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三:亿万农民工的春天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和省上关于农民工问题政策方针的逐步落实,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将得到更好维护,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也将随着经济发展和各项制度的完善稳步提高。

  劳务输转,这一甘肃省最大的项目和产业,成为目前全省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激活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重要途径。

  2007年11月2日,省政府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兰州召开。石军副省长在会上要求全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深化对农民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突出“完善农民工政策、落实工作措施、加大维权力度”三项重点任务,着力做好“五项工作。”

  石军强调,重点要抓的这五项工作,一是农民工的劳动安全卫生工作。要督促用工单位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技能培训,尤其要对从事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进行专门培训,按规定持证上岗;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强化对农民健康教育和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监测,落实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的免费治疗救助政策;要把农民工适龄子女预防接种工作纳入免疫规划。二是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降低收费标准,简化入学手续,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三是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职工宿舍;加强对面向农民工租赁房屋的管理,保证其基本生活条件;对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可创造条件,使其逐步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四是要着力做好农民工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工享有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免费服务。五是要着力做好农民工的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007年,甘肃保监局与省建设厅联合发文,以后凡在省内进行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装修工程以及建筑拆除工程的施工单位,均应在工程开工前为工程的现场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办理建筑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如果未办理,安全检查条件备案将不予通过,也就是说,不办保险,就不能开工建设。

  这个规定的出台,对许许多多忙碌在各个工地上的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股冬天里的暖流,也是他们和家人久盼的梦想。

  所有的“梦想”归结成两个字:“平等”,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保障。

  人民日报文章认为,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恰恰为2.1亿多农民工描绘了全面社会保障的蓝图——“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将令他们平等享受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将保护他们远离“欠薪”的伤害;

  “要重点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将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靠。

  为农民工提供全面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必要的一步。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享有和城市职工平等的受保障的权利,这是消除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小步,却是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一大步。

  这一步跨越,托起了农民工的梦想,也托起了国家的希望。这不仅因为我们是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农民问题仍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而农民工是城乡联系的桥梁,也是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关键点。还在于,这一跨越在缩小城乡差别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和公平,它有助于社会建立起城乡均衡发展的理念,树立起公共资源共享的平等价值观,而这深层观念上的革新,将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 四 篇

  庄浪精神恸天地

  在百万陇军走出封闭的大山,实现“五子登科”致富梦的时候,地处陇中的庄浪大地上,也正在创造着一项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庄浪人民梯田建设的壮举,无疑是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伟业的一个缩影!

  庄浪,世称羲皇故里,成吉思汗设庄浪路,明洪武八年(1375)设县,因公元13世纪初吐蕃庄浪族一支居此而得名,至今800多年。庄浪位于甘肃中部,地处六盘山西麓。丘陵起伏,峰侧岭横,山高地陡,壑多沟深,旱涝雹灾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劣,贫瘠寒薄穷困。千百年来,民生苦不堪言,温饱之梦难圆。

  明万历《庄浪县志》为后人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全陕寒薄之处,平凉为最。而平凉县之属,庄浪尤甚。……田不川,山不林木,雨少则旱,雨多则寒。一遇早霜,秋禾尽萎,果菜桑麻,皆非所产。”史籍上更是留下了“日如流火,百草俱枯”等触目惊心的辛酸记载。据传,清朝一知县来庄浪做官,在县内走马一圈后禁不住喟然长叹:十山九破头,河水向西流,庄浪没治……

