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秦王川里满眼春

      当我们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开创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时候,引大入秦工程也迎来了又一片灿烂的霞光……

  一、引大走进新时代

  2000年7月8日,已八十多岁高龄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偕夫人又一次来到他魂牵梦绕的秦王川,这已是他第12次亲赴工程现场调研、视察。在中川镇西槽村,这位曾在甘肃工作多年,最早决策上引大工程的老书记看到昔日干旱缺水的砂地,现已变成一望无际的麦田时,感慨地说:“甘肃省就是缺水啊,有了水,就有了希望。”

  在西槽村和周家梁村的移民点,宋平出东家进西家,仔细询问着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一声声亲切的话语,无不透出他对秦王川人民的一片深情,而秦王川老百姓对老书记的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在村民彭作嘉宽敞漂亮的屋子里,宋老和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拉着家常。彭作嘉,这位朴实的西北汉子拉着宋老的手满含热泪地说:“宋爷,多亏了您啊,是引大工程送来了甜水,我们的生活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城的途中,宋老神情凝重地对随行的省、市领导说,虽然这些年灌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这里经济发展的步子仍然缓慢。现在,要从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入手,充分发挥引大作用,合理利用水资源,走“以水养水”的路子,让这里的农民尽快富起来……

  宋老的嘱托,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

  2000年岁末,省委作出决定:引大工程交由兰州市负责建设和管理。

  此时,引大入秦分干渠以上主体工程已全面建成。兰州市委抢抓机遇,在灌区展开了一次如何发挥引大应有效益的大讨论。那以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领导的身影频频出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市计委、农委和市财政、水电、农牧局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也纷纷来到这里,共同为秦王川的蓝图精心描绘着一笔一画。

  他们说,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搞好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和灌区的综合开发,把这项工程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让这里的老百姓尽快富裕起来……

  从此,引大灌区有了第一个明确的开发建设方向和目标:即要把引大灌区建设成现代高效农业开发实验区;把引大灌区建成兰州市最大的副食品生产加工区;把引大灌区建成新兴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把引大灌区建成改善生态环境的示范区;把中川地区建成兰州市的卫星城镇。

  围绕以上方向和目标,兰州市提出引大灌区开发建设要“做好四篇文章,走好六条路子。”四篇文章是,认真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的文章;认真做好发展特色经济的文章;认真做好小城镇建设的文章;认真做好增加农民收入的文章。六条路子是,探索和实践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探索和实践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路子;探索和实践好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灌区开发的路子;探索和实践好市场化开发的路子;探索和实践好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探索和实践好以开放促开发的路子。

  到2005年末,引大入秦已建成支渠及分支渠62条共长780公里,控制灌溉面积达到87万亩;完成田间配套65万亩(常规配套49万亩,节灌配套16万亩);安置移民14535户、56442人。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5亿元,年调水4.43亿立方米的设计功能已完全具备;1987年国务院在项目批复中要求的改变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变灌区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三大功能已基本发挥;同时为秦王川及其周边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创造了极其重要的设施基础,其建设过程中创造的许多优异成绩,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工程成为甘肃省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

  二、继往开来谱新篇

  2006年下半年,省委决定成立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调整、充实和加强了管理局领导班子,任命省水利厅副厅长,曾担任中共兰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和张掖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周兴福同志兼任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并逐步配齐了领导班子成员。

  灌区的建设和管理从此迅速打开了新局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

  天堂水润泽秦王川。引大工程是一项关乎十万秦王川人民温饱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建成通水14年来,受益人口30万,移民已经定居5.6万人。仅受益面积最大的永登县,就有15个乡镇、150个村、近25万人受益,安置移民4.3万人,完成田间配套面积53.86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45.5万亩。对比通水前后,灌区粮食亩产由7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25公斤;人均占有粮由300公斤提高到560公斤;人均居住面积由14平方米增加到23.5平方米,新建住房比例达到9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5%,达到2263元。

  引大入秦工程对秦王川的影响是深刻而又持久的。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历史性地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历史性地改善了灌区人民的生活,历史性地安置了贫困地区移民,历史性地改善了灌区的生态环境,工程总的目标已经实现。正如省委书记陆浩指出的那样:对引大入秦工程的贡献,怎么样评价都不为过。

