展不平衡,总体服务水平较低,基层基础工作薄弱,流动人口和移民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和纯女户节育难等,集中表现为五大矛盾:即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的矛盾,原有的工作方式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基层管理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一票否决与工作求实之间的矛盾,农村普惠制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涉及政策规定侧面,又涉及工作方式方法侧面;既涉及各级各部门,又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既复杂又难以短期内解决。

  一

  苏君指出:全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经历了宣传发动、行政命令、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发展阶段,现已进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阶段。她认为,当前,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与城市工作不平衡。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几十年持续不断抓农村人口计生工作,可以说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农村与城市相比,人口计生工作差距较大。二是县与县之间工作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同一个市(州)中县与县之间工作水平差距很大,有“国优县”、“省优县”,也有“三为主”县,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三是部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比例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增长比例不平衡。有些地方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50%甚至80%,而对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没有增加甚至出现了下滑现象。由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不足,造成政策规定的独生子女奖励费不能全额兑现,优惠政策和基层计生队伍的报酬落实不到位,影响政府的公信度和基层计生队伍的稳定,将对人口计生工作造成很大的冲击。四是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虽然以生育为目的的流动人口只是流动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是,用管理生育对象的办法管理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给许多以打工挣钱、改善生活为目的的流出人口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对此也有意见。五是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基础建设不平衡。个别地方对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不重视,房屋简陋,条件不具备开展医疗服务要求,有的甚至前几年安排的项目至今没有动工修建,有的虽然修建但不符合要求,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失去机遇,对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很大的影响。

  苏君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用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将引起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探索,寻找解决的办法。

  二

  苏君指出:人口计生任务繁重,工作千头万绪,迫切的是要认清形势,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首先要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促均衡发展。

  抓城市——建立全员人口管理服务体系。首先要树立市民化管理服务的思想。无论居民和农民,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都是城市人口,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你管他管之说,是育龄人口就会生育,人口计生部门就必须管理。其次要通过信息化创新管理手段。再次要实行分类管理,是流动人口的按《条例》规定,纳入所在地管理,实现部门联动。对于城市特殊行业,“条条管理”的单位,实行部门责任制。联合公安、工商、城建等部门,摸清底数,规范管理,解决工作中的“死角”问题。

  抓人口大县——核心是做好人口控制工作。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办法,以稳定地低生育水平为目标,通过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积极推进养老保障试点工作,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引导更多的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以此解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抓基层基础——巩固提高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确在机构改革和调整中,计划生育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筑牢基层基础。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减小基层工作压力,积极开展“双推优”(推优入党,推优上岗)和“双评”活动(评比表彰优秀的基层计生专干和技术服务人员),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关心,稳定好队伍,推动人口计生队伍职业化建设。

  苏君认为,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人口计生部门和人口计生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形势,切实理清思路,明确工作职能,才能抓住工作重点,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强化措施,用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用科学发展观促进落实,确保人口计生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大服务”意识。要积极顺应育龄群众求发展、求健康的迫切愿望和需求,发挥计生部门联系群众广、常见面的独特优势,坚持面向健康和亚健康人群,逐步提供城乡统一、均等化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才能赢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大人口”意识。人口计生工作者除了承担控制人口数量这个首要工作职责之外,还应当逐步肩负起提高人口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生育质量的新型人口发展的历史使命,全方位构建适应“大人口”需要的技术服务工作格局。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大发展”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发展的思路破解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实现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必须从盘活用好现有资源出发,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开发服务功能、发挥应有作用上,努力提高技术队伍、仪器设备等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益和服务产出。四是必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各级计生干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培训,严格考核,确保行政执法规范落实到位。坚决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七个不准”,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行政行为,加强各类依法行政程序的规范化建设,维护法律的威严和严肃性。五是必须全面加强计生干部作风建设。人口计生工作应该以育龄群众为中心,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观念,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群众,不断征求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困苦,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生育节育和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人口计生干部应该把学习当作生活和工作的第一需要,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全面提升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推动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