  千里路上做官,为的吃饭穿衣。这官竟未坐稳屁股就弃官而去,可见此山此水令人生畏。

  回环盘绕在这里的6支六盘山余脉和洪水把全县1553平方公里土地冲刷、切割得千沟万壑,残酷地将114万亩耕地中的95.3%挂在402个梁峁上和2553条沟壑间的“烂塌山”、“滚牛洼”上。这里地上少资源,地下无矿藏,山高地陡,水土难留,每年都有1000万吨泥沙流失,平均一年就要被剥去6毫米土层。严酷的山川无情地撕碎了以农为本的庄浪人祖祖辈辈的生存之梦!解放后,庄浪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而经济上却一直没有翻身。“半年糠菜半年粮”,“吃的救济粮、穿的黄军装”,是当时绝大多数庄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这又是一片热土。1964年以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庄浪人民不低头、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党员带头,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从头收拾旧河山,以艰苦奋斗和科学求实的精神,展开了一场气势磅礴的以平田整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接力赛”。35年的梯田建设,经历了“文革”、农业学大寨、包产到户等几个大的历史时期,但庄浪县委、县政府九届班子十次易人不易志,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山河面貌不变,农田基建不停”,没有因政治气候的变化和局部困难改弦易辙,退缩摇摆停止梯田建设,而是坚持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到了彻底改变庄浪面貌的唯一出路。就这样,整整三代人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与命运相抗争,以感人之举,经过35年苦干,累计移动土方2.76亿立方米(若垒成高一米,宽一米的土墙,可绕地球六圈半),义务投劳5670万个。在付出了价值4.54亿元的劳动量之后,甘肃农村反贫困事业中,终于有了一项令人振奋的全国第一,“中国梯田化模范县”横空展示在世人面前:全县92%的坡耕地被改造成了田、林、路、渠基本配套的优质梯田,达94万亩。人均拥有梯田2.5亩,每年可增产粮食5179万公斤,拦蓄径流4185万立方米,拦截泥沙433万吨。实现了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为集雨节灌,为高效农业,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牢固基础。粮食单产由过去的亩均四五十公斤提高至240公斤左右,人均产粮由150公斤提高到425公斤,人均纯收入千元以上,群众温饱基本解决。

  1998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庄浪人的骄傲——记黄土高原上梯田化第一县》的热情报道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庄浪精神名震天下,四海传扬。

  《人民日报》编者按指出:修梯田,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已经不算新鲜。然而像甘肃省庄浪县这样,几任县委、县政府领导接力,苦干30多年,修出一个梯田化县,再造一片秀美的山川,则是世上罕见的。庄浪人铸造了一种令人钦佩的庄浪精神。庄浪精神,是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精神,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修成了梯田、也修出了希望……

  从此,庄浪走出黄土高原,走向了全国……

  第 十 一 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

  35年寒来暑往,但庄浪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届做给一届看,届届都有新发展”,使梯田建设这一目标在庄浪大地上汇聚成一个声音、熔铸成一种宣言,凝结成一股“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

  从郑河乡上寨村整治山河的第一声炮响起,至今,35年没有间断。梯田建设,在庄浪变成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接力大赛。

  庄浪县的梯田建设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掀起第一次高潮,80年代进入关键阶段,90年代开始了新的冲刺!

  面对肆虐的自然灾害和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贫困生活,庄浪人民选择的是一条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的旨在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漫漫征程。

  历史是一部动人的史诗,她用时间的浓墨重彩,抒写着英雄的不朽业绩。翻开庄浪县35年梯田建设的绚丽画卷,一串串留芳的名字跃然眼前:史俊英、加治宽、刘思义、李文清、魏芝礼、景维新、王建华、张力学、王应天、王浩林等等,他们是从1964年至今,中共庄浪县委的书记,是35年梯田化县建设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庄浪县梯田化建设的历程,对庄浪人民来说是一部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创业史,而对九届县委领导班子来说则是一场艰苦创业、再造山河的接力赛。可以说,凡在庄浪工作过的历任县级领导,都直接参与过梯田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层层梯田里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就是这个群体,用集体的智慧,在35年漫长的征途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奋斗之歌。

  一、党员带头,战天斗地

  20世纪60年代,刚刚经历了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庄浪人,仍在饥饿中艰难度日。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劣的生态环境,频繁的自然灾害,使长期以农为主的祖辈们饱受苦难,饥饿与贫穷的阴影长期笼罩在这片黄土地上。

  穷则思变,宁肯苦干,也不苦熬。面对自然和历史的严峻挑战,庄浪县委、政府和全县人民痛定思痛,艰苦探索,“一人穷了可以逃荒糊口,全村全县穷了背不走!”庄浪县委、县政府经过对县情的再三审视,痛下决心:不等、不靠、不要,建设水平梯田,留住土、留住水、留住肥,留住庄浪人生存了多少代的一方热土,彻底摆脱贫困。从1964年开始,庄浪人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梯田建设道路,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艰难历程。最终把走出贫困、走向温饱的着力点定格在建设水平梯田、改变生产生存条件上。