  引大通水后,灌区面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已成为无以争辩的事实。如何发挥引大工程效益,促进灌区经济和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标准,这是全省上下都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

  引大入秦工程上马时,正值国家着力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扩大粮食生产是当时的急需,工程也因此定位在农业,特别是满足小麦生产的农业用水上。但工程通水后,国内的粮食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大灌区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功能明显减弱。突出反映在季节性供水与持续性需求的矛盾上。引大工程当初按照农业用水设计,每年只在春夏、冬进行季节性引水,供水期短,并且在7月至~9月间存在长达50天的断水维修期。有了水,却存蓄不住水,凸显了工程设计、规划的先天不足。用农民的话是,“有肠子没胃”。供水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制约着秦王川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43亿立方米,确定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8万亩,安置移民8万人。然而1994年主体工程通水以来,到目前灌区实灌面积只有约40万亩,灌溉用水规模只有约1.4亿立方米,仅安置了5.64万移民,其中不少移民移入灌区十多年后,生活仍比较困难。据调查,永登县境内的灌区共安置了1.1万户4.34万移民,2004年人均收入在872元以下的移民约有3.54万人。秦川镇新昌村有281户人家共1163人,大部分村民是1995年从宕昌县搬来的,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510元,2005年村里安排了一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人均收入才达到836元。

  另外,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和灌区发展过程中,由于诸多方面特别是农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灌区群众扩大耕种和灌溉的积极性不高,撂荒土地增多,多年来灌溉面积增长缓慢,城镇工业用水市场没有形成,引大工程引水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二

  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对引大工程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调整工程规划,转变用水思路,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当年省长办公会议两次专题研究引大工程建设、管理问题,认为引大工程长达30年的建设历程,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代,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样,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

  突破建设僵局,走出发展困境,引大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今天,引大发展的千斤重担,又沉甸甸地落在了新一届引大一班人的肩头。他们深深感到,引大工程是一项跨世纪的富民工程,是惠及灌区数十万群众的德政工程。搞好引大的建设,造福灌区群众责无旁贷,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周兴福多年在农业县担任主要领导,熟悉农业和农村工作,悉心研究“三农”问题,对解决农业的发展和农民脱贫等问题有独到见解,著述颇丰,是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作风民主,工作果断,善于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在干部群众中口碑很好。所以上任伊始,就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症结。他认为,引大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加快理顺管理体制,包括内部体制和外部体制;二是优化调整供水结构。理顺体制的实质是解决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优化调整供水结构是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周兴福一针见血地指出,引大工程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课题就是理顺体制,强化管理;新的挑战就是面对现实,提高效益;新的任务就是科学合理地调整供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后续发展;新的机遇就是站在管理体制变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机遇,努力实现引大的二次创业和再度振兴。可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

  周兴福说,比起“引大”建设时期的轰轰烈烈来。“引大”的二次创业也一样惊心动魄。工程建设历经30余年,管理机构多次更迭,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面对长期困扰“引大”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周兴福带领管理局一班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灌区经济建设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迎难而上,破解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工程目标定位调整为“以中川卫星城开发建设为依托,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统筹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用水,面向市场,建立多元化供水格局,为供水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提出了“实现三个转变、突出三个调整,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加强五个方面工作、达到四个一流奋斗目标”的长远发展思路。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用水思路、转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三个调整”,即:调整工程功能定位,调整灌溉规模、调整供水结构。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稳定农业灌溉规模。促进灌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完善渠系配套,强化工程维修和灌溉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同时,逐步扩大兰州南北两山等生态供水范围,为供水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第二步,建设中川卫星城尖山庙调蓄水库及供水配套设施,满足以中川新区为中心的现代化卫星城、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秦王川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基地、中川机场等二、三产业用水需求和居民生活用水需求,为加快中川卫星城开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第三步,拓展城乡居民生活供水市场,为兰州、白银、永登、皋兰、景泰等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生活水源,增加高效用水比重,努力构建多元化的供水格局,全面提升引大工程供水效益;加强“五个方面”工作,即: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程管理,加快项目建设,发展多种经营,提高队伍素质。达到“四个一流”奋斗目标,即:一流工程、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队伍。

