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给千金万金,不如给一双好眼睛

  2007年6月15日,由甘肃天鸿金运置业有限公司等资助的“甘肃省复明工程”正式实施。当日清晨,由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牵头,由民建甘肃省委、省红十字会负责人以及省内眼科著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冒雨赶赴榆中县,展开为期3天的免费为贫困患者摘除白内障医疗活动。

  省市政府发出“一企帮一村,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后,素有社会责任感,一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甘肃天鸿金运公司总经理刘永辉先生先后多次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榆中县的乡村实地调查时,他们目睹了农村经济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也了解到农村白内障病人的痛苦和渴望。脱贫先治病,资金是关键,为此,公司积极响应省政协和民建甘肃省委、兰州市委统战部的倡导,做出了向“复明工程”捐助10万元的决定,为甘肃省“复明工程”助了一臂之力。

  贫困的盲人,盼来了光明的一天!

  一、“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甘肃大多气候干燥,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产生危害,严重者可以导致白内障和皮肤癌的发生。在这些高原地区,白内障、光电性眼炎的发病率要比其他地区高出几倍甚至更多,“高原红”的脸蛋就是一个显著特征。在甘肃省,20.42万视力残疾者中盲人有18万,其中白内障患者近8万。而且,白内障患者正每年以万分之八的速度增加。大部分白内障患者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农村,多数处于贫困状态。而全省五成以上的县医院没有独立的眼科,不具备承担复明手术的条件。白内障失明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群众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对于本来就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而言,无疑又是脱贫路上的一个羁绊。

  一

  有一个青年人,脑子活,人勤快,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自患眼疾失明后,老婆不知去向,孩子无人抚育,羊只全部变卖,生活一落千丈。他每天往一个盒子里扔一颗石子,算计着过去的日子……

  原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处处长张绍业先生每当给我说起这一幕幕时,自己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一颗激荡跳动的爱心,令人感动。

  从1988年开始,我国政府将白内障复明作为抢救性康复工作列入国家规划,并组织系统开展。为此,国务院相继制定三个残疾人事业五年计划,明确规定任务目标,健全管理工作体系,发展手术复明机构,培养眼科技术人员,大规模进行复明手术,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人民政府及省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高度重视贫困农民白内障复明工作。洛桑灵智多杰、罗笑虎、泽巴足、张晓兰副省长都亲自担任省政府残工委主任,他们经常听取省残联的工作汇报,指示省残联、省卫生厅密切协作,全力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时任省政府残工委副主任、省残联理事长朱雪明女士亲自协调落实派遣医疗队配套经费,每次医疗队下基层都亲自参加座谈会,并要求医疗队医务人员要大力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以实际行动做到三满意:即贫困白内障患者满意,政府满意,捐助者满意。省卫生厅积极协调省城各大医院,抽调了一批思想好、作风过硬、医德医风高尚、忠于职守、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参加省医疗队工作。省财政厅想方设法为医疗队筹措经费,保障医疗队按时下派。省残联具体负责医疗队的组建、设备的配备、人员的培训、任务的分解、交通的保障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医疗队在基层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医疗队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的市州政府残工委,协调有关单位解决省医疗队实施复明手术的定点医院、病员筛查、受益对象的确定方法、项目宣传、医疗队食宿经费等有关问题,保障了医疗队手术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任务的按时完成。承担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的县市区政府残工委,都高度重视各种复明行动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保证医疗队复明手术工作的顺利开展。

  让定西市残联理事长雷长丁欣慰和自豪的是,定西市将白内障复明手术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2009年实施手术5950例,其中免费实施3874例,基本实现了白内障患者全覆盖目标。2008年,市残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做出以全面解决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决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给予充分的肯定。市委书记杨子兴亲自部署,要求实行普惠加特惠政策,多开绿色通道,多为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真正让残疾人享受政策不弱势,全面发展无障碍。分管副市长黄爱菊要求将白内障复明手术作为市政府工作重点推进,做好普查登记、资金落实和技术保障三落实。市政府印发了《定西市白内障复明手术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政府办公室、卫生、社保、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白内障复明领导小组,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形成了残工委负责协调,残联组织实施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工作网络,为复明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2009年,市政府又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中,7县区全部将白内障复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当地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中,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残联牵头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从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帮助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高度出发,坚持“高认识、高要求、高标准”的“三高”定位,提出了“多争取、多落实、多复明”的总体要求及突出老年、中青年和贫困患者三层次,建立健全组织、宣传、技术三个网络,力争具有手术适应症的白内障患者全部实施手术的工作思路。通过组织实施,确保白内障复明工作顺利推进,强化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白内障复明工作机制,增强了全民防盲、意识,初步控制了新生白内障致盲,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治愈率。

  定西市为有效解决手术费用问题,确定了充分利用现行政策,积极争取省扶贫医疗队,多渠道解决手术费用的工作思路,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通过政策支持和积极争取项目,在全市实现了白内障手术零负担目标。在全市形成残联谋划运作,政府牵头推动、检查督导,考核评比的白内障工作运行机制。

  二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是中国政府与国际狮子会合作开展的,在国际狮子会的资助和中国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统一组织协调下,通过政府、眼科医务界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达到施行百万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初步普及防盲治盲知识,有效开展预防工作,并控制新生白内障致盲的一项活动。

  国际狮子会以“我们服务”为口号,不涉及任何政治、宗教、国界和种族问题。宗旨是向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向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援助,增进友谊,维护和平。其业务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医疗卫生、伤残护老、环境服务、公民教育和减灾扶贫等。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开始后,西部各省区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甘肃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举行送光明扶贫医疗启动仪式……

  1998年八一前夕,临夏回族自治州的近150名白内障患者率先接受空军兰州医院复明医疗队的超声乳化手术,并全部重见了光明,他们有幸成为甘肃省首批“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的受益者。

  和政县33岁的回族青年杨鸿双目失明两年,丧失劳动能力,家境窘困,夫妻感情几近破裂,医疗队为他做了免费的手术。术后,这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汉子,感动得泣不成声,一口一个:“感谢政府、感谢医疗队,你们给我啥也不如给我一双好眼睛啊!”他双腿跪地,说自己又可以贩羊皮子去了。

  藏胞复明后的泪水和欢笑是奉献者们最大的慰藉。

  索朗曲白是自幼出家的喇嘛,失明多年的他接受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久违的家乡风景重新映入他的眼帘,当庄严古朴的寺庙再现眼前时,他激动得泪盈于睫,拉住解放军医生的手说:“从前我啥也看不见,丢了眼睛的人只能算半个人哪!现在,我都能看清远处的山和山上的牦牛了,心里头亮堂了……”稍微平静些后,老人竟用沙哑的嗓子深情地唱起了藏歌……

  70多岁的老阿妈次仁群姆复明后,涕泪交流地跪在医生面前,道出她的一个淳朴的愿望:“儿媳妇娶进家几年了,我还从来没有看过她的模样呢。这回回去,我得好好看看我的儿媳呀!”