  60年代初,刚刚渡过困难时期的庄浪人,仍然过着“早吃野菜午吃糠,晚上清汤照月亮”的日子。当时的县委书记史俊英,看到这种情景,心都碎了。他带上铺盖卷,一头扎进郑河乡上寨村蹲点,常常靠吃野菜和窝窝头充饥,一个多月中,经常是大便不通,到后来人都浮肿了,但他却和原党支部书记周治貌带领村民打响了向土石山沟要良田的第一炮。那是多么艰苦的岁月啊,但他们“一战石马峡,二战野狐尾,三战石板川,四战三叉沟”,炸下的石块最重的竟达六七吨,硬是在四条烂石滩上修成了1300亩水平梯田,次年,粮食产量就翻了几番,小麦亩产破天荒地由四五十公斤达到200公斤,从来都是以荞面、豌豆为主食的上寨人从此吃上了香喷喷的白馒头。上寨的经验给县委一个启示:庄浪人翻身靠做(整)地!史俊英,下定了兴修梯田改变生产条件的决心,他抓住这个典型,及时向全县发出了“远学大寨,近学上寨”的号召,从此,揭开了庄浪35年梯田化建设的历史篇章,全县人民从此踏上了改造山河的伟大征程,迈出了35年梯田建设接力赛的第一步。

  70年代,接力棒传到县委书记加治宽、刘思义的手上。70年代的庄浪,全县共吃返销粮8615万公斤,最高的年份达到2168万公斤。但是,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全县的梯田建设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那是一个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大会战的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

  特写:刘思义,绘就庄浪新蓝图

  刘思义,庄浪历史上一位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年轻县委书记,这一年,他刚刚30岁冒头。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大搞梯田建设,将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了庄浪的大地上……

  一

  1972年秋,一场特大洪水冲垮了李家嘴水库大坝,下游李家嘴村667条鲜活的生命被瞬间夺去,仅活下一个娃娃,许多老百姓心慌得踏上了要饭路。受地区委派,时任平凉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的刘思义担任“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来到庄浪。初到庄浪,面对群众家园被毁,缺吃少穿的悲惨生活,他洒下了滚滚热泪。抗灾结束后,刘思义以尚显稚嫩的肩膀受命于危难之时,挑起了全县几十万老百姓吃饭的千斤重担。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贫困的面貌。他带领县委一班人毅然地一手抓救济安抚民心,一手搞调研寻找出路。

  上任伊始,刘思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计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针对许多群众没饭吃的情况,心急如焚的刘思义坐上县里仅有的一辆破吉普,星夜兼程赶到了兰州,几天以后,才见到时任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刘思义想要点救济粮回去,解燃眉之急。没有想到,皮司令见了这个自己找上门来的不知深浅的青年人劈头就是一顿训,说:“你不好好带领群众抗洪救灾,却跑到兰州城里来了!找我,我有啥办法?”训罢了,也不再看他一眼,自顾去看文件。刘思义被皮司令训得浑身不自在,走不是,不走也不是,便顺势蹲在了门口的沙发旁。“穿了一双黄胶鞋,看着漂亮阔气的地毯,也不敢往跟前走,浑身上下沾满了尘土,更不敢往沙发上坐。”他回忆说。连日的奔波与操劳,竟使刘思义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等一觉睡醒来,却见皮司令偌大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真个给吓坏了!”出去找见秘书,秘书才说:“皮司令看你睡着了,就没有打扰,条子给你批好了!”原来,戎马一生的老革命被这位年轻干部的执著深深感动了,没有忍心叫醒他,而是让他尽管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美美地睡了一觉,解了回乏。就这样,怀揣着皮司令批下的几十万斤救命粮,刘思义没站点地赶回庄浪,带领干部群众开始了新的征山战水的伟大工程。