  三

  思路决定出路。

  “引大”人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理顺内外部关系。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从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性问题入手,积极协调省上主管部门,重新确定了单位性质、单位名称、隶属关系、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重新定位了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的职能和任务,实现了由建设管理体制向运行管理为主的重大转变,实现了引大工程与引大灌区的统一管理。协调有关方面完成了引大工程管理体制的划转调整和上收工作。整合重组了省、市、县三级管理机构,撤销了引大指挥部兰州市分部、白银分部、皋兰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永登县引大灌区建设指挥部和永登县东干渠管理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构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按照“精简、效能”原则,将原18个处级机构撤并为13个,减幅28%。通过对原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进行合理分流后,在岗人员由1056人分流精简在总编制700人以内,依法与230名计划外长期用工终止了劳动合同。局机关由285人精简为100人,减幅65%。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简分流,使干部职工受到深深触动,改变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降低了管理成本,减轻了工程运行负担。

  改革用人机制,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2007年,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在全省水利系统率先推行全员竞聘上岗,处、科两级干部一律由任命制改为聘任制,按照一系列规定程序,择优聘任了23名处级干部,48名科级干部,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通、善于吃苦、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走上领导岗位。通过公开竞争、双向选择,确定了514名一般职工的工作岗位,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聘用管理的转变。改善了干部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优化组合了人力资源和专业层次分布,形成了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干事创业局面。

  周兴福高兴地说,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积极协调争取省上有关部门支持,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项民生问题,落实了公益性财政补贴和工程养护维修资金,为职工办理了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妥善解决了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待遇,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调动了全局职工的二次创业积极性。

  改革管理制度,强化科学管理。周兴福说:“从某种角度讲,工程管理比工程建设更重要,否则工程再好,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

  为此,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先后制定颁布了管理局党务政务、干部人事、经济财务、资产管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灌溉运行等各方面的40多项制度、办法,基本形成了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工作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一、精干、效能的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层层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科学严密的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和“行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行”要求,明确内部机构的职能职责,推行目标责任制和经营承包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强化监督考核,提高管理水平,结束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粗放管理、混乱无序、部分人员无所事事的局面,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不断提高工程运行质量和效益。严格管理是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效益的有力保证。在工程管理中,推行划段包干责任制,加强工程日常巡护、检查、维护、维修和防汛、应急处理等工作,运用科学手段,动态管理工程安全与运行状态,推进了安全运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经常化。研究提出了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制定了消除工程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的总体维修改造计划和技术方案。2006年至2008年投入维修资金2000多万元,对干支渠重点险段和重大安全隐患进行了维修和除险加固,改造完善了部分管理设施,提高了工程安全输水保障能力。2008年夏灌运行中,总干渠最大引水流量达到了设计的32立方米/秒,干支渠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在供水管理中,以提高工程综合效益为目的,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分级负责”的基本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实行计划供水、集中水权、强化调度和经营服务,推行“包指标、包经费、降成本”的经营目标责任承包办法,划小核算单位,基层管理处由原来的三个分设为五个,重心下移,扩大基层自主权,严格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挖潜力,堵漏洞,千方百计提高供水灌溉效益,竭力满足灌区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依法执行水价政策,全面推行水票制合同供水,完善量水设施,科学计量,委托银行网点代收水费,水管所凭票供水,配水人员不经手现金或代购水票。挖掘潜力,堵塞漏洞,全面调查摸清灌区配套面积、种植面积、实灌面积底子,核实用水量,建立各类用水户台账,做到水费应收尽收。加强监督考核,紧紧抓住渠系水利用率这个关键,建立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不断增强各级水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效益观念。积极拓展供水领域,拓宽供水市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水资源产出效益,大幅增加水费收入,水费收入由2005年度的1382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2000多万元,增强了引大工程发展后劲,逐步达到了良性运行,努力创造一流效益。

  改革供水方式,提升供水效益。周兴福认为,稳定农业灌溉规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对供水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增建调蓄供水设施,是引大工程摆脱发展瓶颈制约,发挥综合效益的关键所在。