  次仁本来是个年方三十的壮劳力,因外伤性白内障失明后,就像废人一样终日深闭屋中。手术复明后,这个棒小伙号啕大哭!哭了好久,才断断续续地说:“……看见了……我又能看见了!”当问起他复明后最大的愿望时,他干脆地回答:“想开拖拉机!”医生们为他欣喜的同时,还不忘提醒他:“这里的路太颠了,记住半年以后再开啊,你需要一个时期恢复、稳定……”

  短短的几十天内,这支扶贫医疗队伍,在临夏、甘南两州的九个县市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800余例,诊室里那满墙红色的锦旗就是他们光辉业绩的真实写照。

  二、除云拨翳送光明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先后与美国儿童心连心组织、国际微笑行动组织、爱德基金会等开展了医疗卫生合作,执行了多个世界银行贷款农村卫生项目,资金总额达到7200万美元,项目覆盖全省64个县,900多万人口。

  让甘肃省残联康复处处长曾占奎欣慰和自豪的是:“十五”期间,甘肃省通过复明工程等合作项目,共计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5947例,人工晶体植入率96%,脱盲率99.7%,脱残率98%。据初步统计,项目受益的白内障患者中,已有80%的人恢复了劳动,每年创造的劳动价值累计在千万元以上。

  送光明行动的实施,在甘肃省残疾人事业的史册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香港同胞和国际友人“血浓于水,情重于山”的善举永远铭记在甘肃人民心中。

  给千金万金,不如给一双好眼睛。送光明活动的开展,为贫困地区广大无钱看病的失明患者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一项“复明我一人,能救我全家,温暖众人心”的善举——

  2007年5月27日,对临洮县的15名白内障患者来说,真是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由香港镇泰集团为甘肃捐赠的价值近200万元的流动眼科手术车开进了临洮县医院,为他们进行免费手术治疗。

  这是甘肃省拥有的唯一一辆流动眼科手术车。这辆装备先进的手术车将会使甘肃省每年有2000多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当天,镇泰集团还向临洮县、临夏县、靖远县的597名白内障患者捐助了47万多元人民币的手术费。十年来,香港镇泰集团名誉董事长李治元、董事长黄铁城、董事苏纪英、副董事长卢沃棠的女儿卢嘉欣多次来甘肃,将点点滴滴的爱洒向了陇原大地。

  “余彭年光明行动”、“蓝天行动”、“西部健康光明”、“健康快车”等一大批慈善活动也为西部省区贫困白内障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光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无数眼疾患者重新看到了世界的美丽。

  “余彭年光明行动”是香港著名企业家和慈善家余彭年先生在大陆捐助实施的大型慈善活动,以“扶残济困送光明”为宗旨,以“真正面向贫困地区,面向残疾人,面向基层群众,免费无偿服务,一丝不苟确保质量,真正做到扶贫济困雪中送炭”为原则,帮助西部省区贫困白内障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光明。

  2004—2006年,“余彭年光明行动”在甘肃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8000例。为提高手术质量和术后复明效果,确保各类患者及时接受复明手术,解除痛苦、恢复光明,实现生活自理的愿望,医疗队全部采用了先进的超声乳化复明手术。今天,余彭年先生扶残济困、乐善好施的高尚品德,在陇原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中华健康快车是香港基金投资设立的火车医院。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香港知名人士黄吉雯女士等向当时的特首董建华提议,送一份礼物给内地的普通百姓。受印度的火车医院“生命列车”启发,大家决定募集资金,建造一列火车医院。考虑到白内障是多发病,经过与内地卫生部门协商,火车医院就定位为专门治疗白内障的眼科医院,并由国家卫生部和香港特区政府选派优秀眼科医生实施手术。这列后来被称为“健康快车”的火车医院配备了最先进的外科手术设备和眼科医疗技术,由四节车厢组成,包括医务车(配两个手术台和检查室)、疗养车(配有病人床位)、居住车(供医务人员休息)和综合车(会议用膳等)。目前,“健康快车”已由一列发展为三列,近10年间驶过了内地21个省、市、自治区,在铁路沿线的56个贫困地区停靠,六万多名白内障患者得以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从1999年“健康快车”第一次驶进甘肃,已先后开展了四次免费手术,帮助近4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4个月,最大的超过90岁。

  在安西县南盆开工村,住着一户特殊的大家庭。一家四代37口人,竟有17口人患有白内障,年长的60多岁,年龄最小的只有三岁半。由于近一半的家庭成员是盲人,加上土地贫瘠,日子过得极为艰难,更没钱治病。2005年,一件天大的喜事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当年6月,香港“健康快车”驶进了酒泉。这一家人除了3人因病变不宜做手术外,其他14人都先后得到免费治疗,重见了光明。

  “西部健康光明”活动是由香港创维集团和勤加缘基金会联合发起,捐款45万,主要面向贫困青少年和40岁以下的壮年人,其目的是经过复明手术后,使青少年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壮年人恢复劳动力,为提高和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及摆脱贫困奠定基础。

  2003年,“西部健康光明”活动在白银市会宁县和临夏州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250例,受到贫困患者和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及好评。

  200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甘肃省残联捐助50万人民币,启动了“上海市资助送光明”活动。随后,甘肃省残疾人联合会会同甘肃省卫生厅组织协调兰州医学院第一、二附属医院、空军兰州医院、甘肃省武警总队医院、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抽调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护士24人,组成三个医疗分队,于2003年12月8日赴定西市、武威市、临夏州开展“上海市资助项目”白内障复明手术工作。经过40天艰苦工作,为贫困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1200例,活动辐射到三个市州19个县市区,覆盖人口近500万,人工晶体植入率96%,脱盲率100%,脱残率100%。同时,还为400多人(次)的各类眼病患者进行了诊治和咨询服务。接受复明手术最大的患者82岁,最小的只有6岁。该合作项目的实施,在定西、武威、临夏三市州广大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社会反响十分强烈,被赞誉为:“富裕不忘西部人,光明送给贫困者。临近年关送温暖,复明一人暖千家。”

  2007年5月底,美国眼科复明协会的几位专家,带着手术车和全套医疗设备来到秦安县人民医院,免费为当地农民做白内障复明手术。美国眼科复明协会前任主席、眼科专家康纳德也在其中。从1993年开始,该协会每年派出一批眼科专家,深入甘肃省贫困地区,用长达半年的时间,免费为当地群众做白内障复明手术。14年来,已先后有380多名美国眼科专家,来到张掖、甘南、平凉、庆阳、成县、天水等地,为当地眼疾患者义务治疗7500多人次,实施手术近4000台次。