  刘思义看到,先辈们留下的荒山陡坡、沟沟岔岔,遇旱地裂缝,遇雨土冲光。突如其来的暴雨常常夹杂着冰雹把庄稼打得趴在地里,有时连庄稼也冲到沟底,常可见到群众大雨后到沟底拣拾洋芋的情景。面对天灾,贫苦的农民只能是失声痛哭,怨天尤人。严酷的现实让刘思义的心一阵阵揪痛,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他心中升腾起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路还得从自己脚下走出;穷帽子,还得靠自己摘掉!怨天尤人无济于事,苦干实干才有出路。

  二

  干部群众多年的实践,逐步坚定了刘思义通过搞梯田建设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的信念,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认定一点:不大规模地征山治水,水土流失就永远得不到治理。他说:“那流去的水、流去的土,流走的是庄浪人地里的粮、口袋里的钱,流走的是庄浪人温饱的梦想、富裕的希望。”

  人们记得,那年的“三干(公社、大队、小队干部)”会在县电影院召开。土生土长的干部们自背行李,住在礼堂和学校的草铺上,10个人围一个脸盆,吃着烩菜,满礼堂飘荡着浓浓的旱烟味,就在这次会上,刘思义代表县委发出了大搞梯田建设的总动员令!

  庄浪县自然和历史的双重重负,使刘思义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但灾害面前,年轻的县委书记没有丝毫的却步,他慷慨激昂地说:让庄浪人民吃饱饭是历史交给我们的责任,庄浪90%的人口在山上,可山上的坡地全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每年雨水虽然不少,但都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致使春旱年年发生。庄浪的优势是劳动力多,我们只要发动群众把地修平,把“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使秋水春用,就一定能解决吃饭问题!

  科学的认识带来科学的决策。由副县长石世儒挂帅,组织了一支有46名干部、技术人员参加的规划队,他们按庄浪地形地貌航测图,对全县每一个村的每一块土地作了规划,历时一年半,为建设高标准梯田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快梯田建设的步伐,刘思义号召在全县组建了一支两万人的民兵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当时的专业队遍布全县18个公社431个大队,县委副书记卢哲敏任总指挥,他们长年累月,坚持大搞梯田建设,承担了当时全县近百分之六十的梯田建设任务。专业队每年从春节后上地,一直干到来年1月,年轻的专业队员们拿最高的工分,并享有优先入党、入团及优先招工、招干、入伍等权利。随之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铁姑娘队”、“活愚公”……

  那时,群众的生活实在苦,生产力水平也很低,梯田修得异常艰难。修了一辈子梯田的白堡乡陈家山村党支部书记柳彦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真是太苦了!那时候全靠人的两只手,两条腿,一副肩膀。那时候生活也差,送上山的饭不是洋芋蛋,就是稀汤汤。可为了今后有个奔头儿,大家伙儿真是勒紧了裤带拼上了命。”县乡领导则包队进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南湖镇秦家梁村的老支书秦富中从部队复员回到村上,担任民兵连长,修梯田一干就是多少年。他说,开始修梯田没工具,二十多人的专业队“一天不吃饭,黑了吃着两顿饭”(指早、晚饭不见太阳),靠人互相转锹,用背篼背、柳条筐挑,后来创造了独轮车,绑上两个背篼倒土,到70年代才有了架子车,就这数量也很少。

  但是,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不了庄浪人大造梯田,摆脱贫困的坚定决心!那时,刘思义选择最贫困的白堡乡罗家村蹲点抓改土,为的就是出典型、出经验、出榜样。罗家村是一个“山高坡陡土瘠薄,沟壑纵横滑坡多,十个年头九年旱,忍饥受寒度生活”的贫困山村。荒山陡坡包围着一簇低矮破旧的农舍,出入的老幼妇孺个个衣衫褴褛,形容萎靡。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面带愁容,神情凄惶,或仓促出走流落他乡,或死守家门,吃糠咽菜。人们看到,刘思义不是盘坐在炕头,抽着旱烟和村社干部一起绘制改造山河的蓝图,就是在梯田建设工地上挥汗如雨;不是和群众倾心交谈,就是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不是在改土工地,利用劳动间隙向群众宣传动员,就是在崎岖的山路上匆匆奔走。贫苦的村民们从这位吃苦肯干、有远见的年轻书记身上看到了自己新生活的希望和奔头。村支书罗思绪组织成立了108人的专业改土队和60多名姑娘组成的铁姑娘队,常年大搞梯田建设,每年秋冬搞会战。他听了刘思义的话,认定靠国家的救济,只能解一时之急,要真正解决全村人的吃饭问题只能从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入手,向土地要粮食,向沟壑要票子……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罗家村阡陌纵横,梯田连片;满目青山,绿树滴翠;一座座青砖瓦房鳞次栉比,在阳光下泛着青光;一辆辆开进开出的拖拉机、农用车喧闹奔走在宽敞的道路上;成群结队、衣着时髦的小伙姑娘们给山乡增添了蓬勃生机。