  2006年10月,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开工建设了尖山庙调蓄水库,于2007年10月底建成并蓄水试运行,2008年6月17日正式启动运营。建成后的水库总库容为104.2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300多万立方米,解决了中川卫星城和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秦王川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川机场用水急需。这是引大调整供水结构、拓展供水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由单一的农业灌溉供水向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生态等二三产业多元化供水的转变;由季节性供水向常年供水的转变;由传统农业为主向现代高效农业供水的转变。同时,也为改善秦王川地区招商引资环境,吸纳产业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加速中川卫星城的发展和灌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为进一步拓展供水市场,提高水库运营效益,经与上海和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商,达成合作兴建净化水厂协议,于2008年5月开建,共投资3000万元,日供水量1.5万吨,工程建成后,将为整个中川地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

  为充分有效利用富余的优质水资源,努力实现供水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工程的良性运行,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与白银市政府签订了“引大工程白银城市供水项目”协议。白银市政府负责筹资建设供水水库,管理局负责建设向水库供水引大入秦黑武分干渠改扩建工程。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白银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水2450万立方米。这一举措,使引大更加具有了发展的活力。

  为加快秦王川灌区综合开发,兰州市启动了秦王川区域砂坑综合治理改造项目,计划建成蓄水塘1110座,总容量503.42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1006.84万立方米,有效年供水量达到792.2万立方米。

  对引大的前景,周兴福充满了信心,他说,秦王川沃野千里,有数十万亩良田,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拥有充满希望的发展前景。今后,引大工程将以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确保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将一部分水资源调整到城乡生活,二、三产业发展,生态恢复和改善方面。将发展灌溉、增产粮食、解决温饱为目标定位调整为立足农业、面向市场、注重效益的综合用水,由为粮食作物供水为主向粮食、经济作物、养殖业综合用水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调整压缩灌溉规模,着眼灌溉增效;由季节性供水通过调蓄设施向不间断地常年供水转变。

  周兴福胸有成竹、满怀豪情地说:到那时候,引大灌区一定会迎来新的飞跃……

  三、引大迎来新飞跃

  这是初夏的一个好日子,百里秦王川丽日当空,万象更新,大地一片勃勃生机。省委、省政府领导一行步履稳健,笑声爽朗……

  引大入秦工程的成功建设,是中央和甘肃省几届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勇于实践的伟大成果。

  一

  2007年6月14日,秦王川又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这天一大早,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一行就驱车来到永登县中川镇红玉村,详细了解了引大灌区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之后,又顶着弥天黄尘,考察了尖山庙调蓄水库建设工程。秦王川未通水之前,当地农民为了压田保墒,到处挖砂。通水后,一些群众利用砂坑蓄水,发展设施农业。陆浩、徐守盛特意到秦川镇胜利村实地察看了砂坑治理情况。他们一致认为,这是群众的一大创造,既治理了砂坑、改善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增加了收入。

  陆浩指出,引大人秦主体工程通水以来,秦王川灌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有了新的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尤其引大人秦工程管理体制调整以后,通过深化改革,运行管理得到强化,灌区的用水思路和发展思路进一步理清,实现了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与转变。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调整引大入秦工程管理体制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陆浩指出,引大人秦工程建设,得到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凝结了甘肃人民和几届领导人的心血,圆了灌区几代人的梦想,甘肃广大干部群众也为此付出了艰辛努力。应当说,这是一大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大生存工程、发展工程。工程自通水以来,运行安全可靠,效益不断显现,基本实现了工程设计时提出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的目标要求,不仅使灌区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而且为兰州、白银两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引大工程,就没有灌区今天的发展局面。这个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的重要作用将在今后的长远发展中得到充分显现。

  陆浩进一步指出,引大工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马建设的,设计目标确定为“发展灌溉、增产粮食、解决温饱”,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工程建设也为解决灌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明确引大工程的功能定位,调整用水结构,更好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也是完全必要的。现在,引大工程还有富余的供水能力,这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财富,特别是对兰州、白银来说,更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大工程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

  陆浩强调,引大工程的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阶段,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用水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引大工程的综合效益。着眼于灌区长远发展和工程效益的发挥,要以城镇建设为龙头,以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秦王川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为支撑,依托兰州主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调整灌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综合用水结构,加快综合开发建设步伐,努力把秦王川建成以中川新区为中心,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卫星城。