  2000年7月,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主席洪逸挥先生及其同仁,主动与甘肃省残联联系,毅然决定捐款80万,与甘肃省合作实施“蓝天行动”,并以组派送光明扶贫医疗队的形式,深入边远贫困地区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帮助他们实现重见蓝天的梦想。

  到2009年底,基金会为活动连续捐款4500.8万元,实施10期“蓝天行动”,已辐射甘肃省11个市(州)的70个县(市区),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8786例,人工晶体植入率100%,复明率100%。复明一人,解救一家。“蓝天行动”合作项目的实施,帮助贫困白内障患者解除了痛苦、恢复了光明,圆了贫困患者重见蓝天的梦想。

  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对“蓝天行动”合作项目实施工作十分重视,在每年组派“蓝天行动”手术医疗队时,都委派项目顾问李木简先生不远万里前来甘肃省指导医疗队工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和康复工作者树立了学习榜样,也给广大白内障患者留下了永志不忘的记忆。

  特写:拳拳海外赤子情

  ——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为甘肃白内障患者献爱心纪实

  2009年11月1日下午6时,李木简先生由深圳飞抵兰州。

  这天,深圳气温25℃,兰州的气象预报是零下5℃,万里之间,温度相差整整30℃。李老先生登机前只穿一件毛衫,兰州落地时,身上已加了防寒服,一身西北人的装束。李老先生红光满面,谈笑风生。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先生生于1930年,已是整整七十九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一个自己都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却不远万里来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是多么精神可嘉,又怎能不让人心生感动?

  在欢迎李老的便宴上,甘肃省残联理事长姚振华举杯感谢香港逸挥基金会洪逸挥主席及其同仁为甘肃白内障患者复明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说,甘肃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香港同胞的慈心爱意。他祝李老健康长寿……

  一

  李老此行,已是他自2000年基金会与甘肃签约开展“蓝天行动”以来第十五、六次踏上甘肃这片土地了。他的足迹,遍及全省一多半以上的县区。贫困的乡村陋室,处处洒下了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和李木简先生的爱心和善意……席间,当老人得知我祖籍临洮县时,出口便朗诵了几首吟诵临洮的古诗词,还讲述了一段唐朝名将哥舒翰的故事,令大家为之叹服。

  次日一早,李老即驱车赶往临洮县,检查光明医疗队正在那里实施“蓝天行动”的情况,他深入手术车、病房、门诊和白内障患者中,了解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情况和病人对医疗队工作的建议,回访复明患者,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3日一大早,我从兰州赶往临洮,与在县医院忙碌的李老 汇合。之后,随李老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项目县:岷县。李老要亲自去那里看看项目执行情况。该县2007年完成“蓝天行动”150例,2008年完成170例,今年已完成164例。而我,希望借此机会,感受一下先生对白内障患者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谊……

  同行的省残联康复处曾占奎处长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慈善家们热心于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因为白内障复明“立竿见影,立刻重见光明”。白内障手术给患者本人和他的家庭带来的变化不言而喻。他说,在岷县,群众自己掏2000~3000元做白内障手术的非常少,全县每年出外做的只有不到10例。老的看不见,拖累了其他人。青壮年瞎了,全家就完了。“七八口人的一个家,就靠那一个主劳力,一旦有问题,立马完了!”所以,我们的“零负担”复明行动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是由香港从事转口贸易的著名企业家洪逸挥董事长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资组成的。洪老先生今年七十九岁高寿,一生高风亮节,以投身慈善事业为荣。“基金会一向低调行事,只愿默默耕耘,做事不求扬名,只求造福社会”。

  基金会主席洪逸挥先生是广东省汕尾市人,幼居澳门,后随家移民香港,出身贫寒,在香港高中毕业后,投身社会从学徒做起,白手起家,逐渐进入商界,从事转口贸易,创立三和洋行至今,业有所成后,决定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他认为要使中国国强民富,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根本途径。于是,洪老于1990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香港创立逸挥教育基金会,是在香港政府注册的慈善团体。基金会以与国内政府合作的方式,以帮助国内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为主旨。基金会的资源大部分来自洪主席营商积蓄,部分来自朋友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洪主席在国内没有投资,其行为纯属无私奉献,分毫不涉及利益回报,是“赚外国钱,办国内事”。

  洪主席的初衷是,帮助国内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认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国强民富。基金会成立之初,主要关注希望工程,近15年开始将重点放在发展中学教育,善款主要投向西北、西南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助学实行“跟进政策”,不是一次捐赠就算,还关注其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实行了一套“深化教育计划”,拨出一笔深化教育基金。为了实地了解基金会资助各校的办学情况,每隔三、两年,洪主席都会率几位工作人员轮流到各省集中探访考察,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李老说,受捐助的学校,要汇报成绩:如考试第几,名次是否提前等。如果进步了,会继续帮助支持,进一步选派老师进修,提供设备奖励等,90%以上的学校是不断进步的,好多都成为当地的名校,至今已捐资建设小学40所,中学33所。而所有参与基金会工作的十多名干事和工程顾问,“全部都是在尽义务,没有工资。只是利用工作的空余,安排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李老本人,就曾是广东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一名普外科专家。“我和洪主席的交情逾半个世纪多,1995年我前往香港探亲,适逢基金会筹建汕尾逸挥基金医院,邀我参与筹建事宜,有感于老同学爱国情怀及‘为富而仁’的崇高情操,决意应同乡加同学的洪逸挥先生邀请,投身这项慈善事业,发挥自己一点余热,转眼已经20年了。”他说,有些人捐点钱都有回报,如土地、政策等,但我们“只赚外国人的钱,扶中国的贫!”

  1994年,洪逸挥先生捐资1000万元,在汕尾建立了一所医院,该院以“以人为本,清廉办院,拒收红包”而闻名,被广东省评为“无红包医院”。他们还投入巨资,在高寒的四川甘孜州理塘县建设四个中心医院,一所敬老院,补助100多名村医工资。并且帮助700多户贫困牧民建立定居点,形成了两个自然村,使游牧的藏族同胞,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逸挥基金会把善举投向白内障康复事业后,立刻就显现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00年,逸挥基金会开始关注“蓝天行动”,他们选择将全部业务放在了白内障高发的甘肃省。第一期手术于2000年9月开始实施,四个医疗队分赴武威、陇南、白银的13个县,至11月结束,共完成手术1227例。术后复明率、脱残率均达100%,视力恢复均在0.6以上。这次行动,逸挥基金会捐资人民币达613500元。从那以后,“蓝天行动”在甘肃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来……

  让人不能忘怀的是,2000年1月11~13日,洪逸挥老先生不远万里来到甘肃古浪等贫困县。他探望慰问复明患者,亲自参加在兰州举办的“蓝天行动”总结表彰大会,总结过去三年的工作,表彰为矫治白内障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和残联组织,让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受到莫大的鼓舞。

  李老说,残疾人中最困难最可怜的是失明者,他们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心理上压力大,所以我觉得开展这项工作是值得的!