  三

  人们至今不能忘怀,刘思义任职6年,每年都带头到乡村劳动一个月,脚蹬胶鞋手握锨,泡在大会战的战场。每一次,他都是风尘仆仆地扛着一把铁锨,从最东边的通边乡上山,一直走到最西边的阳川乡下山,梁峁沟壑间,走一路,干一路,干到哪,就住到哪。

  二十多年后,一首记录那段如歌岁月的诗歌这样抒写着庄浪干部群众对刘思义深深的怀念之情:

  73年4月去庄浪,抗瀑防洪救群众。

  后即庄浪去挂帅,万民疾苦装心中。

  踏遍山,走遍岭,带领群众抗旱情。

  庄浪本为贫困县,穷山荒沟害苦人。

  思义胸中构蓝图,誓为民众铲穷根。

  战天斗地修梯田,苦战不分夏秋冬。

  群众满身泥和水,泥水亦裹思义身。

  开渠挖沟不辞苦,梯田条条绕山行。

  保土保水喜丰收,万民欢歌笑语中,

  庄浪全国树典型,思义当属第一功。

  群众说:“咱们的刘书记成了‘刘支书’了。”在穷乡僻壤的山坳里,他常常通过电话将改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传回县委,县委再通过广播将他的批示传达到全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年,全县到处红旗招展,喇叭声扬,人如潮,车如流,掀起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一次高潮,揭开了庄浪梯田建设史上新的一页。

  流传在庄浪大地上的刘思义的小故事还有很多:1975年10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召开。刘思义随甘肃代表团参加会议,会上,华国锋、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要接见大家。办会的同志便把县委书记们分成一行,把回乡青年代表分成一行。刘思义站到了他应该站的地方,可办会的同志连续两次把他拉到另一行:“去去去,站错了,你应该站到那面去。”刘思义不禁失声笑了,办会的同志没有想到,这个年轻人正是县委书记行列里的一员。

  “人能干,有干劲,想了许多办法,下了决心要把庄浪的面貌改变过来,翻几番!”庄浪的干部群众如此评价刘思义。

  在庄浪梯田化县目标实现后的一次采访中,刘思义告诉我,自己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便有人说他不够潇洒,可他却不以为然地笑笑,说:“把现在的年轻人唱个歌跳个舞算啥潇洒?回想起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岁月,才真叫潇洒!”

  是的,这正是这位“梯田书记”感人而精彩的舞步。

  1992年,新一届县委特意请老书记刘思义来县上作平田整地的报告,以激发干部群众在新时期进一步大搞梯田建设,改变庄浪面貌的信心,为此,县上将报告会的实况在全县连续播放。庄浪的父老乡亲们欣喜地看到,刘思义还是当年的那个刘思义,英气勃勃,慷慨激昂。他的报告,立刻就把人们带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在庄浪梯田建设第一个高潮的70年代,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大会战,大雪封山不停工,冰冻三尺不收兵,挑灯夜战更是常事,十年下来蓦然回首:全县33.3万亩梯田横空出世,为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思义,经历了探索也经历了艰难,他对庄浪依然充满感情。1978年3月,离开庄浪的那一天,他让司机在县城北面的山上停一停,说:“让我再看一眼庄浪!”打开车门,几年来,梯田建设中那人如潮、车如流的雄风,那挑灯夜战、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风萧马嘶心不寒的悲壮场面,再次浮现在刘思义面前,再次强烈震撼着他的心灵。眺望浸满血汗的土地,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是的,作为共产党人,他们不能左右环境,却用科学务实的态度认识着环境,用不懈的努力改变着环境,他们不能预知明天,却把一腔热血献给了今天。

