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同舟共济,大爱无限

  扶贫济困,历来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一切正直忠义之士无不予以高度重视。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李纲“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嬴病卧残阳”的心迹,曾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古人尚且如此,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共产党人理应以更高的标准从事扶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神圣使命。特别是贫困地区党政领导,更应将使命感真正体现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苦干实干之中。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对我们共产党人革命意志的实际检验,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30年,相当多的地区先富起来了。走共同富裕之路,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贫困地区献爱心、送温暖、作贡献,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199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项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举措:明确要求沿海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贫困地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全国妇联、中央台办、中国文联、中国高新投资集团总公司等29家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甘肃省开展了定点帮扶。10年来,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帮办实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对甘肃省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推动甘肃省扶贫开发的进程中书写了精彩篇章。共有2160名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到定点县考察调研,其中有210名干部通过常年蹲点或挂职,直接参与当地脱贫致富的生产实践。这些单位累计投入物资2.3亿元,并通过牵线搭桥,实施了230个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420多期,培训各类人才4.7万人次。这些帮扶措施使甘肃省3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受益。

  10年来,他们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帮扶与合作并举,政府的无偿支援和组织引导企业开展经贸合作双管齐下,为对口地区逐步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帮扶成了甘肃省扶贫工作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央和省内外各有关帮扶部门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汇就了一曲曲充满爱心的交响乐,播撒在陇原大地,使政府扶贫与社会帮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双双关爱之手,给贫困户送来了温暖。各帮扶单位从当地实际出发,从贫困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尽自己最大能力,动真情,办实事,引进项目、技术和资金。有的帮助开拓市场、销售农产品,有的帮助培训人员、转移富余劳动力,有的帮助贫困群众上学、看病、打井、修路,使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铺就了群众走出贫困的坦途。

  仅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天津市和省内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就投入帮扶资金、物资折款17790.775万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1316.07万元,天津市1706.76万元,省直及中央在甘单位2460.945万元,市州县12307万元,社会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各市(州)县(区)帮扶单位以扶贫工作重点乡、重点村为目标,认真落实帮扶工作责任制,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仅2007年,市(州)县两级帮扶单位共派出蹲点帮扶干部1713人,参加帮扶干部4451人(次),共帮办实事1856件,投入资金物资折价12307万元。

  卢克俭同志是原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早在1984年,他就以陇西为帮扶县,不畏艰险,不分寒暑,为了陇西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忘我地奔波,从而引导陇西人民走上了科技兴县的路。时间在不停地走动,而卢克俭对帮扶陇西的热情始终如一。他连续三届担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所以,他对一个贫困地区的帮扶,持续之久,工作之扎实,在全国省级领导干部中堪称第一人,必将载人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历史。感人的故事何止万千?正是这些奔赴扶贫攻坚第一线的生力军,把全社会的扶贫事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2007年11月8日,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姜信治深入到康乐县的乡村、农户、学校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畜牧养殖地基地考察,并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就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指出,先富帮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姜信治说:“把贫困群众的生活照顾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户贫困家庭,这是一项非常要紧的工作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给贫困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

  新一轮的帮扶热潮,再一次席卷陇原大地。

  第三十七章

  爱心暖流汇陇原

  禹贵民,“甘肃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会长,一位在广大穆斯林中深孚众望的高级领导干部。仅2008年,他就把募集到的400万元用于广河、东乡、康乐等贫困穆斯林区域的扶持项目,用于建设卫生院、修水窖、建学校,仅在广河县就已建立卫生所3处,村卫生室21处,人饮水工程1处,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赞赏。

  禹贵民和甘肃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的善举,是社会上无数爱心人士帮扶贫困群众的一个缩影。

  2010年新年伊始,甘肃省慈善事业又迎来了一个好的开局。

  中华慈善总会、甘肃省慈善总会联合开展“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捐赠发放仪式,并举行“甘肃省慈善总会伊兰慈善救助基金”揭牌仪式,甘肃省青年企业家,伊兰盛鼎餐饮娱乐公司董事长金小韡先生向省慈善总会捐款人民币600万元,并决定在以后每年至少捐款600万元。慈善基金将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帮扶,受助群体为甘肃省穆斯林同胞。

  兰州伊兰盛鼎餐饮娱乐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向临夏地区捐赠70万元,在农村修建了两所希望小学。鉴于金小韡先生对甘肃省慈善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省慈善总会决定授予他甘肃省慈善总会荣誉会长光荣称号。 。

  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许多企业家回报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慈善之举,每个企业、每个热心人士捐赠的资金对需要帮助的人们可能也只是杯水车薪,但这杯水也是一场及时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就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先富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他们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兴办公益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赋予新的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得到弘扬光大。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样需要全社会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

  世纪之交,我国政府制订了21世纪前10年扶贫开发纲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进入新世纪,中国社会财富急速增加,但贫富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同时我国的扶贫事业也逐步形成了多种政策共同作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并投身光彩事业,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带头,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大家慷慨解囊,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展现了社会主义民营企业家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崭新风采,谱写了一曲曲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奉献之歌。

  1994年以来,中央台办、国务院侨办,全国妇联等29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天津市14个县区,怀着对贫困县的浓浓深情,举各界之力,投入资金和物资达3亿多元,为甘肃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甘肃2600万陇原儿女永远铭记在心。

  如今,全社会的扶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许多帮扶单位说,贫困地区缺什么,我们补什么;我们有什么,就带去什么。

  在各方面的积极协调努力下,目前甘肃省参与社会帮扶工作的有五个层次的力量。一是28个中央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全省34个县(区)。省委、省政府每年都要指派省级分管领导到北京召开“帮扶甘肃工作会议”,加强了解、增进友谊;这些帮扶单位为我们不仅提供了资金、物资等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引导贫困群众拓宽致富门路,为促进贫困地区稳定解决温饱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天津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甘肃省。除了天津市的14个县区对口帮扶全省的13个县外,天津市财政从1996年至200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口支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从2006年开始增加到1500万元,2008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三是36位副省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分别联系45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和两个比照县。四是省直及中央驻甘202个单位对口帮扶10个市州的45个县(区);五是市、州、县、区各级领导和单位对口帮扶6000多个贫困村。

  2007年12月22日,一项旨在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医疗、教育、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大型公益援助行动“善行天下、共创和谐,全球华人关注西部公益援助大行动”在甘肃省正式启动。

  2008年8月,酒钢公司、金川公司、省烟草公司等10多家国有企业和社会团体率先开展结对帮扶,捐资、捐物13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甘肃移动实施“情系陇原、助建新农村”公益捐助活动,捐资200万元在全省建设50个乡镇“科技致富平台”、25个“留守儿童爱心之家”,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等;省电力公司捐助100万元,帮助解决试点村养殖小区、温室小区生产通电问题。同时,全省民营企业也加大对新农村的帮扶力度,开展“万企联村”结对帮扶活动,96个非公有企业与77个试点村、122个非公有企业与93个非试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万企连村,助建新农村”的大幕拉开了……

  一、真情扶贫爱民曲

  在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的伟大事业中,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始终是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与当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30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扶贫壮歌。

  近年来,兰州军区和甘肃省军区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要求,组织协调驻甘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以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己任,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千里陇原唱响了一曲曲军民团结、共克时艰,感天动地的时代壮歌。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武都区安化中学严重受损,部分校舍成为危房。兰州军区司令员王国生、政委李长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该校援建工作高度重视,协调筹措建设资金,开工新建了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的新学校。

  这是兰州军区及附属部队关注民生,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一个镜头。

  一

  哪里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哪里就有省军区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的“亲戚”。

  甘肃省军区司令员陈知庶、政委刘巨魁团结带领一班人,把扶贫攻坚纳入部队的重要职责,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在全省人武部门广泛开展了“一部帮一村、一干助一户”活动。

  省军区各级采取定点挂钩、结对帮扶、重点援助和民兵“一连带一村、一排带一组、一兵带一户”等形式,广泛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和各类捐助活动。近年来,省军区各级共建立扶贫帮困小组2900多个、扶贫联系点200多个,帮助2万多名群众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富裕路。省军区广大官兵还本着“就地就近、积极参与、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支援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重点,扎实开展了助学兴教活动,先后援建希望小学77所,捐款500多万元,捐赠课桌9000多件、教学用具800多套、文体活动器材6300多件,使3000多名学生走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课堂,资助29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6年初,全军部队沿红军长征路援建“八一爱民小学”工程启动后,省军区积极协调有关部队,与省内沿红军长征路线的15所贫困学校建立了援建责任制。各部队抱着对革命老区群众的深厚感情,领导带头捐款捐物,官兵纷纷慷慨解囊,先后捐款680多万元用于援建“八一爱民小学”。近年来,省军区还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分别在临夏、甘南、庆阳等民族和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12所,救助失学儿童170人,捐赠文体、教学器材价值5万多元。为改善积石山县办学条件,省军区在前些年捐资120多万元修建该县别藏小学、银川小学、曹姚小学和尕集小学后,2008年又援助60万元,协调省教育厅援助资金200万元,新建安集小学教学楼及硬化绿化等附属工程。该校368名小学生从此告别危房和无活动场地的历史。

  省军区积极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广泛开展了“建设新农村,民兵打头阵”活动,先后建成120多个军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凉州区王庄村过去是清一色的土坯房,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2006年被市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凉州区人武部主动对口帮扶,开展提供致富信息、培训致富能手、协调资金支持、帮建基层党组织,共建乡村文化、整治村容村貌活动。通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王庄村旧貌换新颜,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户户用上了洁净能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省军区还先后协调驻地部队和人武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一批图书室、阅览室、民兵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先后培训群众达10万多人次。军地双方共完成双拥共建林7万亩、封山育林24万亩、国防林、民兵林3000多亩,建立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区9个,森林生态保护区5个。

  省军区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筹划部署,统一规划论证,研究制定了《省军区部队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施意见》,近几年,驻甘部队先后投入兵力20余万人次,机械车辆3万多台次,积极参加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赴甘南驻训部队在抓好军事训练的同时,先后实施了网络进藏族小学的“启智工程”、改善牧民新村的“民心工程”、改建乡村道路的“畅通工程”和改善牧民生活的“六小工程”等25项助民利民工程。

  九甸峡水库枢纽工程是引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甘肃中部地区干旱缺水的“生命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关系到引洮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库区、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08年4月,省军区协调兰州军区汽车第九团,先后出动官兵610人,车辆278台,采用滚动式运输的方式,行程160万公里,搬迁移民1490户6892人,完成了第一批移民搬迁工作。同时,在库区和移民安置点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成建制参加道路整修、房屋拆除、物资装卸、巡逻执勤、政策宣传等工作,为移民搬迁安全顺利进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5·12”汶川大地震,破坏空前,举世震惊,甘肃省陇南等重灾区频频告急。危难时刻,紧急关头,在陈知庶司令员、刘巨魁政委等省军区首长的直接关心和协调下,省军区15万现役和民兵预备役官兵,紧急动员,奔赴灾区,先后抢救转移群众9635人,安置受灾群众7148人,搭建帐篷3106顶,装卸救灾物资96.3吨,拆除危房9995间,清除塌方土石7万余立方米,抢修道路394.6公里,疏通河道3002.4米,找回现金33万余元,帮助收割粮食5万余公斤。省军区还紧急向灾区调运5台指挥车、1台推土机、3台挖掘机、3台装载车、3台吊车等大型机械装备;为一线参加灾后重建的民兵预备役部队配发帐篷200顶、军锹2000把、军镐2000把、强光照具50部、2千瓦发电机51台,还为民兵预备役人员配发了被褥、床单3000余套,手套58380双,毛巾、口罩等23450条,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灾后重建进入关键阶段后,省军区又开展了“支援灾区恢复重建捐款活动”,一些家庭本身受灾的官兵主动奉献爱心,帮助更需要帮助的群众;不少离退休干部亲自或委托亲属到单位捐款;陇南、甘南抗震救灾一线的官兵,一边执行任务,一边为灾区捐款;每个月只有100多元津贴费的战士和收入不高的职工也都自发加入到捐款的行列,饱含着省军区官兵和职工爱心的100万元捐款迅速传递到灾区群众手中,变成支援灾后重建的一砖一瓦,在灾后重建中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他们与全省党政军民一道,夺取了抗震救灾阶段性重大胜利!