  今天,在甘肃贫困的穷乡僻壤,老的少的,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几乎无人不知“蓝天行动”在播撒爱的火种……

  二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李老来到岷县。

  李老的到来,让当地的父母官们深受鼓舞。到岷县时正值中午,定西市残联理事长雷长丁和县残联领导张治平、范文秀、杨晓春等迎候在离县城10多里的地方。岷县县委书记陈国栋、县纪委书记张福宏、县人大副主任李亚兰,县政协副主席张辉用传统的地方风味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陈国栋高兴地说:有这么多关心岷县发展的好朋友,我这个县委书记都要好当多了!

  午饭后稍事休息,20分钟后,大家即随县残联的同志前往寺沟乡纸坊村。李老要去看看复明患者今天的生活情况。

  在村口,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一条从山沟间流淌下来的水沟旁,一位十分苍老的老太太双腿跪在水边的石块上,正吃力地用双手搓洗着一堆衣裤。我赶紧招呼李老去看,显然,李老也被这一幕震惊了,他快步走过去,端起相机,拍下了这令人心酸的一幕,并给老人递上了二百元钱。我蹲下身子,问老人高寿多少,她回答:“八十三了。”问叫什么名字。老人一脸茫然:“我没有名字啊!”

  只见老人浑身哆嗦,双手骨节变形肿大,苍老的面孔上写满了人生的不幸。我伸出手,试了试水沟里的水温,想知道这水该冷到何种地步,老人又能受得了吗。但我马上为自己的举动好笑:在这已近零下的气温里,从山上淌下来的水能不寒彻人骨吗?

  在纸坊村二社一个农户新居前,李老与正当壮年的包永宽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包永宽不仅新建了住房,而且免费做了白内障手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知道他恢复视力后靠自己的劳动可以种植当归,今年人均纯收入九百元时,李老十分高兴地与包永宽合影,并鼓励他要珍惜所得到的一切,积极拼搏,给自己和家里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临别之时,包永宽执意将几株自己病愈后栽培的沾满泥土的当归塞进李老的车里,请他将它带回去,带给香港的洪逸辉老人,带给所有的好心人……

  三

  深一脚浅一脚地,李老穿过狭窄的巷道,又来到朱里香的门前。

  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客人,正坐在门前地上拣摘当归的朱里香老人急忙起身迎了过来。听到县残联领导介绍李老就是出钱给自己做了眼睛手术,现在又专门从香港来看望自己的好人时,七十岁的老太太顿时泪如雨下,拉住李老的手就要下跪,怎么也拦不住。

  一边的地头上,老人50岁的傻儿子坐在一堆当归前,斜着眼,大张着嘴,慢吞吞地把一株当归往眼前的砖头上啪过去,当归根须上的干土块随之脱落下来。村上干部介绍,这娘俩无任何经济来源,连种点当归的力量都没有,只能把人家种的当归拿回来,清理整齐了再送回去,挣一点点的辛苦钱,聊以糊口。

  老人生有三个儿子。另家过的两个儿子也都想把老娘接过去,可老人要去,就要把傻儿子也带上。儿子们可以,但媳妇们不干,“如果领上去,媳妇就跑掉呢。”没有办法,老人只好与傻儿子相依为命,住在岌岌可危的破房子里。听了老人的辛酸讲述,李老先生又一次倾囊相助,他的行为也感染了我……

  老人心情非常激动,又一次要给李老跪下,这一刻,我注意到一旁的县残联理事长张治平转过身去,流下了热泪。事后他给我说,我是个男人,可我爱哭的很。自己的母亲双目失明,是花了8000元在兰大二院才做好的,对失明者的痛苦有深刻体会。他说:“虽然我不认识他,但看到他把杯子端上,喝上,心里就踏实高兴。我只想着把这件实事做好!”

  老人说:“我现在可以给儿子做个拌汤了。也敢在人前说话了。眼睛瞎的那几年,没有人理我,没有人听我说话,没有说话的权利!”

  后来,她执意把大家送到了村头。她神气地对一个抱着孩子来看热闹的村妇说,你看我人气咋样,这么多领导看我,还是从香港坐飞机来的!

  不顾连日的劳顿,李老又来到朱麻滩村,走进一户叫张烈生的农妇家中,轻轻拨开她的眼皮,查看她的术后情况,告诉她,现在才做了半个月,眼睛里有点充血是正常的,再过三个月,啥都好了……

  四

  李老对“蓝天行动”在岷县的执行情况十分满意。他说,我这一次下来,感受到我们逸挥基金会与甘肃的合作进行了这么多年,一直十分顺利。从工作情况看,各级领导都很关怀和支持这项事业,工作人员换了几批了,但他们都很敬业,技术方面我也很满意。

  李老特别给我说,有人不愿意参加医疗队,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在农村跑,所以,我觉得他们的付出也是很令人敬佩和感谢的!据我了解,甘肃的技术,特别是苏兰萍大夫的水平,在全国是最好的,对她们的工作我一直非常放心,应该向她们学习……

  我问李老,洪主席和您都已八十高寿了,却没有在家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而是乐此不疲于慈善事业,是为什么呢?

  李老说,那一年,当72岁的李召莲老太复明后当众表演穿针引线时,我流泪了,因为她从一个不能自理的盲人变成了劳动者。还有,碌曲县西仓乡的阿高因白内障失明,只能整天手拿念珠在诵经声中打发日子,不但不能从事劳动,还需要有人帮助照料日常生活。手术复明后,他高兴地说:我又可以看草原,看蓝天,看白云,还有似珍珠般散落遍野的牛羊,我又可以去转“窝拉(转经)”,享受生活了。蓝天行为“嘎知切(谢谢)!”正是这些感人的故事,感动和鼓舞了我们。我们的付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也期盼有志之士,和我们一起都来参与这一造福残障人士的行动。

  李老还说,我们只想凭拳拳海外赤子爱国情怀,期盼祖国逐步摆脱落后贫困,复兴崛起,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一己绵力,我们将为此继续努力!

  一路走来,李老代表洪逸挥主席,把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和许许多多海外华人、华侨对白内障患者的无私大爱,洒遍了临洮、岷县的村落,民居……

  “恢复光明,重见蓝天。血浓于水,情重于山!”这是广大白内障复明者最想说的一句话。

  这一切,甘肃人民会永记心间!

