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 > 老照片 > 详情

老照片故事:冰上流年

2017-02-04 15:09:14   来源:北京日报   评论

      原标题:冰上流年

  ▲1956年11月1日,北京市什刹海旱地冰场开放了。

  1964年1月26日,北大未名湖的冰场上。

  冯文冈/摄

  1952年12月29日、30日的《北京日报》三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连续两天发表了《怎样学习滑冰》。

  《春节前夕首都举行冰上运动大会 苏联滑冰运动员参加了表演》1955年1月24日的《北京日报》报道:昨天早上,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轻轻地照在什刹海的亮晶晶的冰面上。冰场四周的观众们正在热情地等待着北京市一九五五年冰上运动大会的开始,他们尤其急切地盼望着看一看著名的苏联滑冰运动员的表演……

  1972年10月,我国最大的旱冰场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内建成。开幕式上,参加北京市“环球杯”旱冰速滑邀请赛的九省市代表队进行了旱冰表演。

  叶用才/摄

  ▲2008奥运之年,北京国际花样滑冰邀请赛在国贸溜冰场开幕。项目中除业余选手的基本等级赛,还有蹬冰滑行、步法、图形、花式、双人花式比赛和艺术、韵律、娱乐性家庭比赛项目。

  图为小选手们在表演喜迎奥运会的冰上舞蹈,拉起“北京欢迎您”的横幅,当年的那场盛会,让北京城彻底改变了模样。

  ▲《花滑答谢表演引爆首体》,2008年11月,“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在首都体育馆落下帷幕。在京举行的答谢表演中,获得男单、女单、双人滑前5名及冰舞前4名的选手与东道主代表选手齐聚一堂,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最后出场的中国名将、本届中国杯双人滑冠军张丹和张昊无疑是整场演出人气最高的明星,一曲《大地之歌》终了,无数毛绒玩具从观众席“飞”入场内,欲罢不能的观众不断高呼返场。

  ▲2009年12月27日,京城各大冰场的冰层厚度达到了安全标准,什刹海冰场率先开放。 本报记者 孙戉/摄

  迎接冬奥,北京建了不少滑冰场,其中还有不少极具科技含量,甚至把滑冰场搬到教室旁,不出校园,无论冬夏,孩子们都能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这天方夜谭般的设想,如今已经在本市朝阳区的几所小学成为现实。

  数九寒天,散落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冰场,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想当年,滑冰可是不少老北京人冬日里的一大乐趣。

  北京人难以割舍的情结

  北京冬天能在室外滑冰的日子不长,一年里冰面平滑牢固的日子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据北京什刹海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夜间最低气温在-8℃以下,白天最高温度不超过1℃,这种温度持续一周冰才能冻瓷实。气温升高,冰面就“碴了”——这是玩冰人的说法,那样冰面开始皴裂,频频卡住冰刀,滑冰者就不得不离开冰面了。

  想当年,滑冰可是不少老北京人冬日的一大乐趣。北海、什刹海、颐和园几大冰场上,正滑的、倒滑的、画葫芦的、拉手跑大圈儿的、集体摔大马趴的……要多乐和有多乐和;小孩儿大多是坐冰车,一手拿一支铁钎子戳着往前走,老嫌不够快,甚至急哭了。妈妈赶紧脱下手套给擦眼泪,爸爸出马推着冰车跑得飞快,孩子立刻笑得喘不上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什刹海冰场曾是北京城时尚的最前沿。什刹海冰场成为“50后”“60后”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记录了他们纯真的成长。在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之前,大批青年人赋闲在家。那时候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几乎是零,没有网吧、歌厅、游戏厅,也没有夜店、酒吧,冬天大家唯一能聚集在一起娱乐的地方,就是什刹海冰场了,因此什刹海冰场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青年人聚集地之一。

  帅小伙都爱戴羊剪绒的帽子,而姑娘们会围着大红的拉毛围巾,脚上穿着大老远从上海托人买来的黑色小高跟滑冰鞋,大家在冰场上尽情地释放自己。住在什刹海边上的老张回忆,那时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过了冬至,冰冻得就有一尺多厚了。

  那时候很多北京人,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就拎上冰鞋直奔冰场。冰场就在现在荷花市场这一侧,灯光将冰场照耀得如同白昼,好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的主角。那时冰场边上虽然没有酒吧,但是有很多做小买卖的。有卖馄饨的,有卖小笼包子的,还有卖牛奶面包的。每次滑完冰,最惬意的事,就是在冰场边上吃碗热馄饨或是来杯热牛奶……有时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简单。