  引导退伍军人转变择业观念,依靠创业致富推动经济发展,是近年来省军区在全省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中广泛开展的一项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活动。他们按照激发创业热情、拓展增收渠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省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中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活动实施意见》。由各军分区组织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进行餐饮、养殖、种植、加工以及市场营销等30多项创业致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他们创业致富的本领。天水市麦积区退伍军人胡晨光被选送到广州进行“四大名绣”培训后,创办了“晨光珠绣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珠绣工艺画”、“琥珀珠绣画”相继获得国家专利,年产值近百万元,吸收400名下岗女工实现再就业。2007年,胡晨光被天水市委、市政府评为“十大青年创业明星”。全省各级人武部门积极协调地方主管部门,大力为创业致富的退伍军人和民兵骨干项目上扶持,经营上帮带。2005年,凉州区退伍军人马俊奇创办了东升消毒公司不久,因资金短缺一度陷入困境。区人武部协助贷款120万元,帮助引进两条先进高温消毒流水线设备,使公司很快打开了餐饮服务市场,创收逐年递增。2006年,马俊奇被甘肃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并当选为凉州区第六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麦积区人武部针对近年来群众耕地面积减少、富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实际,帮助石佛乡涧沟村退伍军人、村委会主任雷世来发展服装加工、餐饮业、种植、养殖等数十个项目,并采取典型带动、示范推动、能人拉动的方法,邀请技术人员对口进行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使全村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省先后有2000多名退伍军人和民兵被地方党委、政府表彰为“创业致富标兵”、“青年星火带头人”,直接带动了2万多名群众实现再就业,向社会公益事业捐助3000多万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

  各军分区党委认真贯彻省军区的指示要求,结合驻地实际,动员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开展军民共建,认真做好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

  定西军分区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定了“四步走”的扶贫攻坚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定点扶贫、结对扶贫、包户扶贫”和“一连带一村,一兵带一户”的扶贫攻坚、富民强兵活动。多年来,尽管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咬定扶贫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抓,一茬跟着一茬干。他们发扬领导苦抓、机关苦帮、民兵苦干的“三苦”精神,与地方干部群众一道,在反复调查、摸清贫困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扶贫点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扶贫目标,建立了帮扶责任制,把帮扶责任落实到了贫困社和户,做到了村有扶贫计划表、户有脱贫责任卡。先后与8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把技能培训、科普宣传、建立农科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青年民兵之家”、民兵文化活动室、民兵训练基地等场所,邀请当地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先后为扶贫点群众举办了农业实用技术班300多期,培训2200多人次,并建立了120个科技示范户,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他们还把开发富余劳动力资源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长年性、季节性、临时性三种劳务输出形式,通过外引内联大搞劳务输出活动,使许多贫困群众学到了一技之长,起到了“送出一个人,挣回一笔钱,学到一门技术,带动一方发展”的显著作用。截至2008年底,军分区帮扶的13个村,全部实现了整体脱贫。

  白银军分区充分利用驻地资源优势,采取人武、专武干部带头办,民兵、群众集资办,协调有关部门扶持办等形式,帮助102个贫困村兴办种植、养殖、加工等经济实体,使户户脱贫致富。

  平凉军分区积极依托各县区民兵训练基地和“青年民兵之家”,分期分批培训民兵科技人才,并以这些人才为骨干,组织带领民兵开展“一兵包一户”、“一连带一村”的科技扶贫活动。广大官兵和民兵,先后帮助群众推广各种农科技术20多项,建成优质果园1万多亩,帮助300多户群众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他们还积极组织各级人武部门,协调驻地团以上单位,先后为12所贫困小学筹集资金30多万元,新建校舍2000多平方米,救助失学儿童和困难学生500名。平凉干休所54名干部、士官,结对救助了崆峒区安国乡颉河村54名贫困学生,每人每年为每名学生资助1000元学费,直到他们小学毕业。

  天水军分区积极组织协调所属人武部和驻地单位,投资11万元,办起了8个“春蕾女童班”,并捐资4万余元救助200名失学儿童,在全市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8年1月12日,甘南消防支队支队将满怀支队官兵深情关怀和深情厚谊的价值12500余元的绵被、大米、面粉和慰问金送往450余公里外的迭部县,与迭部消防大、中队官兵,走访慰问了旺藏乡旺藏村桑杰、加措等14户藏族农牧民困难家庭,为他们送上了新年的问候。

  多年来,甘南支队全体官兵立足高原,扎根雪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广泛深入的开展双拥共建、争先创优、扶贫帮困、救助失学儿童等活动。先后有3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4名个人荣立二等功,79名个人荣立三等功。100余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党、团组织,2名同志被评为“全州十大杰出青年”,10名官兵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200余人(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8人被评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

  如今,许多贫困山乡已经告别了绝对贫困的时代,开始向稳定解决温饱和向小康逐步迈进。在这一划时代的变迁中,闪耀着一代又一代共和国军人所付出的汗水。

  特写一:民族情,一家人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帮扶积石山县纪实

  2008年7月30日,晴空万里,碧波荡漾。

  在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城大禹广场彩球高悬,锣鼓喧天,23万积石山人民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自11个国家的37位代表参加的爱心之旅——侨资企业家甘肃行考察团一行。为了感谢国侨办和广大侨胞十年来对积石山县人民的拳拳爱心,县委、县政府在大禹广场专门立碑,以志纪念,高高耸立的石碑上镌刻着“功昭日月,德彰积石”八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揭碑仪式上,考察团名誉团长,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先生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感谢广大侨胞对积石山县脱贫事业的无私奉献,希望这份爱在积石山大地广泛传递,代代传承,希望积石山县人民树立起改天换地的壮志、奋发进取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

  全国政协委员、澳大利亚金晖国际集团董事长、考察团团长邱维廉先生也发表了讲话。他深情地说,今天再一次来到积石山,感到非常高兴,看着这里山山水水的变化,感到非常亲切。我们积石山赶上飞跃发展的好机遇,我希望大家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国侨办的大力支持下,鼓足干劲,使积石山经济快速发展,使广大农民致富脱贫步伐加快。

  这也是一次收获极丰,互利互赢的“爱心之旅”。邱维廉、屠海鸣等15位企业家被聘为积石山县人民政府经济顾问,段燕文、谭慷被聘为科技顾问。签约暨捐赠仪式上,邱维廉、屠海鸣、刘雅煌、单伟豹、郭文雨共同出资1000万元投资肉牛养殖项目,郭文雨出资1000万元投资粉丝加工项目,此外,还签订了境外劳务输出和教育培训项目。法国忠兴集团董事长吴忠、泰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等为支持积石山县扶贫工作捐款406万元人民币……

  一

  谁把失学的孩子领进知识的殿堂,

  谁为干涸的荒野披上椒林绿装,

  谁让低矮的草房变成排排新居,

  谁在贫瘠的河滩建起高耸的厂房。

  是侨胞的无私奉献,

  给积石大地注入前进的力量;

  是国侨办的帮扶,

  明确了脱贫致富的方向。

  ……

  海外侨胞来了,

  开启二十一所课堂,

  二十三万颗心闪烁智慧的光芒。

  ……

  让我们心手相连,

  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这是国侨办派往积石山县担任挂职副县长的刘继坤满怀深情的诗作《大爱无疆——献给为积石山做出贡献的人们》部分选录。

  2005年11月8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却格外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名为《对口、帮扶、脱贫》的专题节目,讲的是国侨办对口帮扶积石山县的真实故事。随着电视画面的变化,一个叫积石山的地方又一次走向海内外,走向每一个关注她的华夏儿女。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有10个少数民族,也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保安族人口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的95%以上,以保安三庄为代表的保安族风情闻名遐迩。大河家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教派聚居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沟通中西部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联系的重要“茶马互市”之地。其境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花椒之乡,世界民歌(花)儿采录基地,素有中国“彩陶王”之乡的美誉。然而,由于这里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西北部高寒阴湿,东南部干旱缺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贫困人口高达57.44%,是甘肃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帮扶工作任务艰巨而迫切。

  困难重重。但国侨办的领导和干部们认为,做好积石山的定点帮扶工作,可以解决一个民族的脱贫致富问题,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一定要组织和动员一切力量,倾心尽力做好这项工作,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二

  2005年6月28日,是积石山人民不能忘怀的一天。现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时任分管帮扶工作的副主任李海峰冒着酷暑,带着国侨办干部职工和广大侨胞对积石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又一次来到积石山县,来到大夏河畔。这已是李海峰主任第6次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像每一次来到县上一样,他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就不停点地深入农户访贫问苦,检查扶贫项目落实情况,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节日般的欢乐,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李海峰指出,海外华侨华人历来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发展建设,热心赈灾济困,在中国投资很多,兴办了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贡献卓殊。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越来越多的海外侨商纷纷将眼光投向西部,寻找商机,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时机。另外,国内侨资企业众多,需要各种人才和大量工人,积石山县和西部其他地区一样,农村富裕劳力充足,两者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我办和海外华侨华人联系多,关系密切并且深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在发挥侨务资源优势,引导海外侨胞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作用独特并且已取得很大成效。今后,要继续整合侨务资源,不断挖掘出新,加强引导,让更多的海外侨胞参加到积石山县的发展建设中来,更好地发挥侨务扶贫的巨大优势,帮助积石山的群众摆脱贫困,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一同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2008年初,国侨办主任李海峰明确指示,要加大对积石山县扶贫工作力度,尽力而为、务求实效,力争再用5年时间完成这一任务。要努力汇聚全办资源,发挥侨务优势,扑下身子,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

  10年来,国侨办原主任郭东坡、陈玉杰,副主任刘泽彭和现任国侨办领导赵阳、许又声、马儒沛、任启亮、林文肯等,以及多位司级领导在百忙中多次亲临积石山县调查研究,慰问困难群众,检查指导扶贫工作,着力解决实际问题。给在贫困中抗争的积石山群众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在国侨办的组织下,由香港和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黄楚和先生慷慨捐资30万元的侨居乐民工程在胡林家乡高关村动工建设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为该村的65户住房困难户修建新房2106平方米。像这样的侨居乐民新村在积石山的居集镇、中嘴岭乡、银川乡、小关乡还各建有一个,其中,寨子沟乡“乐民新居”,由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梁淦基会长捐资20万元兴建,每村新建侨居乐民工程50户以上,共计325户,1218间房。其中侨资企业家捐资110万元,县上筹资20万元,群众自筹砂、石等折款104万元。

  那天,在高关村高上下社,我们冒雨走进68岁的老社长、东乡族老人马如仓的家。因为下雨,屋子里有点暗。听说是国侨办的陈县长来了,马社长七旬的老伴赶忙拉过一把椅子,颤颤抖抖站上去,打开灯的开关,然后划着一根火柴,凑到灯口上,只见忽地一下,沼气灯点燃了。看着老太太点灯的动作,我笑道:老人家,以后点灯时要先把火柴对到灯口下,再开灯的开关,不然,会有危险的。听我这么说,老人显出一点不好意思,说沼气灯装上时间不长,才学着用哩。这沼气就是好,蒸馍馍烧水可把钱省下了!