  二、锲而不舍修梯田

  上世纪80年代,县委书记李文清、魏礼芝、景维新、王建华和县长程振华、柳沛明、杜东海先后接过了接力棒。在历任县委领导中,李文清是大家称之为“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他一向以清正、廉洁、俭朴、务实受到群众的好评。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有些人认为梯田建设是“左”倾路线的产物,是“瞎指挥”,包产到户的实行,使梯田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劳动力难组织、地块难打破的现实,平田整地一度停顿。面对梯田建设到底还“搞不搞”的疑问和认识上的争论,县委书记李文清、县长程振华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风险果断决策,甚至为此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但在要不要再修梯田的关键问题上他们寸步不让,在梯田建设史上实现了由“搞不搞”到“怎样搞”的大转折,并由此使庄浪梯田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同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决定梯田建设坚持“谁修谁种谁管谁受益”的原则,长期不变,毅然把紧俏的回销粮、救济款与修地挂钩,并且对继续修梯田的农户给予经济和口粮补助。重新调动了群众大搞梯田建设的积极性,把梯田建设由低潮推向了新高潮。

  全县干部群众都说,长达35年的梯田建设接力赛,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文清书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文清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宁可干着吃,也不等着要。”但是不久又出现了新问题,由于每家每户劳力少,地块小,梯田修成了“鸡窝田”、“带子田”。副书记吴国治总结群众经验后,提出了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劳动力、集中地块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的原则,并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户中推行劳动积累工制度,社与社之间轮流治理。但就在这个时候,李文清被调离庄浪。离开庄浪的前两天,他穿上自己习惯穿的黄胶鞋,一个人在庄浪的山山峁峁转了一圈,和过去一样,遇到修梯田的群众,总要停下来问长问短,帮他们装土拉土,他反复跟群众讲,庄浪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地……在离别这片热土时,他给干部群众甩下一句响当当的话:“哪怕困难大过天,也要修好咱们的梯田。”李文清离开了庄浪,离开了人世,但是庄浪人民仍然怀念着这位老书记,庄浪的山水间永远留下了这位真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风范……

  修田自有后来人。继任的接力者们不负全县人民的厚望,又先后做出了“山河面貌不变,梯田建设不停”的战略决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983年以来,庄浪县在梯田建设上,坚持了政策调动、机制促动、科技引动、实践带动和利益驱动的“五动战略”。县、乡、村、社有了领导机构,层层有了目标责任。县级领导包驻乡(镇),乡镇领导包驻战场;村社干部包劳力,水保干部包规划,农户包土方量,有考核、有验收、有表彰、有奖罚,在梯田建设中,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运作体系和操作规程,在吴国治、柳映南等同志的亲自组织下,再掀庄浪梯田建设新高潮。这一阶段,庄浪县的干部群众也有过思想上的困惑。沿海发达地区正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兴办乡镇企业,而我们还在干着“修理地球”的事。不停地刨啊刨,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在黄土里刨出富裕?但不是庄浪人只会刨土整地,不善其他。而是谁也不能无视这样一个基本县情:全县42万人口中40万人是没有得到温饱的农民;100多万亩耕地几乎全是养活不了人的陡坡地。农民说:“种下80斤,收不了40斤。”也不是庄浪的领导思想守旧,缺乏创新,而是他们认准了一条:只有彻底改变恶劣的生产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发展的羁绊;只有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庄浪县的决策者们看来“在这样一个地方,不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农民就不可能得到温饱;而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不了,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无从谈起。”