  三、心灵手巧的复明天使

  当广大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摆脱黑暗、走向光明的时刻,他们激动的心情是任何华丽的词汇所无法形容的;揭去盖在眼上纱布的瞬间,他们惊喜地看见了亲人,也看到了那么多可爱的人——那些给自己送来光明的医护人员。

  2007年初冬的一天,我怀着崇高的敬意来到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眼科。来到这里,第一印象是病人多,走廊里挤满了排队等候就诊的患者。在这里,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用爱心、执著和无私谱写了一首首朴实无华的“光明曲”。从1998年开始,医院就承担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蓝天行动”、“余彭年光明行动”、“西部健康光明行”甘肃医疗队的工作任务,先后组织医护人员深入全省14个州市的80个县市区,免费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截至2007年10月,已使3.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了光明。其中年龄最小的仅1岁,年龄最大的已103岁。该院仅2006年就已完成5000例免费白内障手术,为贫困农民家庭减轻经济负担1500万元。医院派出的专家医疗队在14个地州市所属的县医院为当地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每天的手术超过50例。

  在送光明行动中,医术精湛的医护人员们为了贫困患者早日摆脱黑暗而辛勤工作着。兰大一院的王海燕医生,孩子小,爱人长期在外地工作,但她不讲条件,愉快地接受任务。在祁连山脚下的民乐县,她一心为患者着想,经常是早晨8点进手术室,一口气要干到晚上8点多钟才出来,但却从不叫苦叫累,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患者服务。兰大二院眼科主任张文芳教授面对眼科专家纷纷调走的困境,想方设法排除困难,亲自带队到生她养她的凉州城,以自己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以15个工作日完成25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任务的惊人速度,保质保量完成了手术任务,家乡的父老称赞她“血管里流淌着热爱家乡父老的热血”。兰大二院眼科副教授、主任医师鲁建华,副主任医师陈盛举,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服务耐心细致,工作认真负责,实施复明手术精益求精,同时还不忘对基层医院眼科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他们崇高的医德、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者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康复中心医院眼科主任王登廷,一边总结临床经验,一边注重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最多一天可开展50例的复明手术,被广大患者赞誉为“视患者如亲人,光明送给贫困人的好大夫”。大夫魏建兰和护士高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畏惧天祝高原缺氧和恶劣的气候,在“蓝天行动”的47天中,自始至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患者做好每一例复明手术。在凉州区张义山区工作的日子里,她们吃住在老乡家中,却从不叫苦嫌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光明行动的善举带给了贫困山区的白内障患者。

  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也像她们一样,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其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了白内障患者的信任和赞誉。每次活动结束,都有许多复明后的患者和家属自发组织起来欢送医疗队,有的燃放鞭炮,有的敬献锦旗,有的满含激动的泪水向医务人员倾诉复明后的幸福、喜悦和感激之情……一个个感人的场面无不折射着患者对这些可爱的光明使者的崇高敬意!

  特写:苏兰萍,苦辣酸甜写大爱

  “几十年没看见了,我到天堂里了!”

  这是广河县一位103岁的老人从心底里喊出来的话,他的名字叫马占彪。术后第二天,盖在老人眼上的敷料轻轻地被揭了下来。片刻的寂静之后,老人一把甩开搀扶自己的孙子,开始不停地在医院楼上楼下跑。别人都说,你看,这老汉瞎了几十年,手术一做,眼睛亮了,人也疯了。其实,老人没有疯,只是心里太高兴。

  有哭的,有笑的,有喊的,有唱的,还有跑的。忽然见到光明的人们,一下子亮的不习惯了。一些复明者开始手舞足蹈,四、五个人搀着,生怕出什么乱子,可也控制不住他们激动的情绪。是的,这世界天天都在变,变的那么新奇,又变得那么让人不可思议。这怎能不让那些在黑暗中苦苦煎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的人们欣喜若狂!

  这是经苏兰萍手术后,每一个复明者身上都会发生的一幕……

  一

  2007年11月17日,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却是柳富学和她的大女儿新生的一天:托苏兰萍和扶贫送光明医疗队的福,他们一家一定能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

  柳富学,榆中县银山乡高家湾村人,我接触的第一个白内障复明手术患者。55岁的柳富学正当壮年,却已右眼失明20年,视力很差的左眼也瞎了一年多了。他无奈地说:“瞎了一辈子,摸了一辈子。”柳富学多年近乎于失明,那足有一米八的高大身材在家派不上用场不说,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在湖南电子学校读书的大女儿因无人供给念书而在读了一学期后缀学回家。这年轻女子长得高挑个,和普通的农家媳妇并无二致,但感觉总像是有点不一样,一问一答有条有理。于是,我跟她多谈了一会,果然,她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其经历听去却那么让人酸楚:她读的中专是“3+2”,也就是3年中专毕业还可再上2年大专,曾经令村上的人十分羡慕,但这种羡慕却是那么短暂、那么无奈:几个月后,她就因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生活费而不得不回到了生养她的这块土地上。2002年,在自己的同学们还在校园里追寻梦想之时,她却早早嫁为人妻。现在,26岁的她,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难道这就是命吗?

  我问柳富学,如果你的眼睛亮清了,你想做点啥?他不假思索地说:那就闲不住了,挡个羊了,干个啥的,都好得很!

  虽然眼盲啥也看不见,柳富学却口口声声称共产党好,“每亩地还补几元呢!”可是,“那几年地里收不上,经济上也没有啥收入”,就因为这个,自己的大女儿最后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他女儿说,现在,“同学们多的都在深圳等地工作,每月工资在千数元”。我没有好去追问她的名字,怕勾起她伤心的往事。她似有话,但却啥也没说,就在这时,手术车上,护士高声地叫道:柳富学。听到叫自己父亲的名字,她极灿烂地笑开来,然后向我挥挥手,搀着自己正当壮年的父亲向着流动手术车缓缓地走去。高大的手术车上,苏兰萍端庄地站在那儿,在向他们父女招手……

  这一天,在苏兰萍的巧手下,榆中县共有48名白内障患者感受到了阳光、蓝天,感受到了温暖、幸福……

  二

  苏兰萍,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1997年,她加入到甘肃省残联组织的白内障扶贫送光明医疗队这支光荣的队伍。从此,她奔忙的脚步再也没有停下来,辛劳的汗水洒遍了全省86个县(市、区)。康复中心承担的每一次复明活动中都会有她矫健的身影。精湛的技术,热情的服务,使她走到哪里都受到患者的热烈欢迎和追捧。

  这位给万千眼疾患者带去光明的天使,白净的瓜子脸上,也长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晶亮、纯净,令每一位看到的人都会过目不忘。而她的名字背后,是一串串感人泪下的故事。