  该村的户用沼气项目,得益于国侨办的帮助。

  第一次见到沼气灯,让我也颇感新鲜。细细观察,发现这灯先是一点点光亮,“一灯如豆”,正是这么一种感觉。渐渐,灯越来越亮,昏暗的屋子变得亮堂起来……

  其实,让高关村人心里感到亮堂的,还有花椒树种植,澳大利亚南德温牛项目等许多扎实有效的帮扶措施。

  在积石山的贫困户中,居住在危房,且没有自建能力的住房困难户有3800户,17100人,占贫困户总数的41.8%,如何解决住房困难户的生存与发展,成为让国侨办牵心并为之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积石山县的贫困山村里,一座座砖瓦房平地而起,一个个布局合理的“乐民新村”成为乡间独特的风景线。昔日祖祖辈辈在危房和草棚中苦熬岁月的3759户贫困群众,怀着对党和政府无比感激的心情住上了明亮舒适的“乐民新居”,圆了几代人无法实现的“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的美好梦想,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了战胜困难,搞好生产、生活的信心。

  马如仓背有些驼了,但说话声音洪亮,充满感情。他说,这么的朝代没经过,原先困难得很,穿的衣服屁眼上肩膀上都是“补丁”,进县城再不好意思。国侨办帮扶以前落后得很,文化程度没有,现在群众脑子转过来了。特别是民族团结得很,来往关系密切,我们修房子他们帮忙,他们盖房子找我们帮,侨民新居真正给老百姓办了好事了。哪个好?共产党好,共产党的政策好!

  对此感受颇深的还有马有努斯。在编号为287号的侨居房里,他告诉我,自己的母亲因病瘫痪在炕上已经有九年了,去年父亲去世了,家里还有一个13岁的弟弟。过去,全家人住在山上的三间破土房房里,穷的干脆没口说。自从2004年迁进侨居工程盖的三间新房后,第二年就娶上了媳妇,现在,儿子已经满院子跑了。

  三

  我是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里,认识国侨办挂职副县长刘继坤先生的,电视里的刘继坤神情自若,谈吐儒雅,他身后是一个又一个积石山群众生活巨变的写实镜头。几天以后,我和从积石山过来的刘继坤在兰州见面,顿感一见一故。较之电视里的样子,他略显沧桑,我知道,那是被西北风给吹的。当天晚上,我们就扶贫的话题聊了很多。刘继坤认为,要想脱贫致富,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来到积石山后,让他最着急的是贫困地区的群众思想观念太落后。为此他提出,要首先在积石山县搞劳务输出,让剩余的劳动力到大城市看看,见见世面。刘继坤形象地说,送出去1000人,比捐给1000万更有实际意义,这些人出去之后,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极具带动作用,全积石山县有23万人,如果出去1万人,就有1个亿的潜在效益,人均收入可从400多元增加到1600多元,那么这个家庭就脱贫了。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产生实际效果,刘继坤制定了一个日程表,有时一天跑四个乡镇,多的时候一天要滔滔不绝地做五个多小时的思想劝说工作。听刘继坤演讲的人很多,有乡、村、社三级干部,也有当地的老百姓,若屋子人站不下,刘继坤就把讲堂搬到院子里,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就是一个大课堂。那些天,户外的天气时常冷到零下好几度,口中呼出的热气冒着白团,但为了说服当地百姓,转变他们封闭的思想观念,他也义无反顾。“看到那么多头戴号帽的少数民族群众注视着自己,聆听着自己的演讲,我感到很欣慰。”他说。刘继坤从中国讲到世界,从台海问题讲到伊拉克战争,常常一讲就是两个小时。刘继坤就是用这样一颗火热的心一点一滴地感化着这里的群众,使他们渐渐地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可怕!

  终于,有人愿意从积石山的大山中走出去了!在县上领导的支持下,刘继坤亲自带领一批年轻人去浙江慈溪务工。他说,这是一个火种,也是一个先锋队,这些首批出去的人,若是成功了,积石山全县不知又会有多少人跟着他们的步伐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呢。

  真像刘继坤所言,很快,积石山的劳务输出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现在,在北京当保安的积石山人,就从以前的30多人增加到了230人之多,劳务输出的城市也从北京向东南沿海扩展!

  2006年9月的一个周末,我随国侨办来积石山挂职的第三任副县长陈泽涛同志出兰州,远赴“彩陶之乡”采访。一路走来,在机关、在乡村、在农家,处处都可以看到国侨办的帮扶给乡亲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同根同祖的血脉深情……

  一路上,陈泽涛给我讲积石山的历史文化,还有造成这里贫困的原因以及脱贫的思路和打算,竟是如数家珍,了然于胸,就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这皆源于他一到县上,就尽快了解县情、民情,始得以很快进入角色,熟悉了帮扶的工作重点,掌握了民族地区的工作方法。为此,他走遍全县17个乡镇,仔细了解每个项目的成败因果,并很快就进入状态,大胆放手开展起工作来。仅一年时间,就为县里引进各类资金399万元人民币……

  为了做好帮扶工作,陈泽涛可谓开动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他甚至打起了朋友们的主意。他在帮扶上做的几件“份外”工作,于我印象十分深刻:一件是经北京的朋友介绍,他来甘肃后前去拜访文化界的朋友,后由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和《读者》集团、甘肃国芳集团共同出资给积石山购买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和杂志,送往积石山,送到了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手中,令当地干部群众十分感动。另一件是,由董李先生捐资15万修建的小关乡文化站,也是陈泽涛积极牵线,撮合而成的。在多年的外事工作中,陈泽涛有机会结识了许多海外华侨华人,他到积石山任职后不久,有一次回家时见到老朋友,深圳理士奥集团公司董事长董李先生,话没说上几句,便“三句不离本行”,大谈特谈起“咱们的积石山”来,说那儿的“保安三庄”享誉华夏,又说那儿的羊羔子肉十分味美,直说的董李心旌神摇,十分向往神奇的西部。后来,董李索性撇下生意,从万里之遥的深圳飞往兰州,再坐几百里汽车,一路奔波来到积石山看望陈泽涛,忙碌的董李先生也想借此呼吸点从雪山高原吹来的清新空气。而令董李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此行的结果,直接导致了积石山乃至甘肃省第一家由企业家捐建的农村文化站的落成。第三件事,是陈泽涛通过国务院扶贫办朋友的帮助,争取到一个机会,把县里的100多名农民工学员送进北京,参加全国农民工培训学校首期培训班,学成后全部安排在了北京和沿海地区企业工作。

  积石山的干部群众深情地说,我们每一项扶贫成果的取得,凝聚着国侨办领导和全体干部的责任,渗透着广大侨胞的爱心,也倾注了帮扶干部的心血与汗水……

  对此,我感受良多。

  在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国侨办挂职积石山的两任副县长刘继坤、陈泽涛多次深入接触。两位“县长”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对积石山贫困群众深厚的感情令人难以忘怀。刘继坤是东北汉子,而陈泽涛是广东人,他俩都是有着国外任职经历的青年干部,可谓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但他们却十分谦虚,说自己过去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派驻国外工作和平时出访国外接触到的大多是好的方面,工作和人生历程中,最需要补上的,就是了解基层,熟悉群众工作这一课。他们说,到积石山工作以后,整天面对的是西北内陆地区农村和农民的贫困落后状况,确实感到震撼,令人心酸,也催人奋进,这让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国侨办帮扶积石山县所担负的时代责任,认为这是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扶助贫困地区发挥社会效益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双重功能。同时,他们也深刻认识到,积石山县地形破碎,山大沟深,生存环境恶劣,贫困群众要彻底脱贫,还需要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所以当他们接受组织的委派后,立即愉快地远离繁华的京城,飞赴那穷乡僻壤的高原地带,在艰苦的环境中,勇挑帮扶工作的千斤重担,出点子,想办法,拿实招,为积石山的扶贫工作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工作。我曾问,高寒的气候是否适应,多肉少菜的饭食习惯吗,家中的妻儿又可让你牵挂?对此,他们的回答很干脆、很轻松。他们说,再苦的事,你把它当作人生的一种体验,也就不觉得苦了,何况是在尽自己的能力做帮助贫困老百姓这样有意义的事。为此,刘继坤在酷热的六月里奔走在沿海的侨资企业,为开拓劳务市场寻找出路。陈泽涛尽忠而不能尽孝,直到父亲病情不断恶化,弥留之际,他这个家中唯一的儿子才万里迢迢赶回广东老家。父亲去世后,他仅在老家呆了7天,料理完后事又匆忙赶回积石山,安排接待侨商的到访考察。而国侨办第一任挂职副县长马吉星先生,更是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无怨无悔地往返奔波于北京与积石山之间,督察指导,联系协调,把许许多多的侨胞与积石山联系在一起,为帮扶项目的顺利实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积石山的沟沟壑壑、山山水水都烙下了他奔忙的脚印……

  2007年12月18日,国侨办第四位派往积石山的挂职副县长游江先生赴任……

  2008年岁末,第五位挂职副县长张林又接过了帮扶的接力棒。

  就是这样,国侨办的帮扶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乡亲……对此,他们无怨也无悔!

  他们说,既然副县长的重担压在了肩上,就要干出点成绩,为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作出自己的贡献。因为,我们代表的是国侨办,我们的身后,是许许多多关注积石山发展的华侨华人……

  他们还说,在积石山县的这些日子让自己感到最充实。看到积石山县的老乡们收入增加了,很有成就感!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县上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县长……

  四

  胡如良,积石山县后沟村农民。他说,国侨办给的这2000元钱,像发面酵子一样,我们过得日子越来越好。

  像胡如良这样第一批享受到2000元钱畜牧养殖贷款的农户在积石山县有500户,这些农户有的养牛,有的养羊,2000元贷款改变了许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对积石山的帮扶始于1998年11月,而他们帮扶的又是全方位的。10年来,为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富足和欢笑,他们以扶贫济困为己任,扶真贫,真扶贫,给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600多万元的贫困县办了许多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好事,从畜牧养殖、林果种植、荒滩综合开发、教育、卫生等11个方面勾画出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蓝图,为积石山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扶贫开发活动谱写了崭新的篇章,给积石山各族人民带来了决战贫困、走向富裕的无穷精神力量——

  一是积极发挥优势,引导海外侨胞多形式参与扶贫工作。国侨办本身没有钱,但有的是真诚、热情和爱心。2005年,在国侨办的协调下,新加坡华商黄进益先生捐赠10万美元作为“畜牧养殖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安集乡凤林村320户贫困户群众发展规模畜牧养殖,该项目已帮助凤林村325户贫困群众完成圈舍、氨化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金首批项目每户借贷2500元,用以购买5只成羊,帮助安集乡凤林村320户贫困群众实施了规模养殖,受到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先后投资272万元,实施的韩陕家滩下夹滩治理项目,完成了黄河防洪堤、渠道干支渠、地基平整、铺土造田、田间道路建设及鸡蛋皮核桃栽植任务,示范种植中药材210亩。种植香料和欧美杨650亩。投资140万元,扶持规模养殖户500户,购进良种母畜1176头(只),引进良种、良畜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全县授配南德温牛3356头,繁活1792头,创产值448万元,获纯利268.8万元,收益群众户均1500元。投资82.5万元,在银川、安集等乡建成花椒基地1.5万亩,配套集雨节灌水窖435眼。