  三、科学求实圆梦想

  进入90年代,大规模的梯田建设,已显示出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县委书记张力学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将梯田建设作为庄浪最大的政治抓在手上,他带领一班人制定了庄浪梯田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推动了全县梯田建设迈向新台阶,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唯一的梯田化试点县。用张力学的话说,就是:要干成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有认不准的不动手,认准了的不松手,干不成不放手的顽强精神。在庄浪梯田建设面临攻坚破难的冲刺阶段,手握接力棒的县委书记张力学、王应天,县长何兴荣、马鸿俊、王浩林等深刻认识到庄浪最大的政治是改土,为此,再次吹响了“大干五年,实现梯田化县”的战斗号角,组织起了联村、联乡摆大战场,拿大工程的梯田建设大会战,向剩余的32万亩坡耕地发起全面总攻,掀起了全县梯田建设的第三次高潮。5年共修梯田23.5万亩,年均4.7万亩,用35年梯田建设历程七分之一的时间,完成了四分之一的任务。在兴修梯田,改造家园的同时,他们早已把目光投向梯田的综合开发,做出了“五年实现梯田县,综合治理山沟川”的新决策,开始以小流域为单位,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农业实用科技推广为中心,组织梯田丰产高效开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圆了庄浪人世世代代难圆的温饱梦,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特写:张力学,与时俱进勇创新

  在庄浪梯田建设面临攻坚破难的冲刺阶段,第八届县委书记张力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干部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庄浪采访时,接触了不少县直干部、乡镇干部,还有不少的普通农民。许多人在介绍庄浪梯田化建设的成就时,都谈到了原县委书记张力学,说如果没有张力学的决策,庄浪的梯田化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一任县委书记何以会在干部群众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想,他一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后来,我与张力学同志有过几次深入的交流,他高高的个子,清癯而英俊,思路敏捷,快言快语,言谈举止中透着精明干练,一看就知道是生于出将之地的干才。他的名字,和庄浪县梯田建设的几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

  第一次提出:要五年建成梯田化县,实现一个宏伟的目标。1992年10月,年轻的张力学到庄浪任县委书记。上任以后,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他很快就摸准了庄浪发展的脉搏,认为“庄浪人民征山治水,建造的75万亩梯田,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是庄浪人民的骄傲。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培养了吃苦肯干,无私奉献的干部群众,造就了具有庄浪特色的艰苦创业精神,是建设庄浪,振兴庄浪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消除了人们“庄浪没治”的阴影,得到了平凉地委的更加重视,也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建设发展庄浪的热情和干劲。从此,他手握梯田化建设的接力棒,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为彻底改变庄浪贫穷落后的面貌,做出了不懈努力。之后,在中共庄浪县委第11次代表大会上,张力学进一步提出了庄浪“五年建成梯田化县”的宏伟目标,该目标的提出,在当时特别响亮,因为这个目标符合庄浪的实际,反映了数十万庄浪人民摆脱贫困的愿望,所以得到了全县人民的拥护和响应。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他首先统一全县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干部的工作步调,科学地规划实施工程计划。在干部的带动下,群众广泛地发动起来了,于是,庄浪历史上更大规模的梯田化建设高潮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第一次提出:“兴修梯田是庄浪最大的政治”,从而加快了梯田化县的建设进程。人们清楚的记得,1993年,张力学带领县委、县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和水利部门负责人,一次又一次地上京城下郑州,远赴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中游管理局汇报庄浪梯田建设的现状和设想,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了“梯田化试点县项目”。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被张力学紧紧地抓在了手上,从而把庄浪的梯田化建设推向了冲刺的关键阶段。“梯田化试点县”项目实施以后,张力学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要统一全县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一定要在梯田建设中,把短期目标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建设即能丰产又能保持水土,保持生态良性发展的高质量梯田,一定要实现“梯田化试点目标”。“给庄浪一分钱,能干成十分钱的事”,“上面的投资在庄浪能甩响”。他说,一定要借项目的确立和资金到位的强劲东风,鼓舞起干部群众更高的劳动热情,调动起广泛的积极性。为了使项目得到落实,五年的目标得到实现,他更是经常带领县上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逐乡、逐村、逐重点工程的进行认真的督促检查,他一边检查,一边宣传,一边做思想工作,使项目落实有条不紊地进行。1994年10月,张力学带领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鱼嘴村施工现场指导施工。就在那一次,他审时度势地明确提出:“兴修梯田是庄浪最大的政治,庄浪要发展经济,离不开梯田。必须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搞好梯田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的基本条件。”从此,全县梯田建设高潮不断,成果累累。梯田每年以三万亩的速度递增:仅1995年秋冬一次就修成优质梯田4.01万亩,是梯田化建设开始以来最多的一年,至1995年底梯田累计达到84万亩,粮食产量也每年递增5.8%,1993年全县粮食总产9.7万吨,比1983年增长76%,创历史最高水平。梯田建设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地的表彰,1995年,省委、省政府在庄浪召开了梯田建设现场会,全省各地纷纷学习庄浪的成功试验。“梯田化试点县项目”的立项和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为庄浪梯田建设夯实了基础,注入了动力,充分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了梯田建设的进程。客观公正地说,这个项目的争取并组织实施,为1998年水利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验收并表彰命名“中国梯田化模范县”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一次提出:要在人民大会堂为庄浪人民举行新闻发布会,让全国和全世界都知道庄浪。1994年,张力学又针对庄浪梯田建设的实际,高瞻远瞩地提出,庄浪县实现梯田县后,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布,一个曾经因贫困而出了名的县,在几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梯田化县,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作出了贡献,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作出了贡献。这个目标的提出,在当时振奋了全县上下,更加激发了干部群众宁可苦干,不愿苦熬和干出一个新庄浪的信心和干劲。