  为了促进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和谐发展,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要求,省人口委新一届领导班子把2009年确定为“抓典型建机制年”,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三示范”创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计划生育示范性服务机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四项试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册明一折统”试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试点、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试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试点)和“双评”(评选优秀计生专干、评选优秀技术服务人员)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稳定健康发展。

  为此,省人口委先后在临夏州永靖县和庆阳市、平凉市分别召开全省人口计生工作创建示范典型现场会、座谈会和观摩交流,树立样板,交流经验,促进创建活动平衡发展。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开动脑筋、积极创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抓典型建机制年”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先导性、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群众满意、能够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基层社区。

  2009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册明一折统”试点深入推进,省、市(州)、县(区)、乡(镇)、村五级全面推行利益导向政策公开公示,面向群众公开利益导向政策内容、项目、资金和实施情况,既突出群众对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的监督,又突出了政策导向宣传作用。通过试点工作,进村入户的各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和资金实现了“一册明一折统”,保障了资金及时安全发放到户到人,使“计生民生工程”在阳光下运行,真正成为惠及计生家庭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满意工程”。与此同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省人口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农村“两户”家庭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和资金,在清水、平川等41个县(区)组织开展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试点工作,为下一步将农村“两户”家庭养老保障纳入全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索了新途径、新方法。与此同时,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和村民自治工作顺利推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计生专干和技术服务人员。

  2009年以来,甘肃省继续加快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在全省整体推进计生民生工程。一年来,各有关部门纷纷出台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为广大计生户办实事、办好事,593万人次从中受惠,受惠资金6亿元。

  2009年,甘肃省将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新农合、危房改造、升学加分、妇女病普查、出生缺陷干预、基础设施国债项目建设以及其他优先优惠政策统称为“计生民生工程”,在全省整体推进。年初,省政府与各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从政策、项目和资金上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倾斜和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一年来,财政、扶贫、审计和人口计生部门齐心协力,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将奖励扶助标准从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720元,共为符合条件的6万余户家庭发放奖励扶助金6501万元。继续实施二女节育户一次性奖励3000元政策,为当年新增的9122户二女节育户发放奖励金2736.6万元。扶贫部门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项目,为8527个项目户落实了310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在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少生快富”工程项目中,为7314个项目户落实了8200万元项目资金。教育部门继续落实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节育户子女升学加分政策,使2万多名农村“两户”子女通过加分升入高中、中专和省内大学。定西、白银、平凉等市还实施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成才工程”,设立“成才基金”,资助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两户”子女完成学业,并在企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时为农村“两户”子女加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在农村特困家庭危旧房改造、新农合、低保、就业培训等工作中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倾斜优惠。

  四

  2009年11月17日,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一行冒着严寒,深入兰州市的街道、社区市场,调研兰州市人口计生工作,并听取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人口计生工作的情况汇报。她对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宣传倡导、坚持务实创新、坚持整合资源,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在经济还不发达、群众生育观念尚没有根本转变、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实现了全省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主要有四大突出特点:一是坚持抓宣传倡导党政领导、协调推动各相关部门不放松。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多次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贯彻中央《决定》精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情况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省政府还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了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良好局面。二是坚持抓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放松。甘肃省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着力推进综合改革和依法行政,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全员化、网格化和均等化,努力平抑人口出生小高峰,人口计生工作总体上继续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三是坚持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不放松。甘肃省政府出台《关于惠农政策中进一步体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节育户按人均落实资金或项目时多算1人,按户落实资金或项目时在户均基础上提高30%,妥善解决了相关惠农政策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问题,加大了利益引导的力度,在全国开了个好头。四是坚持抓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和队伍建设不放松。甘肃省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网络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人口计生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双推优”活动,狠抓行风建设。

  李斌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省已经建立了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平台的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利益导向机制的宣传、资金落实、监督检查和调查评估等工作。要积极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质提速,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进一步稳定基层服务管理队伍,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建设,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甘肃省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希望继续加强人口信息的有效整合和系统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持,促进全省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是热情的鼓舞,也是巨大的鞭策!

  苏君说,我们有信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落实农村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落实好一系列农村“两户”优先优惠政策,强化利益导向,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实现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新跨越,从而争取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甘肃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