  二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智力扶贫。2008年9月17日,积石山县小关乡小关村“正心希望小学”落成典礼隆重举行,这是由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陈秉志先生捐资善款25万元港币建成的。当日,村里的孩子像过节一样,告别了年久失修的校舍,搬进了新建的教室。积石山县各族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为此,国侨办引导华侨华人捐资394万元(其中33万元筹入县育才基金),建设“侨心小学”24所,投资200万元新建大杨家爱心希望小学,“侨心医院”5所。先后救助贫困学生3000名,发放救助金41.59万元。充分发挥所属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优势,先后培训县乡党政干部67名和50名医疗业务骨干,邀请30名专家来到积石山,对全县的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和临床指导,协调暨南大学先后选派3名教师,对5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数学、计算机和体育教学等方面的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组织优秀教师和学生参加了6次“夏令营”活动,使受益师生和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从机关先后三次派出23名优秀年轻干部,来县进行调研,开展访贫问苦活动,拍摄完成了《种植希望》、《西部明珠——积石山》电视片,先后协调组织文化部侨联艺术团、中央民族歌舞团来积石山县进行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协调华侨大学教授专家帮助该县编制完成了旅游业总体规划。向积石山县小关乡文化站捐赠电视剧、专题片光盘220套,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华侨大学组织24名学生组成的志愿支教团,赴积石山县居集明德小学、大河家小学、大墩小学、尕马家小学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受到孩子们的热情欢迎;暨南大学向积石山县乡镇文化站、中学捐赠50608册(盘)图书、磁带和部分文具,总价值约90万元,以上项目的建成和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积石山县教育、卫生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开发式扶贫。2002年8月份,组织29名的华侨华人、港澳企业家组成“侨资企业西部行——甘肃团”前来积石山县进行经贸考察,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达成了一批投资、捐赠意向,共达成捐赠项目意向19项,资金达1001.5万元;合作投资项目4项,协议资金达9280万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会见了参加此次活动的侨资企业家,对侨资企业家们的义举、善举给予高度评价。2005年7月17日,“侨资企业西部行——浙江团”在兰州组织了侨资企业西部行甘肃积石山县项目推介暨捐款仪式,浙江省宁波侨商会和温州侨商会为积石山县贫困群众捐赠了11万元人民币,用于侨居工程建设。同时,联系香港威力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文雨先生,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兴办“甘肃威宝淀粉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正式投入生产,成为临夏州最大的外资企业。截至到当年初,该企业已生产马铃薯淀粉3500吨。该企业的健康发展,既可以解决一些群众就业,又能稳定增加县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四是加强劳动力培训输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投资50万元,县上配套200万元,重点扶持劳务输出队28个,输转贫困劳动力3689人,实现劳务收入630多万元。协调澳门万国旅游控投集团董事长刘雅煌,捐赠20万元人民币设立劳务输出扶助专款,补贴积石山县政府组织的务工人员的单程票费,已资助1000多人。总投资424万元(其中侨胞捐款88万元),建筑面积3191平方米的积石山县劳务培训大楼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劳务收入达2.63亿元,人均4398元,均比上年有了较大增长。

  国侨办的帮扶工作,为积石山的扶贫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中国人的2005》中关于农村的一组数字既来自积石山,镜头长达10分钟,翔实地介绍了积石山这几年的变化。

  五

  甘肃省副省长石军高度赞扬国侨办对积石山的帮扶工作,称国侨办的扶贫是“真心实意扶贫,持之以恒扶贫!”

  2008“爱心之旅”,再次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广大华侨华人爱心的一次盛会。在随之召开的定点帮扶十周年座谈会上,澳大利亚金晖国际集团董事长邱维廉、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屠海鸣、澳门万国控股集团主席刘雅煌、香港威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文雨、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会长梁淦基等先后发言,他们畅谈了参与积石山县扶贫工作的感想和体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在国侨办的真心帮扶下,积石山县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积石山县分管扶贫工作的常务副县长戴永华对国侨办的帮扶成果如数家珍,他高兴地对我说,国侨办帮扶积石山县10年间,直接投资1402.3万元,捐助物资价值256.9万元,帮助引进资金6083.6万元。在他们的定点帮扶下,干旱山区的银川乡变成万亩椒乡,全县花椒种植面积扩大到15万亩。昔日荒芜的黄河滩涂建成名贵中药材种植示范点,安集乡凤林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畜牧规模养殖村,扶贫户户均收入净增1500元,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原来的3.94万人下降到2.24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2.03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8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2001年以来,我县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天保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扶真贫,真扶贫”,造就了一座座“高耸的丰碑”,积石山人民以烂漫的花儿表达对国侨办的感激之情:“天当中出来的明星星,天河口出(哈)的亮星。国侨办扶贫(者)献真情,深情(哈)我们铭记在心”。侨办干部也称积石山为“咱们的积石山”。国侨办两次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全国定点扶贫培训班”上做典型经验介绍。

  积石山县县委书记马明杰、县长马丽云说:“国侨办和广大华侨华人的爱心,将永远矗立于积石大地,将永远铭记在积石山人民的心中。”恰如积石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国侨办所立碑文所云:

  一九九八年,国务院决定,国务院侨办定点帮扶积石山县。历经十年,众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慷慨解囊,扶危济困,为我县脱贫致富贡献力量。为弘扬爱心善举,教化子孙后辈,特刊石立碑。主要捐款人及数额如下:

  个人捐款(人民币)

  曹德旺 143万元 黄志源 100万元 黄进益83万元

  黄楚和 72万元 陈成秀 70万元 屠海鸣 67万元

  唐仲英 56万元 吴 忠 55万元 邱维廉 45万元

  郭文雨 40万元 单伟豹 40万元 蔡 村 35万元

  任政光 31万元 孙福林 30万元 曹和平 30万元

  王金炳 25万元 郑青荣 22万元 曾旭光 20万元

  郭胜华 20万元 方润华 20万元 蔡道行 20万元

  李玉玲 20万元 刘雅煌 20万元 郑俊武 20万元

  余国春 20万元 梁淦基 20万元 董 李 15万元

  王泉成 15万元 蔡友铁 10万元 高克成 10万元

  庄哲猛 10万元 王 恒 5万元

  团体捐款(人民币)

  香港善源基金会 100万元 上海侨商会 50万元

  香港佛教联合会 35万元 深圳市侨商国际联合会 30万元

  深圳华侨城 28万元 东京华侨总会 24万元

  加拿大多伦多北京协会 23万元 北京中健集团 11万元

  荷兰侨团 10万元 暨南大学 6万元

  宁波侨商会 6万元 温州侨商会 5万元

  考察团名誉团长,国侨办任启亮副主任在功德碑揭碑仪式上热情洋溢的讲话忧言在耳,鼓舞人心。他说,我今天十分高兴参加积石山县侨胞捐赠功德碑揭碑仪式。这么多干部、群众、学生前来参加,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积石山人民群众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爱心奉献表达谢意的一种形式。帮扶10年的过程,就是播撒爱的过程。今天,这个碑立在了大禹广场,其实,更高的丰碑早已经矗立在了积石山县人民的心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缩小城乡差别,消除饥饿和贫困。打赢反贫困这场世纪攻坚战,需要汇集各方面的力量,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国务院侨办扶贫工作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广大侨胞的支持,而完成国务院交给我们的扶贫任务,帮助积石山县人民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更需要你们的积极参与。我也希望积石山县人民能够树立起改天换地的壮志、奋发进取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乡的面貌。

  任启亮满怀深情地说,刻在碑上的只是一排排名字和数字,捧出的却是一颗颗爱心和沉甸甸的责任。侨胞们的支持给了积石山县干部群众信心和力量,希望这份爱能在23万积石山县人民中间广泛传递,希望这份爱能在子孙后辈中代代传承。让我们共同迎接积石山县幸福美好的明天!

  二、春风化雨万家福

  在扶贫开发中,我国政府采取东部较发达省市对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区发展的方式,加快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协作双方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企业合作、项目援助、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协作。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改变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为重点,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努力扩大对口帮扶的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涉及捐款、捐物,签订项目、协议投资、劳动力输出、干部交流、人才培训、扩建学校、建设基本农田、修筑公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许多方面。

  定西,曾以贫穷闻名。如今,这块旱塬正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回顾定西的变化,时任市委书记石晶说,这与费孝通和民盟对定西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扶持分不开。

  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后11次来甘肃,7次亲临定西,为定西发展出谋划策,为定西留下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历届民盟中央领导对定西的工作都十分关注。2004年8月,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一行来定西考察,为定西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2005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带领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和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来到定西,将定西市作为民盟中央的联系点,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

  2007年9月,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考察了定西马铃薯产业、新农村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等发展情况。他表示,民盟中央要与民盟甘肃省委、甘肃省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大力支持定西的改革与发展,为定西又好又快发展共同努力。

  本着“智力扶贫,科技扶贫,造血式扶贫”的理念,民盟中央、民盟甘肃省委坚持为定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做实事、做好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工业,建设小城镇,是民盟在定西发展上提出的重要观点。促进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民盟支持定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民盟近年来指导定西经济发展的新见解。

  民盟心系定西发展,在智力扶持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协调、物资引进等工作,帮助定西加快发展。近年来,通过民盟中央、民盟甘肃省委牵线搭桥,协调沟通,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定西争取了一大批项目。

  镜头一:海河儿女情系陇原

  ——天津市帮扶甘肃纪事

  根据中央的统一安排,天津市的14个县区对口帮扶甘肃省的13个贫困县,十多年来,甘津两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和东西经济协作工作。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戴相龙,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海麟等党政领导曾先后几次考察访问甘肃,甘肃省委书记陆浩等党政主要领导也多次率团赴天津考察学习。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甘肃省副省长李膺也多次深入帮扶基地检查指导工作。天津市人民政府经协办主任邢明军、副主任罗亭,对口支援处处长刘淑芹等领导也多次深入帮扶县和基地检查指导帮扶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口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甘肃省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天津市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和东西协作,派出大批干部奔波于沟壑纵横的陇中旱塬,10年来,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对甘肃省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累计提供无偿援助达1.35亿多元,社会捐资2400多万元。甘肃省利用这些捐赠款,新修梯田10万亩,建设集雨水窖1000多眼,新建农村希望小学68所,改善卫生院155个,解决了3.4万人的饮水困难。天津市积极扶持甘肃省教育卫生事业,新建、改造、修缮希望小学124所,为贫困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学历教师,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急需专业学生。天津市100所中小学对口支教定西、天水、陇南100所学校,并且支援大量微机、图书、教学仪器。同时,帮助甘肃省新建、改造卫生院180多座,派出医疗专家培训100多名医务人员。

  2007年甘肃与天津先后有7批182人次组团互访(省级2人,局级47人,处级133人),实现东西部干部挂职交流22人,为甘肃省培训教师及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17期13000多人。天津市委、市政府向甘肃省捐赠财政帮扶资金1500万元,社会捐助200多万元,物资折价60多万元,甘肃省利用天津帮扶资金,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重点安排了贫困地区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示范项目、产业开发项目2大类17个,其中安排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示范项目11个790万元,产业开发项目6个,计510万元。

  天津市河东区为定西岷县城关中学捐款15万元,建成了物理和化学两个教学实验室,同时援助贫困学生50名;东丽区帮扶甘谷县90万元,援建新兴镇坡下王、金山乡李家沟两所小学,学校面貌得到了改观;大港区为张家川县上磨村小学捐赠15000元的书包等学习用品。