  在几任县委领导班子带动下,在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单位的扶持下,庄浪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

  2002年8月5日,是令庄浪人民骄傲的一天,这一天,庄浪再造秀美山川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这一天,首都北京万里晴空,长天如洗。听吧!高亢嘹亮、气壮山河的庄浪之歌正从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上空飘出,久久地响彻在天安门广场,响彻在中华大地!斯时,最早提出要在人民大会堂唱响庄浪之歌的张力学早已离开庄浪县,走向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喜讯传来,他和四十万庄浪人民一道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分享着庄浪人民的幸福。

  张力学作为一名理论娴熟、思想解放、工作务实的高级领导干部,思想超前,步伐超前。立足实际狠抓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张力学的一大特点,他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在庄浪大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第九届县委的领头人王应天,生长在甘肃中部的贫困县静宁,青少年时代,家乡父老生活的苦痛和与贫困作斗争的艰辛就已经深深地沉淀在他的心里。他是学农的,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多年在农业县工作又使他深深地了解农民生活的苦焦和所盼所思。这位中年汉子颇有些雄才大略,出口成章,眉宇间透着英武之气,颇具领导者的风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应天在全县工作的一盘棋中,善于抓重点、抓要害、抓主要矛盾,颇多建树。在梯田建设和经济工作中提出一些了新的思路,取得了累累硕果。一次采访中,他就如何在搞好梯田建设的基础上抓好经济工作,努力掌握领导市场经济的主动权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县委领导的一项基本职责,就是抓好宏观决策,选好发展路子。一是立足县情特点与资源优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和国家产业重点,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二是不唯政绩求实效,不唯眼前求长远,保持决策的连续性。在各项工作中,我们县委一班人坚持做到无论谁做的决策,只要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符合庄浪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庄浪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都不轻易变调……

  就这样,一大批在庄浪工作过的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铸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大多不是庄浪籍人,但他们却把自己满腔的热忱播撒在庄浪这块黄土地上。他们的名字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事迹我无法一一尽述,只有梯田作证,人民作证,苍天作证。他们的功业永存,精神常驻,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庄浪人民的心中。

  35年来,九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认定目标,咬定荒山,锲而不舍,开展了一场以平田整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接力赛”,不因形势变化而转移,不为领导更替而停止,做到了一届接着一届干,每届都有新发展,山河面貌不变,兴修梯田不停,将全县95.7%的坡耕地,改造成98.6万亩的水平梯田,建成了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土保持工程,在黄土高原治理生态环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认准一个目标,就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庄浪九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共同特点。这种坚定信念,这种自强自立,这种百折不回,这种坚忍不拔,便是庄浪人民梯田建设伟业成功的基点和关键之所在!

  而动力,则是源于群众的长远利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