  每小时只收折旧费5分钱

  查看本报的老报纸,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冰上运动的报道。

  1957年12月26日的《北京日报》报道了《四处冰场明天开幕》:“本市最大的两个公共滑冰场,什刹海滑冰场和北海滑冰场定在明天下午四时同时开幕。

  北海滑冰场今年在灯光、暖棚等设备上都比去年有了改进,并且把儿童冰场扩大了一倍。为了优待儿童滑冰,该场新添了大批儿童冰鞋,每小时只收折旧费5分钱。

  什刹海滑冰场今年增加了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冰球场。

  规模较小,但地点适中、交通方便的中山公园和文化宫的滑冰场今日正式开放。中山公园滑冰场今年也新添了五十多双冰鞋供群众租用。”

  1963年1月28日《北京日报》二版。

  世界级花样滑冰明星来京

  “世界冰上明星表演美不胜收,北京观众饱览英姿为之倾倒”——1985年3月21日,本报报道:“在首都体育馆洁白的冰面上,世界级的花样滑冰明星为一万八千名首都观众做了精彩表演,使人们看到了当今花样滑冰的世界水平和发展方向,得到了美的享受。”

  那时候,苏联还在,德国也没有实现统一。从报道原文就可以看得出来:“参加国际冰联花样滑冰明星访华表演的选手男、女共22人,分别来自苏联、美国、加拿大、民主德国、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都是在今年世界锦标赛上获得优胜的名将。”

  “磨得快”投放市场

  改革开放后的京城,冬日的户外活动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滑冰、观灯。各大公园、冰灯节的组织者们煞费苦心地琢磨点子,许多新颖别致的冰上娱乐项目纷纷涌现,除了竞争激烈的冰灯外,还有冰上化装舞会、冰帆、冰车、冰爬犁、雪橇等,诱惑着人们走出家门。一位中年家长,边叮嘱孩子小心滑冰帆边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可真赶上好时候了!我小时候,有个土制冰车便美得不得了,可如今,五花八门的,让你都不知玩什么好了。”

  1984年1月4日,《北京日报》还专门报道了一种专磨跑刀的小工具——“磨得快”。说的是在那一年元旦前夕,北京缝纫机零件六厂为北京的广大滑冰爱好者研制了一种专磨跑刀的小工具——“磨得快”,已投放市场。“磨得快”由粗磨和细磨两件组成,粗磨时,可将其在冰刀上磨一至两次,细磨时,只要稍稍光一下即可,在冰场上只需一两分钟就能磨好一副冰刀。磨后刀口锋利,跑得快。

  “磨得快”体积小,塑料外形,便于随身携带。包装盒上印有详细说明书,滑冰爱好者一看便会使用。利生体育用品商店、百货大楼、西单商场、东四人民市场、前门文化用品商店等均有出售,每个售价1.86元。

  “我举不动小雪了”

  《中国双人滑实现冬奥金牌零突破》,2010年2月17日,本报为申雪和赵宏博的圆梦叫好。温哥华冬奥会上,中国名将申雪、赵宏博以精彩的表演夺冠,不仅圆了自己多年的冬奥会夺金梦想,为中国代表团拿到了本届冬奥会上的首枚金牌,更为中国花滑拿到了历史上的首枚冬奥会金牌。

  2014年5月27日本报第16版刊发《赵宏博:我举不动小雪了》。原来,一年一度的“冰上雅姿”花样滑冰巡演当年在京举行。巡演艺术总监、冬奥会双人滑冠军赵宏博对记者介绍,巡演的主题是“爱一世”。不过,申雪和赵宏博这对冰上伉俪却无法亲自上场演绎一段浪漫之舞。不是这小两口儿不想“秀恩爱”,而是已为人母的申雪体重增加了。“我是真举不动她了。”赵宏博幽默地说。

  冰雪运动热京城,北京城的冰雪奇缘仍将在孩子们身上继续。

  (文字:远洋 历史资料:北京日报图文数据库)

  (责编:鲁婧、董子龙)

绘画

石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家

石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家

兰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画家。太阳宝贝书画商城艺术总监,..[详细]

藏品展示

翡翠收藏鉴赏:缅甸冰种翡翠如意挂件(图)

翡翠收藏鉴赏:缅甸冰种翡翠如意挂件(图)

翡翠作为玉石之王,极高的美誉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沉醉其中,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