  2007年“兰洽会”期间,天津市再次向甘肃省捐赠了1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在天津举办一期“天津·甘肃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人才专题研修班”,培训甘肃省农业技术人员100名,为甘肃省农村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天津市的全方位帮扶,加速了甘肃省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镜头二:一切为了贫困姐妹

  ——全国妇联帮扶漳县纪事

  甘肃省人大副主任,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崔玉琴指出:“命运不公平,但我们要尽力”,贫困母亲的话,是激励自己的,但也应该是对社会的警醒。

  “在漳县大地,一眼眼蓄满雨水的水窖,倾注了全国妇联的真情;一座座崭新的小学,蕴含着全国妇联的爱心;一条条宽阔的乡村道路,凝结着全国妇联帮助漳县走向致富路的关怀。”

  漳县是甘肃省4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1998年,漳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妇联定点帮扶县。同年11月13日,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的顾秀莲同志亲自率队来漳县调研,筹划扶贫助困工作,确定帮扶方案。以“举全会之力,助漳县脱贫”为己任,向妇联机关和直属单位发出了“不脱贫,不脱钩,脱了贫还要送一程”的号召。从那时起,全国妇联始终情系漳县人民,动真情,扶真贫,真扶贫。

  全国妇联帮扶以来,顾秀莲、黄晴宜、沈淑济、陈秀榕、莫文秀、田淑兰、李秋芳、甄砚等全国妇联领导和崔郁、李央芬、苏凤杰等许多其他领导多次亲临漳县检查指导帮扶工作。以张民、龙江文、张小嫒、牛丽华、吕频、李岩、任丽娟、肇志军为组长的8批44名帮扶队员来到漳县开展了蹲点帮扶工作。他们下基层,进农家,访民情,送科技,跑项目,办实事,争资金,进田间地头,蹲农家土炕,与农民群众促膝交谈,与农村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出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困难群众制订脱贫计划,与基层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爱心在贫瘠的漳县大地上铸起了一座座丰碑。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是全国妇联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多方筹集资金160万元,建春蕾小学,设春蕾女童班,使1000多名儿童告别了危旧校舍,3000多名失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积极协调团中央志愿者协会,选派大批研究生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赴漳县支教;先后在漳县12个乡镇48个村举办了农村妇女扫盲班及小额信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选派基层干部、校长、教师、农村妇女到发达地区培训取经;通过日中友好协会捐赠1000万日元建起了漳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全国妇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开发方针,促使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脱贫致富本领明显提高。

  全国妇联从领导到机关干部,始终情系这方热土,热切关爱漳县人民,多次捐款捐物,开展助贫济困活动。仅儿基会发起的“安康计划西部行”就为漳县捐赠了价值360万元的医疗器械、药品、妇婴用品等。争取到香港乐施会1万多袋价值50万元的面粉,并协调专项救灾款80万元。2005年12月,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亲自领队来漳县开展“送温暖,三下乡”活动,为漳县捐赠现金、药品、各类物资总价值达130万元。

  以项目促发展是全国妇联确立的一条重要的扶贫方针,全国妇联充分发挥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联系紧密、关系协调的优势,上下奔走,多方联系,积极为漳县协调争取到总投资3600万元的漳文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1123万元的贵清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总投资1265万元的WFP援助甘肃中南部农业发展项目等各类项目30多个,引进资金1.2亿元。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大规模开展了修建母亲水窖、推广太阳灶、人畜饮水、改厕、修建沼气池和整村推进等系列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漳县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漳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全国妇联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的优势,借助媒体作用大力宣传介绍漳县,提升漳县的对外知名度,扩大漳县的影响,加快了漳县对外开放的步伐。

  全国妇联在帮扶工作中还高度重视漳县的妇女儿童事业,把妇儿工作当作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帮助漳县建成了漳县妇女儿童培训中心、全国妇联帮扶漳县综合示范点、“三八”绿色育苗示范基地,帮助开展“巾帼建功”、“手拉手捐助”、“女能人互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广大妇女儿童投身社会实践、建功立业、回报社会的机会,推动了漳县妇女儿童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十年来,全国妇联共为漳县争取、协调、落实项目资金1.4亿元,援助物资价值600万元。特别是漳文公路,是全国结对帮扶最大的一笔投资。所有这些,直接促进了漳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加快了漳县实现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历史进程。9年前,漳县还有2个乡不通公路,55个村不通电,58个村不通广播电视,120个村不通电话,2.57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9年后的今天,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妇联的帮扶下,漳县的人均纯收入已由当时的948元增加到1825元,增长71.4%;农村贫困面由14.96%缩小到6.5%。

  特写:一个负责任企业的关爱之举

  ——交通银行天祝扶贫纪事

  关爱民生,是交通银行回馈社会的自觉行动,帮贫济困,体现着他们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005年1月14日,是甘肃扶贫里程碑上有纪念意义的一天。

  阳光很好,天空净蓝,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大会,检阅全省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隆重表彰为甘肃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庄严的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授予交通银行总行“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先进单位”,授予兰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张万银同志“定点帮扶先进个人”。

  时间在这里定格。历史,将交通银行对贫困群众的大爱铭刻在了高高的乌鞘岭上,留在在农牧民兄弟的心坎里。此时,闪闪的镁光灯下,如潮的掌声里,张万银神情凝重,心潮起伏,他感到手中的奖杯沉甸甸的,似有千斤之重……

  张万银说,手捧奖杯,我感到光荣,但更感到责任与压力,激发出的,是我们交行人做好帮扶工作,造福贫困农牧民的信心和决心。主动实施扶贫济困,热心参与公益事业,是交通银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

  交通银行总行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996年,他们就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对甘肃永登县进行了定点帮扶,直至2000年,该县整体解决温饱。其间,共为永登扶贫事业投入资金达1132万元。进入新世纪后,交通银行作为一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深入推进股份制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内控体系、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效益的问题。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过渡地带,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7.12%。高峻的地势,交错的山岭,阴冷的气候,频繁的灾害,造成了这里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许多农牧民群众生活困难,举步维艰,目前全县尚有贫困人口10.6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地处大山深处的农牧民群众在奋力拼搏改变命运的同时,渴望着来自大山之外全社会的有力帮扶。

  天祝人民久久盼望的一天,终于在2002年3月的春风里,悄悄来临了!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由实力雄厚、素有社会责任优良传统的交通银行总行定点帮扶国扶贫困县——天祝县。从此,西部大山深处的天祝有了一个远在东海之滨——大上海的国家级帮扶单位,天祝从此多了一家“阔亲戚”。消息传来,天祝广大农牧民为自己多了一个治穷致富的靠山而庆幸欢呼,摩拳擦掌。交通银行总行同时决定,扶贫计划在总行的领导下,由兰州分行具体实施。张万银告诉我,从此以后,自己每一次去总行参加会议、汇报工作,总行董事长和行长都要关切地询问帮扶情况,为扶贫计划把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扶贫的事做好。

  2002年8月,受交通银行总行董事会的委托,总行副行长刘育长率领工作组,在张万银等兰州分行领导的陪同下走进天祝。乌鞘岭下,金强河畔,刘育长一行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入农家、进企业、看学校、走医院,一步一步跋涉在贫困乡村的崎岖小道上,把交通银行对天祝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到了贫困农牧民的心窝里。在深入细致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理清了帮扶思路,明确了帮扶工作目标:即突出重点,注意实效,扶贫、扶志和扶智相结合,以抓项目、夯基础、促发展为着力点,有重点有目标地实施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得实惠的项目建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生活水平。

  天祝县的扶贫事业,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

  在交通银行总行的直接领导下,兰州分行作为落实单位,迅即行动起来,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人力资源部长和帮扶干部组成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全方位的扶贫工作。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每一个扶贫项目的论证、规划和实施工作,及时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五年多来,共投入帮扶资金1069万元,实物折价14万元。在人员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们选配了两名工作责任心强、能力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的同志长驻天祝县,真正把扶贫工作抓在了手上。

  作为一名有深谋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张万银主张,我们的干部应该经常到天祝这样的贫困县“多走一走,多看一看”。那么,在之后一次又一次的“一走一看”中,交行人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哪些?

  在交通银行兰州分行采访时,张万银同志给我讲述了一件极其普通、但却震撼人心的小故事——

  那是隆冬的一天,兰州分行的同志们踏着冰冻的土地,顶风冒雪,连续深入到天祝县山区的三个自然村,考察新建项目。走进打柴沟镇深沟小学的一间教室,张万银眼前一亮,不知为什么,教室的桌子上一片花花绿绿。见大家纳闷,老师说,先是有一个细心的女同学让妈妈用家里的碎布给自己的课桌上缝制了一个桌罩。紧接着,同学们纷纷效仿,做的桌罩一个比一个漂亮、耐用,学生和家长们担心把交行人给自己的这么好的桌椅弄脏弄坏了……不等老师说完,张万银已紧走一步,揭开了几个课桌上的花布罩,但见桌子崭新,油漆闪亮,没有一道划痕。而桌罩虽然啥布料都有,由几十、上百块碎布拼成,但却个个图案别致、色彩艳丽……那一刻,张万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在场的同志们也个个无语,但眼中分明都滚动着闪闪的泪花。

  “多好的孩子啊,小小年纪就有一颗感恩的心!”良久,张万银禁不住这样感叹。

  张万银说,小孩子都是调皮捣蛋的,才10岁左右,那么小,懂啥?但他们却把课桌保护得那么好。虽然一个个冻得小手红肿,脸蛋发紫,但那一双双乌亮的眼睛里流露的却是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企盼。

  “一走一看”中,交行的同志们还看到这样一幕幕令人焦心的情景:

  哈溪镇卫生院房子年久失修,产房里生着煤炉,产床也已锈迹斑斑。病房里床是光板,病员要自带被褥。“那不是一般的穷,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多了,难的不仅是看病,更是看不起病。说给发达地区的人听,他们还认为是在编故事。”张万银说。

  气候恶劣,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频繁,没有暖棚,没有草料,一场大雪,常使牧民们辛苦饲养的羊只一夜间冻死无数,牧民们怀抱死去的羊只,号啕大哭。传统农牧业已养活不了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口。

  张万银感慨地说,打柴沟过去给我的印象是青山葱茏,绿水长流,景色宜人,20世纪90年代初,乌鞘岭的原始生态还很好,但现在已遭到了严重破坏。古人讲:“伐薪烧炭”,可今天这里还哪有薪可伐?连草根都挖光了。照这样下去,还怎么吃饱肚子,脱贫致富?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交通银行的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张万银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帮扶,就从解决这些困扰群众生活的问题一点一点人手,整体推进,分头落实!