  2007年11月17日,我追随着医疗队的足迹,离开兰州,来到榆中县人民医院。那会,我被特许登上全省仅有的那辆长达15米的手术车,这辆自重20吨的手术车车身上,印着两排大字:“甘肃省复明行动中国流动眼科手术车”“甘肃省扶贫送光明医疗队”。醒目的大字,让它成为高速路上和实施复明工程受惠县的一道靓丽风景。手术车上,配备有高精度的眼科显微镜、快速消毒设备、空调、独立发电装置等。

  透过手术间玻璃窗,我看到了明亮的无影灯下苏兰萍专注做手术的神情,偶尔抬眼的一瞬,她那黑白分明的眼睛告诉我,为什么她会赢得无数白内障患者的心:一台手术对苏兰萍来说仅仅只需四、五分钟时间,真就那么快,快的让人不敢相信。在病人尚没有任何痛感和出血的情况下,自己的生命就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真正的炉火纯青!

  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甘沟村老人张才贤是苏兰萍治疗过的患者中的一位,老人复明后,紧紧握住苏兰萍的手,老泪纵横:“是你把我从黑暗中救了出来,我能看到十五年没有见到的儿子了!”但当苏兰萍幽默地问他,这些在场的人里面谁是你的儿子时,他看了看周围一张张陌生的脸,一脸的茫然,同样又是一脸的急切。此时,站在一旁的老人的儿子再也克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把抱住老父亲,用颤抖的声音说:“爸爸,我就是你的儿子啊!”老人才说:“每天只能听到你的声音,见不到你的面,现在见到了却不认识,儿子,你都老了!”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默默地流下了激动地泪水。

  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古城村金墩台社14岁少女王秀花真是个苦命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双眼患先天性白内障,因为父母均无文化,加之家庭贫困无钱医治,一直把她当作盲女养活。2001年,孩子母亲得知医疗队到达天祝县并免费为贫困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着女儿找到医疗队。苏兰萍亲自主刀,手术非常成功。看到养育自己14年的父母亲,秀花泪流满面,说的第一句话是“阿妈阿爸我看见你们了,如果没有医疗队,我这辈子也不会见到蓝天,也不会看到你们的模样!”她没有忘记向医生们深深地鞠一躬,她说:“谢谢医疗队的阿姨们,感谢你们给我治好了眼睛,祝你们扎西德勒。”王秀花的母亲此时更是泪流满面:“你们帮助我女儿脱离黑暗、重见蓝天,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既解救了我女儿,也解放了我们全家,你们的恩情重于我们天祝的马牙雪山,我们全家终生不忘!”

  促使着苏兰萍献身残疾人复明事业的,是一个个看去平凡,却震撼她心灵的镜头——

  广河县一位102岁,失明三年的东乡族老人在儿子搀扶下,来到医疗队,手术后效果非常好。“第二年,他竟然自己来了。儿子再没有来,说是忙着哩。”担心高龄不给做,他少报了年龄,年轻了5岁。第二次手术打开敷料后,脑子清楚,反应敏捷的老人等在手术车前,迟迟不肯离去,他说:“苏大夫我要请你吃手抓肉!”

  手术车前,挤了很多白内障患者和他们的家属。一个憔悴的中年女人从小饭馆端来一碗面,放在了地上,眼前一个个子还挺高的古稀老太太趴在地上,凑到碗前,用手往嘴里扒饭。这是她的婆婆。这一情景恰被路过的苏兰萍看在眼里,她心里顿感不悦,问:为啥不让端着吃?

  那媳妇赶忙解释:“碗是饭馆的,打了还要赔哩,她眼睛看不见。”

  面对这儿子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可怜的婆媳,苏兰萍心疼了。

  “看到病人那可怜样子,心酸呢。老太太心脏不太好,血压也高,但我冒风险也要给她做呢,我要让她重见天日!”苏兰萍义无反顾。

  “酸甜苦辣都有,说起来也是普普通通的。”她说。

  积石山县先天失明的老汉,低智而后天失明的老婆,靠要饭度日,身上就背一点行李卷。这天,被出生于89年“属蛇的儿子,下雪天生的”一手一个拉着,来到手术车前。老婆不上车,瞎老汉过来屁股上就是几巴掌。

  “那年在东乡,只有80多例项目,但忽拉拉一下来了400多病人,加上家属,把医院全站满了,后来出动了110和派出所。”

  三

  医疗队主要是在基层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最初下乡时条件十分简陋,每次下去她们都带着简单的手术设备,在当地县医院手术室实施手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及技术限制,加上群众对白内障认识上的误区,病员很少,每天手术量也就在5、6台,工作量并不是很大。近年来,随着眼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群众对白内障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加上前期医疗队手术的影响,现在每到一地,病人闻讯接踵而至,在短短的3~5天就可以完成100~200例手术,而且手术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脱盲率都在99%以上,医疗队因此闻名遐迩,群众非常认可。仅2007年一年内,苏兰萍就在省内完成复明手术4120余例,同时受全国残联委派,在贵州省完成了1500余例,全年共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5600余例,如此庞大的手术量,主要由3~4人组成的医疗队在当地残联及医院的配合下实施。在组织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医疗队的每个人都要干几个人的工作,工作节奏快、效率高,非亲身经历是不可想象的。很多人都会问她:真的一天能做那么多手术吗?常人哪里知道,为了提高效率,下乡时,她们既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好几年的“十一”、中秋节,苏兰萍和她的同事都是在手术台上度过的。十几年来,她参加了“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蓝天行动”、“西部健康光明行”、“彭年光明行”、“爱心永恒·视觉第一”等复明项目,患者年龄最小的两岁,最大的一百零六岁,每一台手术,都凝结着她的心血和汗水。

  苏兰萍说,白内障手术是非常精细的无菌手术,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给病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终身的痛苦。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我来说只是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甚至是万分之几,但对病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在每个环节上我们都必须万分小心,要精益求精、尽心尽力的去完成每一例手术,因为手术一旦出问题受影响的将不是一个病人而是几个甚至是数十个病人,我们的工作绝不允许出半点差错,因此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

  苏兰萍说,我性格急,一看那么多病人,心想着快快做完快快撤,给残联给病人少找麻烦。每到一地,当看到那么多等候手术的病人及他们的家属那渴盼复明的眼神,苏兰萍都会被一种力量驱使着,赶紧准备,赶紧手术,让他们早一点重见光明。她说,现在我们的工作量是越来越大,早上有四五十个术后病人要复查,接着有四五十个病人要做手术,手术完了还有四五十个病人要做B超等眼科检查,以备次日手术……现在病人对我们是越来越信任,有一年冬天,因为消毒的原因通渭县最后一天的手术一直拖到了下午六点才开始,39个病人及其家属全部在寒风中等待着,没有一个有怨言。