  三

  大路通天好走路。“村民阳措蹲在自家的院子里,仔细地擦拭着新买的摩托车,他的妻子尕臧卓玛脸上带着微笑正在用太阳灶煮酥油茶,在这个普通的藏民家庭里,生活显得简单而惬意”。然而,昨天的炭窑沟村完全不是今天的模样。

  炭窑沟村地处高寒的天祝抓喜秀龙草原,进村的砂石道路坡陡弯急,路面狭窄,每遇雨雪天气,道路就遭毁坏,造成农牧民生产、生活必需品无法正常流通,农牧民的脱贫和发展无从谈起,为此,交行决定从修路人手解决该村的脱贫问题。2006年7月20日,炭窑沟村群众渴盼已久的致富之路在交通银行的规划中破土动工了。28.8万元的大投入,使这条乡村公路仅用两个月时间就跑起了欢快的三马子,大型汽车可直接开到村民的家门口,从此,城里的日用百货源源而来,整车整车的羊只又从这条致富之路驰向更远的地方……

  其实,早在2002年,交通银行在天祝开展帮扶工作初期,就敏锐地意识到,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要致富,必须先修路。当了解到由于金强河穿城而过,影响了全县3个乡和县城3.8万名居民的生活后,交行当即作出决定,投资305万元,修筑达隆路跨河大桥。大桥设计全长295.55米,为5跨16米简支板桥梁,桥宽17.2米,其中行车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6米。如今,这座气势雄伟的大桥早已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为自治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还成为县城最亮丽的风景,成为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四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是交通银行一贯坚持的扶贫理念。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帮扶工作,让天祝县的广大农牧民脑子活了,眼睛亮了,腰板里有铜了,说话变得硬气了,路子也走得更远了……

  牛家毛措脸颊红中透黑,双手粗糙有力,是个肯下苦的女人,同时又是村子里有名的贫困户,用她自己的话说,苦也苦了,活也干了,可就是穷得丁当响,干脆没治。但自打交通银行在村上开展扶贫工作后,她第一个交上了“科技”好运气。先是参加了暖棚养殖技术培训班,随后又在交通银行的资助下有了自己的暖棚养殖场。如今,养在自家暖棚里的鸡、羊,个个膘肥体壮,出栏后效益比过去翻了一番,仅此一项,就使她当年增加收入6000元。高兴之余,她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来年一定要报名参加交行举办的科技种植培训班。

  像牛家毛措这样的受益者在天祝县比比皆是。扶贫工作开展五年多来,交行把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帮扶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积极开展智力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天祝县的发展特色和农牧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2004—2008年农牧民科技培训规划》。每到冬闲,交行都邀请有关技术人员以集中授课和实际操作、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先后举办60期科技培训班,投入资金73万元,培训农牧民2.3万人次。内容涉及病虫害防治、种养殖新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业科技信息技术与应用以及人参果、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等。

  在交通银行的帮助下,近年来,该县把劳务输出作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产业来抓,2007年投入20万元,进行剩余劳动力转化,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两期,培训农牧民200人,提高了他们自我创业的能力,增加了就业机会。就是这样,他们以教育和培训为突破口,帮助农牧民掌握了一批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发挥了地域优势,增强了造血功能,挖掘了自我潜能,提升了农牧民自身发展和生产致富的能力。

  改善天祝县落后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提高贫困群众下一代的受教育水平,是脱贫致富的希望所在。基于这一认识,交通银行在扶贫工作始终不忘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去做。

  打柴沟镇深沟小学始建于1951年。2004年,这所小学的所有校舍因年久失修而全部成为危房。当年5月,交行兰州分行帮扶干部孟学军、王文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赶去实地查看情况,回到兰州后,马上向行领导作了汇报。第二天,张万银即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当场拍板:投资91.5万元,修建新校舍。包括修建砖木结构教室4幢,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电教室、办公室、多媒体主控室各1幢,同时配套购买教师办公桌12套、学生课桌230套和教师讲桌8个。如今,拥有建筑面积96432平方米,师生人数达到250人,成为当地一流的标准化学校,师生可以像城里学校一样上星上网。硬件条件的改善,稳定了教师队伍,促进了该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广大师生欢欣鼓舞。

  五

  张万银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医疗卫生设施落后,是造成天祝县农牧民生活困难的重要因素。为此,交通银行一直将努力改善自治县医疗卫生设施和医疗卫生环境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并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4月,天祝县发现一例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消息传来,交总行领导高度关注和重视,指示兰州分行立即拿出切实办法,帮助天祝共同迎接困难,战胜非典病魔。几天之后,兰州分行党委书记张万银就和帮扶干部一道,顶着巨大的压力,以大无畏的精神,将一辆价值21万元的金杯牌救护车和价值9万元的配套医疗设备送往正在一线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手中。此举影响很大,声誉远播,不仅带给天祝人民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交行人向正在一线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的关爱和勉励,使群众和医护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坚定了他们战胜非典的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条件,改写了天祝县医疗机构没有救护车的历史。

  甘肃省天祝县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因受地域经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房屋年久失修,地基下陷,墙壁裂缝,大部分成为危房,严重影响着医院综合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辖区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诊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2006年,交通银行决定投资196万元,在原址上对该院进行全面重建。同时,还为该院购置病床30张,医生办公桌30套。另外从科技扶贫费中投入3.6万元,选派10位医生分批到武威市医院和兰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培训。

  2006年5月22日,医院正式开工建设。在施工中,兰州分行帮扶干部自始至终驻守在施工现场,会同相关单位,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了大楼按期竣工。11月22日,该院正式投入使用。共建成综合门诊楼一幢,总建筑面积2334平方米,设12个门诊科室、4个医技科室以及药房、预防保健科室、手术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并配套相关设施,服务覆盖哈溪、大红沟、毛藏三个乡镇近5万人,并辐射周边凉州区、古浪县部分乡镇5万余人,服务总人口近10万人。这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医院,一举成为全县条件最好的医院,为推动服务区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创造了必要条件,也在广大藏族同胞心中树起了又一座丰碑。剪彩的那天,蜂拥而至的老百姓,点燃了成串的鞭炮,自发赶来的藏族同胞围着医院,手拉手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

  六

  火红的太阳照在了乌鞘岭上,照得天祝各族农牧民心里暖洋洋的,这太阳就是党的定点帮扶好政策。

  天祝藏族自治县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并且频繁交替,致使农牧业受损歉收,不少农牧民饱而返饥、暖而又寒。旦马、祁连、东大滩等乡镇多年来连续受灾,贫困人口多,农牧民的生活困难。为此,五年多来,交通银行每年都在全行职工中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先后为县敬老院捐款6000元和40袋面粉,为1305户特困户和五保户送去面粉1900袋,大米700袋,共计7.4万公斤,价值1.4万元。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党员手摸纤维袋说:“这就是大米啊!”他连连高呼:共产党好!交行还在贫困村中招收了23名青年到兰州分行就业,从事保安工作,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也让青年们开了眼界,有了想法。兰州分行党团组织把教育员工与弘扬企业文化、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得知天祝县部分学校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设备简陋的情况后,号召全行团员积极行动起来,向朱岔乡大科什旦小学和深沟小学共捐赠了价值达3万元的教学及文体用品。

  在天祝农村,当地农牧民群众祖祖辈辈“伐薪烧炭”,习惯于单纯地依靠焚烧薪材、秸秆、牲畜粪便烧水做饭,同时,县境内煤炭资源短缺,价格高,运输困难,家牧民难以负担。而高寒的地势,气候又造成寒冷的天气特别漫长,从当年九月,到来年四月,离了烧柴取暖就设法生活。传统的生活方式不但使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据测算,每户农牧民一年仅砍伐灌木林烧炭一项,就毁坏大量林木,其损失触目惊心。怎么办?怎么才能既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又保护好农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交通银行的同志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他们一次次走访县乡领导,一次次进村入户。通过请教专家学者,问计于当地干部群众,他们发现,天祝县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光热资源丰富,是太阳能一类丰富区,日照时间长,开发利用太阳能前景广阔。终于,他们找准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投人大笔资金,上太阳能灶项目,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扰当地群众生活的“难心事”,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保护生态的“头疼事”。

  交通银行总行蒋超良董事长对该项目十分重视,要求兰州分行站在国家实施民勤石羊河治理工程,拯救民勤绿洲的高度,做好哈溪石羊河源头的治理,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

  张万银说,一台截光面积为1.88平方米的太阳灶,光热效率相当于1~1.5千瓦电炉。在天祝,年日照时数可达1700小时,利用率按50%计算,每年每户也可节约燃料折合标准煤1~1.2吨,可抵顶0.8~1亩灌林林所产的薪柴,如果按市场煤价1吨400元计算,每年可减少开支400多元。为了节约能源,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2005年以来,交行下决心通过整村推进的形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普及,推动全县农村能源建设,用三年的时间,为天祝县抓西秀龙乡和祁连乡、旦马关、松山镇4个乡镇83个自然村的农牧民赠送太阳灶8492台,热水壶1640只,价值139万元,赢得了广大农牧民的欢心。他们说,这是把太阳爷爷请来了!这一创举使该县因能源短缺和用能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得到很大改善,有效遏制了对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向良性化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经过科学的论证,2007年,交通银行又将天祝县哈溪镇友爱村美国红提葡萄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帮扶项目,投资166万元,新建日光温室200座……

  真扶贫,扶真贫。在交通银行的真帮实带下,天祝县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凝结着天祝人民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凝结着交行员工的炽热真情。几年来,高原弥漫的风雪阻挡不住帮扶干部的脚步,藏族生活习俗的不同对他们来说也已习以为常,而藏胞火热的炕头,分明又和自家的席梦思一样舒服。我问交行年轻的帮扶干部王文华,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说,是哈达。家里放的,办公室存的,最多的是哈达!

  我明白,那一条条洁白神圣的哈达,分明是天祝广大藏胞对交行人最高的奖赏!今天,交通银行的同志每到一村一户,藏家人总是以特有的最高待客方式,为他们煮上一壶热腾腾的酥油茶,端上一盘香甜的糌粑,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真诚而动情地说:“贵人啊,请喝杯我们的青稞酒!”

  交通银行对天祝县的帮扶工作处处体现出创新的机制和崭新的思维。为保证扶贫项目的有效实施,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兰州分行党委想了很多办法,完善了人员管理、费用管理及项目管理等相关制度办法,为“交钥匙工程”。即专款专用,按进度拨付,大家都不见钱,请监理,双方派人,坚决避免半拉子工程。

  交通银行对天祝县的帮扶扎实有效,有口皆碑。透过他们的这一帮扶模式和所作所为,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了一个负责任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他们在西部农村反贫困的世纪决战中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交通银行总行和兰州分行对天祝的帮扶犹如一个支点,将在这个新的起跳板上,实现全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的跨越!

  三、无私大爱,书写动人篇章

  勤劳朴实的甘肃人民在向贫困宣战的进程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之手,会聚于弱势群体,会聚在贫困地区,汇成了一曲曲充满阳光和深情博爱的交响乐,鸣奏在陇原大地,播撒在沟沟峁峁。

  镜头一:省级领导定点联系,扶贫事业有了“助推器”

  2006年金秋,对于临夏县莲花镇莲城村的72户群众来说,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季节:1200亩花椒林喜获丰收。以前由于没有灌溉设施,花椒林长期浇不上水。这两年,在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有清的关心下,1200亩花椒林旱坡地终于变成了水浇地。

  临夏县是程有清的联系帮扶点,自1999年以来,他为临夏县水、电、交通、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倾心的支持和帮助,先后协调省扶贫办、省发改委等部门,累计解决建设资金807万元,解决了省上无法立项而县上财力又无法解决的许多项目。

  “十五”期间,临夏州7万多绝对贫困人口和近16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农村贫困面缩小15个百分点。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一种新的帮扶模式——省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一个贫困县,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联系项目资金、为群众兴办实事好事的帮扶方法收到明显成效,成为这个民族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助推器”。

  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甘肃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及省军区领导干部带头建立联系贫困县制度,积极为扶贫开发工作理清思路,提供指导。7年来,他们帮助该县确立和制定了南电北水区域开发战略和培育开发种植、养殖、小水电、加工等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并多方协调落实资金,上马建设漠泥沟乡人饮工程、井沟乡漫坡岭人畜饮水工程、民主乡李家坪小高抽工程、红台乡姚河人饮工程,建成铁寨乡砂藏桥、大沟桥和黄泥湾乡牛津河桥等12座桥梁,同时,还帮助唯一没有通电的尹集镇大草滩村拉通农电线路。

  在帮扶联系县的工作中,省级领导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跟踪衔接协调,积极争取支持。督促指导东乡族自治县筛选、论证、立项地方财源建设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19个,其中大部分项目已建成使用,发挥效益。先后为永靖县争取扶贫开发,水利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7000万元,并协调解决项目资金为14个贫困村整村投放小尾寒羊1.1万多只。帮助和政县协调落实总投资2000万元的优质杂交肉羊认养及解困助学项目,并争取新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公路工程。省级领导还深入康乐县畜牧养殖基地、养殖户和康美、康兴等龙头企业调研,并会同省上有关部门的同志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上的实际困难。

  省级领导干部为联系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联系帮扶积石山县的领导,多渠道筹措资金75万元,先后帮助安集乡尕集春蕾小学和银川乡银川小学修起教学楼。通过牵线搭桥,联系协调海外企业和企业家投资450多万元,援助广河县修建农村小学11所。联系康乐县的省级领导每年出资4000元救助40名贫困家庭学生入学,还发动单位干部职工踊跃为贫困户和贫困生捐款捐物,送温暖,献爱心。截至2005年底,定点帮扶临夏州7个贫困县的省级领导干部,已累计帮助联系县新建改建中小学校18所,救助贫困家庭学生1291名,赢得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被称作是爱民如子的好公仆。

  镜头二:兰州,率先发展走在前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甘肃省省会城市兰州,扶贫开发掀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兰州市扶贫办主任李向军说,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在为取得扶贫巨大成就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更深知反贫困的道路还很漫长,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下,探索出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新路子,确需值得我们去思考。扶贫开发是一个社会性工作,也是一个民生话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唯有如此,扶贫开发的阳光才能更多地照耀在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上。

  兰州市充分发挥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和社会帮扶综合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受益的事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惠民行动的生动实践,更是新形势下弘扬帮扶传统、践行党的宗旨、探索惠民利民长效机制的一个积极创举。

  2007年5月31日,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帮扶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帮扶任务,到2010年,全市被帮扶的村实现“五个明显提高”目标,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贫困户消费水平、贫困劳动力素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基层班子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文件对帮扶的范围和力量配置提出了具体要求,帮扶的重点是榆中县和永登县,新增皋兰县和七里河区后山贫困乡镇,共44个乡镇276个村。帮扶主体以市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主体,以市属国有控股企业和知名度较高、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为辅助,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帮扶力量原则上按一个乡镇一名市领导、一个村一家市直机关或一家企事业单位的原则进行安排。市领导联系的乡镇确定一家帮扶部门或单位牵头,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帮扶制度,重点是进一步强化市领导联系乡镇制度、帮扶工作责任制度、帮扶工作考核制度、帮扶工作通报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等。

  为了确保帮扶工作目标任务的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在文件中还明确了市上四大班子领导和地级干部的联系点,有总牵头单位和具体牵头单位。市上四大班子领导亲赴各自的联系点,深入调研,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协调项目,落实发展资金,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指导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受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市县帮扶部门大力发扬领导实抓、部门实帮、群众实干和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的“三实”“三动”精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兰州市的社会帮扶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帮扶面比往年翻了3倍。

  “1+1帮助特困农户解决住房行动”是兰州市七里河区自2007年4月开始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该工程通过发动职工捐款、节约办公经费等形式,由一个部门、单位与一户特困户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依靠自身力量,彻底解决农村特困户的住房难问题,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成为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随着2009年12月11日魏岭乡小山口村村民康文革一家搬进崭新敝亮的砖瓦房,七里河区累筹集资金近1123万元,已经为后山地区291户农村特困群众建起了新房,惠及村民近千人。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对区委、区政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在全市进行推广。

  七里河区的“1+1”行动,缘于区委书记赵建利在春节前后一次深入的调研。他看到,在七里河区后山地区,许多贫困户和我们同在一座城市,相隔不过几里,却一辈子连一间遮风挡雨的片房只瓦都没有。

  七里河区95%的土地在农村,全区有11万多农业人口,农村尚有贫困人口1.16万人,绝对贫困人口2000多人。特别是后山地区的黄峪乡、魏岭乡、西果园镇、阿干镇4个乡镇,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贫困面大,不少特困农户住房十分困难,有的住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土坯房,狭小拥挤;有的房子破旧漏雨,已属危房;有的甚至没有房屋,借住在村委会或亲友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调研归来,区上几大家的领导们立即聚在一起,共同探讨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于是,一项大规模的帮扶贫困户建房战役在全区下下拉开了帷幕。

  秋天的山峁沟壑宁静而悠远,温暖的阳光洒满家家户户的小院。

  2007年8月28日,是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鲁家村农民鲁作强最高兴的日子,这位生活困难的单身汉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日子,住进了全村最好的房子。而且,盖新房他没有花一分钱,全是七里河区机关单位、干部捐款帮扶的。鲁作强流着泪说:“做梦也没有想到呵!”他在新房屋贴了大红对联:“家庭美满全民乐,社会和谐百姓欢”,横批“饮水思源”。

  和鲁作强一样,金秋时节,七里河区有119户无房、缺房或是危房的特困农户喜气洋洋陆续搬人新房,喜庆的鞭炮声一次次在山乡响起。这是七里河区“1+1帮助特困农户解决住房行动”为他们送来的厚礼。

  “做梦也没有梦到这样的家!想都不敢想!这是祖祖辈辈的梦!”在采访中,笔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么感人!这么令人深思!因为,他们的老房子经历了百年风雨,终于在党和政府的阳光下变成了小康住宅。

  乌黑的门窗、狭窄的小院、长满荒草的屋顶……笔者走进黄峪乡王官营村颜大东的老房子,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番情景。他说:“这间老房子我和亲戚合住了130多年,几代人挤在一起生活,这辈子梦都没有梦到会有新房子。”

  68岁的鲁尚达也是鲁家沟人,一辈子没有成家,56岁那年为大集体放羊,不小心把腿摔断了,而且一直住在解放前盖的土坯房里。土坯房,几乎已成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在七里河区环保局、七里河区环境监理站、七里河区环境监测站的帮扶下,鲁尚达也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心里非常高兴,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1帮助特困农户解决住房行动”暖热了广大农民的心,架起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

  盖房是农民一辈子的大事,靠特困农户自身的能力,很难改善居住条件。利用党政部门的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对农村特困户中住房困难的群众实施“1+1”结对帮扶,既是扶贫帮困、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也是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一次教育。

  一时间,“1+1”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热点,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从区委办到各街道、乡镇都与特困农户结成了对子,成为特殊的“亲戚”。

  七里河区“1+1”帮扶工程传递的不仅是人间真情,还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责任。这也是七里河区“民情流水线”向山区的一种延伸,是一项惠及贫困群众的“民心工程”。

  “1+1行动”是一项民生破题工程、社会和谐工程、“三农”导向工程、党群连心工程、先进教育工程。广大干部职工参与“1+1”行动使全区干部职工深受教育,社会责任感更强了,为民服务的意识更浓了,敬业干事的积极性更高了,这成为实现七里河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弥足珍贵的一种精神动力。

  镜头四:慈善项目润心田

  “前些年,大自然有了变化了,山沟沟里的泉水(哈)干涸了;庄农人有了灾难了,为寻水抢水(者)把腿跑断了;如今啊,日黑梦想的事已经实现,善心滴水汇成了甘泉;尕妹妹挑水再不犯难,只是拉一下电源开关。如今的生活(哟)比蜜甜,我老汉(呀)年轻了十年。”

  ——这是东乡族歌手用深情的花儿歌唱他们内心的喜悦和感激。

  1988年,在美籍华人、CA国际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嘉廉的资助下,美国启动了免费培训医生,免费实施唇腭裂手术的“微笑列车”计划。王嘉廉说:“世界上好像很少有什么投资能取得这么大的回报。只需250美元,一个孩子就能有一张全新的笑脸,就能开始新的生活。”1999年5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由中华慈善总会立项、甘肃省慈善总会负责实施的为贫困地区唇腭裂患儿免费手术矫治的“微笑列车”,首次来到陇东,为老区的唇腭裂患儿带来了福音。一个个患儿陆续走进平凉地区医院,接受矫治手术。当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带微笑从医院出来,家人一个个激动地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唇腭裂在甘肃民间俗称“豁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对患者的语音、呼吸等都有不利影响,特别是严重影响患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根据甘肃省近十年的出生缺陷监测数据显示,全省农村地区唇腭裂发生率年平均为22.56名/万。省卫生厅于2008年1月5日至10日的抽样调查显示,预计全省仍有7000名未修复的唇腭裂患者。部分农村群众因为生活还很贫困,无力承担患儿矫治手术的费用,许多唇腭裂患者“今年望着明年补,‘小豁豁’变成‘大豁豁’。”有的患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一辈子的幸福;有的患儿甚至为此引发了许多人间悲剧。

  这些年,甘肃省慈善总会积极配合“微笑列车”,投入533万元,为2563名贫困地区的唇腭裂患者实施了免费矫治手术,成功率达到100%,使这些患者免除了生理缺陷带来的苦恼和困难,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正宁县14岁的患儿马彩霞,先天性双侧全唇裂,多次哀求母亲为她去医院手术治疗。可是家徒四壁,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怎么能承担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母女俩经常抱头痛哭,悲叹命运的不幸。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彩霞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变得越来越沉默,性格也孤僻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微笑列车”让她接受了免费手术矫治,灿烂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小姑娘天真稚嫩的小脸上。

  唇腭裂患儿董小河命运更加悲惨,出生不到10天就被父母遗弃在定西县一家医院门诊部过道的长椅上,一连7天,靠好心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们喂养,才幸免一死。后来被一位董姓贫苦农民收养。1996年5月,“微笑列车”在定西地区医院为董小河实施了免费手术矫冶,使他彻底摆脱了唇腭裂带来的厄运,成为一个懂事、漂亮、健康的男孩子。2001年3月,中美两国在北京举办“微笑列车”唇腭裂手术国际学术会议,董小河幸运地作为甘肃代表应邀参加会议,在北京受到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的接见。

  在配合“微笑列车”开展唇腭裂免费手术矫治的同时,省慈善总会把医疗救助作为固定慈善项目,经常为贫困地区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与北京中科天立公司合作,先后为23个县的61个医院、基层优抚单位、福利事业单位捐助价值1486多万元的医疗设备169台件;邀请韩国光州第一慈善会、美国视博恩公司并与省医疗学会合作,组织医疗队在通渭、东乡、庆阳、天水等贫困县开展大型慈善义诊,为3000名患者免费发放药品,为乡村卫生院捐赠医疗器械,价值共36万元。在肺结核高发区的东乡县投,N90多万元,开展肺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向榆中、永登县部分乡村卫生院和兰州市的4个敬老院捐赠了近30万元的医药、保健用品;在定西、天水两地为242名小儿脑瘫患者开展了医疗康复救治。这些医疗救助,使甘肃省贫困地区近10万人受益。

  台湾慈心慈善事业基金会董事长谢政达、项目执行长温婉伶一行专程来临洮、渭源,为两县捐赠92万元,用于援建两所乡卫生院、两所学校及200眼慈心水窖。该基金会2002年曾在临洮、安定两县区捐资45万元,修建了4所小学。