  十几年的寒暑、十几年的汗水,还有十几年的酸甜苦辣,给苏兰萍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有的时间已过去多年,但仍不能从她的记忆中消失:

  1999年,苏兰萍在景泰为一位75岁的老人做了复明手术,当打开敷料重见光明的那一刻,老人发疯似的用力推开了挡住她视线的人,她嘴里念叨着让我看看,让我看看,我要好好看看!原来,她在满房间数有多少人!随后伸手就抓住了自己儿子的手,激动地说:“大夫谢谢你!”。原来又聋又瞎的老人已经20年不能目睹自己的儿子,他早已忘记自己儿子的模样,以至于把儿子当成为他送去光明的大夫了。

  2008年9月,泾川县一名只有一只眼的老人走上了手术车。三年前,她的一只眼在白内障术后继发青光眼失明了,仅剩一只眼的她及家人对手术顾虑重重,她们既渴望手术成功,又怕手术失败,彻底失明。几次去大医院,都下不了决心,后来他们慕名找到了医疗队,苏兰萍深感自己责任重大,那天,她和往常一样开始了精心的手术,每一个步骤她都十分小心,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只许成功!”手术很快结束了,她希望早些让家属分享手术成功的喜悦,便没有和往常一样立即给病人包扎术眼,而是打开了手术车门。车下站着老人的女儿,她一见苏兰萍就急忙迎了过来,“能看见了吗”,苏兰萍微微一笑说:“不一定”。那女子当时就急得要哭。苏兰萍对病人说:“你看见下面的人了吗”,病人睁开刚刚做完手术的眼睛眨了眨,激动地说:“看见了,是我女儿!”那一刻,车上车下的人同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此刻,苏兰萍“感到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甜,当她们母女相拥而泣时,我默默地回过了身……”

  通渭县常河镇泉湾村泉湾组78岁的老人段俊英双眼失明快两年了,两个儿子全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小儿媳妇一个人照顾他,这可苦了儿媳,她既要照顾公公又要操持家务,还要干农活,里里外外真是忙坏了,有时公公要出门,没办法她还要背着公公,生活极不方便。医疗队来了后,老人的眼睛却因为有炎症无法马上手术,这可急坏了他们,段俊英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儿媳妇急得几次要给大夫下跪,怎么办?苏兰萍考虑后,决定还是先消炎再手术,三天后,她给老人做了手术。揭去包扎的时刻,经常一言不发的老人高兴的吼起了秦腔。现在,老人再也不用别人照顾了,还可以帮着干家务做农活,真是复明一人解救一家。

  苏兰萍说,忘记了是哪个复明后的病人曾给我说过:无眼的地狱,有眼的天堂,感谢你们把我从地狱里解救出来,能看见阳世真好!多少感人的场面,多少令人难忘的瞬间,一句句饱含感激的话语,一封封催人泪下的感谢信,我为我能成为一名白内障手术医生而感到自豪。

  四

  苏兰萍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

  我观察到一个很小的细节:当苏兰萍巡诊来到那些刚刚重见天日的患者们中间时,她纤巧的双手一次次地被那些重见光明的老农们用粗糙的长满老茧的双手紧紧握住,不住的摩沙。每当这时候,她没有拒绝,也没有急于收回去,而是笑吟吟的,尽享着一份特有的温情。那一刻,粗壮与纤弱,黝黑与白嫩,其对比和反差竟是如此强烈,炫目!我被深深感动了:这是怎样的享受、怎样的幸福啊,这感情的传递与交流,是那么和谐与自然……那是真情的流淌啊!而通过苏兰萍双手传达的,又岂不是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和爱护!

  都说大夫心硬,可苏兰萍心软。

  2008年,苏兰萍在静宁遇到了三合乡张安村46岁双目失明的安淑梅,因为慢性肾衰,她已经不能行走,也不能平躺,经常要做血液透析,尽管当地政府已经给了她家许多照顾,她的子女还是辍学打工为母治病,现在她双眼又得了白内障,真是雪上加霜啊!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几乎崩溃,相濡以沫的丈夫专门做了担架抬着她到处求医,医疗队刚到,她丈夫就抬着她找上门来,苏兰萍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不幸的家庭。苏兰萍说,“尽管风险很大,我们还是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为她做了手术,术后病人重新见到了光明,生活又有了希望,现在他们夫妻两人还在共同与疾病抗争,我真希望他们一家能战胜病魔,生活得更好。”

  “不管病人提出再不合理的要求,我都会去满足人家。人家一下话,我就心软了。有两次,手术做完了。人家才说,我们西安、银川都去了,可都不给做。术后了才说开了实话。有的患者上了手术台,心电图机子不断报警,嘟嘟的报警,人心就慌了,就后悔了:为什么经不住三言两语就答应了,压力大,不定哪天会出个什么事。万一病人出了啥事,全不就是我的,为什么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患者“苏大夫,你把我从地狱带到天堂了,我这一下子就进入天堂了,亮晃晃”的话,还是1998年在庆阳,下榻的宾馆的房间门口放了一大袋核桃、红枣、黄花菜,外加一封感谢信,和那上面的几十个签名,还有围在宾馆门口,想再见一见她的几十个乡亲!

  让苏兰萍感动的,还有项目实施县的各级领导对她们事业的支持,有的县上领导亲自出面,敲锣打鼓欢迎医疗队的到来。而令她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是,一位分管副县长在目睹了她们的工作后,在来年的春节前,给苏兰萍发来短信,说:“除了对你及你们团队敬仰以外,也很喜欢你们这各具明显特点的四个人。你的医术让人敬佩的同时,你的人格、性格和修养也与医术一样同样让人感动,愿做你的义工!”

  苏兰萍也有自己的苦恼。

  2007年,她在平凉一个月做了950台手术,转了崆峒、灵台、静宁、庄浪四个点。为此,她十分郁闷。

  她抱怨:怎么白内障越来越多,怎么也做不完?

  我说:因为像你这样的人还太少!

  能像别的女人一样,在家里相夫教子,是苏兰萍心中的梦想。但是,这个梦,对她来说,是那么遥远,那么可望而又不可及。在外地,就是打个电话,有时都顾不上。一个城市女人,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农村跑,又该吃了多少苦?

  “从孩子9岁上开始,上学放学都是自己在跑,十分可怜。欠孩子欠老公的太多,但现在都不可能补偿了。那年,孩子中考后去军训,当时他爸给买的一件军装小,和同学换了一件大的,又太长。我从手术队回来去接孩子,看到他袖口上的线缝的大针大脚。问是谁给缝的。儿子说,是我自己缝的。听儿子这一说,我的眼泪哗的就下来了,就跟没娘的孩子一样!”——他说

  就是这样,苏兰萍也没有想到过放弃。一种成就感,强迫她为了别人的评价,为了患者乞求的眼神,而不断向前走着……

  好在苏兰萍的儿子天资聪颖,早早就知晓妈妈的情怀,很少让她分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北京邮电大学。

  让苏兰萍欣慰和感激的,是康复中心领导和医疗队的同伴对自己工作的大力支持。司机师傅张拉车和诸多护士,在不同的岗位上也尽职尽责,为残疾人复明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尽管很多人都在劝她,你天天下乡,在图个啥?图钱,图不上,图提高技术,已达到顶峰,难道就图出事?欠爸妈太多,还也还不了。每次从医疗队回来,她会先赶到老母亲家,看看老人可好,再给妈妈说说体己的话。那下了乡的好多苦恼事,给谁说去呢?

  有县上眼科同行在看了她的手术过程后,说:你的一个手术只要三、五分钟,把白内障摘除弄成了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东西……。现在,许多农民患者也有同感,认为不是大手术,时间也短,感到得点好处是理所应该的。有人会问,你一台手术能挣一百还是两百,肯定是高价钱把你雇来做手术的,病人和当地一些医护人员也都这么想。她就问:那你觉得给多少合适?有多少人知道,她们下乡这么多年,补助和报酬都非常低,下乡每天食宿补贴一直是70~80元/人,出差补贴也是近年才提高到主刀医生100元/天,其他人员50元/天,对此许多人并不理解。其实,他们不知道,这项手术本身就是一项高难度的手术。只是,自从光明行活动开始以后,地市原先很多能做白内障摘除手术的医院,都不再开展这项业务了……

  五

  工作中有甜,也有苦涩。

  2003年在平凉的那一次,苏兰萍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位已来了两天,无人照管,双目失明,仅靠一根拐棍探路行走的冯姓老汉,他天天在瞎转,啥都不检查,问了,才说:我可怜的很,老婆儿子都不管,也不知道怎么办。苏兰萍把他带到了残联工作人员跟前,给他们交代:“这位病人太可怜,一定要加上,我给他做”,中午的时间,老汉被残联的同志送进了手术室,当时正准备吃饭的苏兰萍,看到后立即端了满满一碗饭菜送到他手中,老汉边吃边哽咽地说:“我今天可是遇见好人了。”苏兰萍说:“老人家,别难过,吃完饭就给你做手术。”饭后,苏兰萍牵着他的手进了手术室,术后打开敷料,手术非常成功,老汉高兴极了,苏兰萍也很开心,决定过两天就给他破例做第二只眼(当时由于病人太多,规定每人只能做一只眼)。但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二天早上她正在手术,忽然听到护士在外大叫:“不能进!”但紧接着,手术室的门就被撞开了,只见冯姓老汉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说:“什么大夫,给我把第一只眼做坏了,现在赶紧给我做第二只眼。”那一刻,苏兰萍真懵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气得说不出话来。“心寒坏了,十分想哭”。直到残联的人来了事情才算平息下来。残联领导用当地话骂:“你死狗,昨天棍的丢哪了?你咋看见墙角的凳凳了?!”尽管老汉是为了做第二只眼才出此下策,可对苏兰萍来说却是个很大的打击。人说好心有好报,她得到的却是这个!难道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憎之处?”她不明白,“到现在想起此事我心中还在隐隐作痛。”

  更有一位姓樊的病人,由于爆炸伤导致右眼白内障、晶体不全脱位而失明,当时苏兰萍尽心尽力地为他实施了手术,但由于医疗条件所限,未能植入人工晶体,其实以后有条件时还是可以进行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这些术前已经告诉他了,可没想到术后他还是纠集了一伙亲属,来手术点大吵大闹。面对这些无理取闹的人,苏兰萍表面上非常镇定,但心里却在流泪。事后才知,这伙人当时认为她的收入很丰厚,希望能从中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曾有一位低智患者手术,就在术前天真的问当地的医护人员:“她们这么干肯定钱很多吧?”当时大家还以此为话题讨论了起来,当地配合工作的护士以及医疗队的张师傅都跟苏兰萍开玩笑地说:“看,傻子都知道你有钱。”有时,许多医院的医生护士也会问她,每一例手术能得到多少报酬。每当此时,苏兰萍的回答都是掷地有声:我想报酬是一方面,但人的价值不能只体现在报酬上。

  “病人中,有疯汉,也有毒瘾发作的,十分吓人。手术台上,有患者突然汗如雨下,一摸,血压、心脏正常。后来看到鼻涕眼泪下来,才考虑到是毒瘾犯了,遂让抬出手术室。待下一例手术做完,再出去看时,人家几个儿子围成一堆,在谈笑风生,毒包包可能就带着——气坏了!”说起这些,苏兰萍义愤填膺,又十分无奈。

  医疗队的工作很苦很累,2006年的夏天,她们在景泰县残联康复中心手术室手术,当时手术室条件很差,没有空调,加上还有一个两千多瓦的消毒锅,手术室温度接近四十度,热的人透不过气来,但为了确保手术安全,还要穿洗手衣及手术衣,当地残联理事长陈其宝进了手术室感觉实在受不了,就从家里冻了许多冰块放在手术室,但冰块一会儿就化了,护士王蓉蓉的衣服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有个病人一下手术台就嘴里念叨着:“热死了,让我赶紧出去透透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兰萍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她甚至有过一天做64台手术的工作记录,那是2007年8月在平凉灵台。按医院严格的医疗程序,这是不可想像的,但确实是事实。

  苏兰萍说,十几年的辛苦,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到那么多的病人在自己的手下重见光明,最沮丧的就是仍有那么多的病人因为并发其他眼疾而现代医学无法医治,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白内障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仍然生活在黑暗中。许多人不理解我所做的这一切,有许多朋友问过我:人活着不图名就要图利,医疗队很累很苦,你一没出名二没得利,你图什么?我也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说实在话,苦恼的时候,累极的时候,还有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我也曾为其他地方给出的丰厚报酬动摇过,想放弃医疗队工作,但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毕竟省残联及康复中心培养了我,并为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我还是想踏踏实实干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因为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开心的。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成功人士致力于慈善事业,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参加白内障复明手术队13年,苏兰萍用自己赤诚的爱心和精湛的技术,代表党和政府,代表海内外许许多多的爱心慈善人士,给2万多个患者送去了光明,唤起了复明者生活的信心,帮助无数家庭摆脱了贫困的梦魇,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这就是苏兰萍啊,我们光荣而骄傲的“复明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