  2008年,甘肃省慈善总会不断加强与省内外企业、海内外慈善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募捐,争取慈善项目资金,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年社会捐赠248.7万元,海内外慈善组织捐款5950.664万元,其中:香港华光功德会援助2156万元,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552万元,英国国际咨询与资源企业391万元,香港九龙东区扶轮社19.4万元,香港伊斯兰联合会9.95万元,香港国际无国界梦想成真基金会29.9万元,美国视博恩公司134万元,世界宣明会1769.08万元,瑞士“格列卫”项目捐助药品价值838.95万元,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多吉美”项目捐助药品价值50.384万元。

  一年来,省慈善总会共募捐款物20582.064万元。其中:资金16294.664万元,物资价值4287.4万元。2008年是省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募捐款物最多的一个年份,这些捐赠款物在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贫困群众生活救助,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年共投入资金135万多元,在卓尼、陇西、张家川、环县等县的贫困山区修建慈爱小学5所,解决了周边近千名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共筹措资金110万元,对遭受冰雪灾害较重的11个县、区各下拨10万元的救灾资金;募集价值505万元的衣物,及时发放到了8个县、40个乡,385个村的近10万灾民手中。多方争取和引进资金2017万元,在永靖、崆峒、静宁、榆中、安定、秦州、靖远、秦安等8个县区的干旱缺水山区实施了慈善水窖项目,修建水窖17045眼,硬化雨水集流场102.27万平方米,解决了17045户7.67万人,5万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甘肃省慈善总会会长杜颖指出,慈善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多年来,通过甘肃省慈善总会的牵线搭桥和协作,国际世界宣明会、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美国阳光投资银行基金等慈善机构在甘肃省干旱贫困地区修建抗旱集雨水窖7500多眼,新建蓄水池8个,打机井3眼,解决了8000多户近4万多人、1.1万多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开展助教助学、科技扶贫等慈善活动,修建乡村小学21所,救助孤儿、失辍学儿童、贫困大中专学生500多名,种植地膜玉米、脱毒洋芋、温棚蔬菜等高产高效农作物1万多亩,并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荒山荒坡种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林果树60余万株,修建乡村公路2条16公里。韩国大所国际贸易公司等慈善机构,在甘肃省开展大型慈善义诊、肺结核病防治等医疗救助活动,使上万名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一件件实实在在的慈善救助项目,一例例感人至深的事迹,像一滴滴春雨滋润着干渴的土地,像一阵阵春风为贫困农民送来了温暖。

  镜头四:甘南草原涌春潮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扶贫攻坚战中创造性地建立了“2213”帮扶工程长效机制,即一名地级党员干部帮扶两户贫困户,一名县级党员干部帮扶两户贫困户,一名科级党员干部帮扶一户贫困户,三名普通党员干部帮扶一户贫困户。同时,将帮扶的单位、人员、对象以及帮扶项目、内容措施做了详细的分解,统一印发了帮扶工程明白卡,并将此卡张贴于被帮扶户墙上,实行不脱贫不脱钩,一帮到底。

  州委各领导率先走出机关,来到农牧村田间圈头,同贫困户攀“穷亲”,为他们送去新技术与“金点子”。2005年3月,州委书记陈建华顶风冒雪,深入到卓尼县柳林镇缪文辉和扎古录镇麻路村丁玉贵家中,在详细了解了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后,给他们送去了慰问金、面粉和衣物,并与帮扶对象签订了帮扶责任书。一个春日的午后,州委副书记、州长沙拜次力专程赴夏河县看望了扎西盖热合村的贫困牧民才让吉和拉卜楞镇的七高,详细了解了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情况,并给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和物品,制定了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计划。“2213”帮扶活动开展以来,甘南州31名地级干部与59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在帮扶工程中,甘南州各县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夏河县县级党员领导带领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深入各自的联系点91次,广泛开展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制定帮扶的总体规划,并向农牧民贫困户、“三老”人员等发放慰问金。同时还组织医务人员开展义诊,开展各类免费咨询,发放各类宣传资料。

  玛曲县针对牧民子女上学难的实际,成立了玛曲县“教热”(格萨尔王乳名)教育扶贫基金会,采取向各部门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社会各界募集助学资金的办法,募集到专项资金680多万元,部分单位和党员还与53名贫困牧户子女达成帮带上学的协议。

  碌曲县还从县财政拿出60万元资金,为每户补助4000元,在玛艾、尕海两乡建设150户暖棚育肥基地,以此为契机,带动全县帮扶工程由起步时的生活帮扶向以生产帮扶为主的方式转变。

  临潭县由28名业务骨干组成了医疗卫生、农牧业科技咨询、文化服务、法律咨询、电影放映等五个小分队,巡回在全县19个乡镇,开展送温暖活动。2005年3月11日,临潭县“万名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开始实施,广大即将进城务工的农民接受了急需的技能培训,为进城找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县还启动了“万户万口商品猪基地”建设项目。

  “2213”帮扶活动实施以来,全州8186名党员与6978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全州各级党员就给贫困群众累计捐款70.88万元,资助生活物品价值45.59万元,帮扶生产物资价值45.59万元。更重要的是帮助一批贫困农牧民掌握了脱贫致富的门路和本领,使他们建立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镜头五:兰州市,光彩事业添光彩

  2010年新年伊始,永登县上川镇黄茨滩村的村民们又碰到了高兴的事情——兰州金路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决定再投入8万元资金,帮助他们进行塑料种植大棚建设。过去的2009年里,这家民营企业通过安排村民就业大力帮扶黄茨滩村发展,目前已安排60名村民就业,累计发放工资15万元。

  像兰州金路交通设施有限公司这样参与“一企帮一村、共建新农村”的民营企业在兰州市还有很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兰州,提升广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责任意识,兰州市委统战部、兰州市工商联、兰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于2007年开始在全市民营企业中开展“一企帮一村、共建新农村”光彩事业活动。活动开展3年来,参与帮扶的非公有制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通过项目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劳务扶贫等方式,使帮扶村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2009年,“一企帮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得到了有力推进,甘肃远达投资(集团)公司捐助资金13万元对榆中县夏官营镇太平堡村小学进行维修整治、“六一”儿童节组织员工对学校师生进行了慰问,兰州海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为永登县秦川镇西小川村捐资5万元帮助修建村级文化广场,甘肃德乾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继续为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草源村捐助3.5万元修建乡村道路等。2010年1月14日,兰州市对在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甘肃远达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等29家非公有制企业和甘肃陇鑫实业有限公司陇鑫山庄等5家企业分别授予“先进单位”、“优秀单位”奖牌。

  2005年11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皋兰县一位70岁的孤寡老人自得地坐在自家墙上贴着白瓷砖的新房前,用一把自制的板胡,拉着一支悠扬的乐曲,向来宾抒发自己幸福晚年的欢乐!

  2001年,兰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王晶中先生在深入农村调研时,看到许多“五保户”年老体弱,无人赡养,丧失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生活困难。同时,这些老人居住条件普遍很差,或住陋室,或住危房,或寄宿他处。“五保”老人们的生活窘况令王晶中心中十分不安。经过细致调查,全市农村的1100余户“五保户”中,无住房或住宅房破旧不堪的就有800余户,人口900多人。

  光彩事业是我国民营企业家响应《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发起并实施的一项以开发式扶贫的社会事业。光彩事业以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和民营企业家为参与主体,包括港澳台侨工商界人士,它以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义利兼顾为原则,将西部大开发作为重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为中心,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并通过包括捐赠在内的多种方式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

  2002年4月,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光彩会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座谈会上发出倡议,号召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行动起来,用3—5年的时间为兰州市800余户住房困难的农村“五保户”每户捐资5000元,新建一所建筑面积26平方米,两间砖钢木结构的住房,使这些孤寡老人在住房方面率先进入小康。他们将该项目定为“兰州市光彩事业‘五保户’住房建设爱心工程”。

  2003年,时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晶中同志个人拿出10000元,市工商联合会会长王有贤个人拿出5000元分别修建了两户和一户的“五保户”住房。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该工程很快就在榆中、皋兰、永登三县和红古区全面展开。2005年10月底,历时4年的农村“五保户”住房建设爱心工程圆满结束,共为三县四区的810户“五保户”修建住房1620间21060平方米,投入资金405万元。共有37名非公经济人士和12家非公经济组织献出了他们的爱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工商联严把“三关”,即标准关、材料关、质量关。房屋建成后,产权归集体所有,“五保户”去世后由新的“五保户”继续人住。

  住房建设爱心工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赞扬。“五保户”们发出了内心的感慨:感谢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

  甘肃省工商联副会长、省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张勇高度评价兰州市光彩事业“五保户”住房建设爱心工程,他说,这项全国首创的“五保户”住房建设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2003年9月,兰州市光彩会被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会援予全国“光彩事业组织奖”。

  甘肃省政协常委、甘肃省工商联副会长,甘肃省私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兰州青年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瑞英认为:“个人富裕只是小富,全体人民群众的富裕才是正直的富裕。”他认为,企业有两个属性:一是经济属性,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二是社会属性,以回报社会为目的。他说,办企业是为了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赚了钱就应该回报社会,这就像子女孝敬父母那样,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兰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孟凡声说,兰州市光彩事业光彩夺目。近年来,兰州哥弟商贸有限公司、兰州荔昌建材有限公司等会员企业累计捐资339.5万元,为兰州市贫困地区修建光彩小学11所,总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同时,兰州亿嘉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小福等非公经济人士捐资8万元,在8所光彩小学成功实施了“远程教育爱心工程”。兰州兴农实业有限公司投资1400万元在永登县秦川镇兴办了“甘肃宏力学校”,积极支持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兰州鱼池口小商品批发市场等会员单位及兰州庄园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红富、兰州青年实业公司总经理徐允娟、兰州林琦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安琪等民营企业家累计捐资200多万元开展了“双特生”救助工作,使许多贫困家庭孩子圆了上学梦。

  与此同时,在兰州市工商联的倡导下,全市成功实施光彩项目64个,到位资金9.3亿元,并安排1.5万多人实现了再就业,带动7万多人脱贫致富。合资企业兰州标准科技生物有限公司捐赠600株美国大樱桃树,在红古区和皋兰县进行试种,进一步改善了当地农村种植品种结构,提高了农民收入。

  2007年9月16日,兰州温岭商会大手笔地向兰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赠扶贫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今后5年兰州市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卫生所建设、“一企帮一村”等扶贫规划项目。

  镜头六:电投集团情系藏区教育

  2008年8月25日的夏河拉卜楞镇,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由甘肃电投大容电力公司捐资修建的麻莲滩小学新建教学楼落成典礼暨“甘肃电投麻莲滩小学”揭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甘肃省电投集团作为甘肃的骨干企业,多年来发展不忘回报社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展示了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在2200~3600米之间,全县总人口7.95万人,经济指标落后,人均收入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麻莲滩小学是夏河县拉卜楞镇辖属的一所村级完全小学,覆盖人口为1789人,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5人,少数民族133人,占在校生的76%。学校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655平方米。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校舍严重不足,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并且学校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存在校舍老化、屋面渗透等安全隐患。由于县上财力有限,无力筹措新建教学楼全部建设资金,致使教学楼工程建设计划一再搁浅。得知这个消息后,甘肃电投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宁平高度重视,立即委派电投大容电力公司赴夏河县就捐资助学事宜与县政府有关领导进行商洽,联动政府配套资金,为麻莲滩小学新建了一座694平方米的教学楼。

  为了感谢电投集团公司捐资助教、情系藏区的社会责任感与诚挚爱心,夏河县政府将学校更名为“甘肃电投麻莲滩小学”,并举行了隆重的教学楼落成典礼暨学校揭牌仪式。电投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宁平,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沙拜次力等有关领导专程出席典礼并为新更名的甘肃电投麻莲滩小学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