  陆浩要求,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灌区农业的综合效益。要从调整农业结构人手,围绕服务城市,面向市场,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瓜果等特色种植业和养牛、养羊以及各种特种养殖业,努力走出一条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的新路子。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把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使灌区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徐守盛对深化引大入秦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后续工程建设以及搞好灌区建设总体规划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要按照行业管理、企业运行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同省水利厅的关系。他要求,省直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的工作,该拨付的资金,必须尽快拨付到位;该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引大工程供水调整方案,要尽快报批,争取后续工程建设早日竣工。徐守盛指出,中川卫星城的建设要纳入兰州市第四版总体规划,按照功能齐全、特色鲜明、适度超前的原则,抓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他要求兰州市要进一步创新灌区调蓄工程建设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探索出一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

  秦王川的发展史,因为这一天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加快用水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引大工程的综合效益”是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大器识、大胆魄、大手笔,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无疑为兰州经济的大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指明了一个前进的方向,赐给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腾飞机遇……

  蓝图已经绘就,希望就在眼前。

  二

  伟大的工程,带动着一场深刻的变革。2007年8月3日,对于引大灌区来说,同样是可以铭记的一天。这天上午,兰州市引大灌区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兰州市引大秦王川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规划》。市委常委段英茹,副市长魏志乐和20多位专家学者一道,参加了会议。

  段英茹指出,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不断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快发挥引大工程效益已是势在必行。

  为此,她要求,引大灌区农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兰州市的总体发展目标,走城郊型现代农业的路子。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把灌区建设成我市最大的无公害副食品生产基地;要通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把灌区建成我市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和样板基地;要通过工业、农业和小城镇的发展,把灌区打造成我市的新型卫星城……

  段英茹说,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引大灌区将分为三个发展步骤:第一步:从现在开始至2010年,使秦王川灌区种植经济作物10万亩,重点发展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和日光温室高架大棚蔬菜、高原夏菜、鲜食杏等作物,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第二步:到2015年,灌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增加的部分以设施农业为主。第三步:到2020年,灌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魏志乐要求,从现在开始,全市要在引大灌区重点兴建12个项目,其中包括:实施砂坑改建库塘工程;两万亩设施农业建设工程;两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微型节能冷库,提高农产品保鲜贮藏能力,解决农产品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建设温室育苗示范点,为农户提供专业化育苗服务,解决千家万户育苗难的问题;4万亩膜下微灌技术配套工程;畜牧业发展“113”工程;农机化发展工程;鲜食杏产业发展工程;信息服务工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能源工程。

  引大,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新的希望!

  一个调整用水结构,发挥引大工程的综合效益和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潮,也随之在永登引大灌区全面展开。永登县委书记李彦龙发出了“大干一百天,日光温室建两千,治理砂坑两百座”的百日会战动员令。他说,我们要依托引大灌区,发展现代农业。让“救命水”变成“致富水”,让“秦王川”变为“兴旺川”。

  为此,永登县在逐步规划在灌区建设水库的同时,创造性地把目光投向了农民压砂保墒留下的一个个砂坑,提出将砂坑改造为蓄水塘,调蓄供水矛盾,进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在灌区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的决策来自科学的实践。在时任市水利局局长陈宝志和市科技局、农牧局的支持下,2005年以来,兰州市农技推广站研究员俞成乾和他的助手张文俊、魏万福、康中秀、金应书、王宏勋等扑下身子,在引大灌区开展了历时三年的“小型水利调蓄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他们将蓄水实验和种菜同步进行,经过探索研究,形成了在地头挖窖蓄水和改造砂坑的蓄水模式。共建成水窖450眼、库塘4座,2.8万立方米,年调蓄水量8万立方米,补充灌溉面积2390亩。这种把引大灌区已经比较完善的支斗渠做“藤”、把数千个砂坑做“瓜”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模式,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兰州市副市长周丽宁充分肯定这项成果,评价说:这项技术,是兰州市农业科研成果中推广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

  思路一变天地宽广,原先废弃无用的砂坑如今变废为宝。秦王川地区分布着5000多个砂坑,其中有2000个砂坑可改建成水塘。永登县计划用3年时间,对可供利用的砂坑进行改造,建设蓄水塘坝,项目建成后可发展蓄水面2200亩,新增蓄水529万立方米,可发展设施农业1万亩、露地蔬菜4.5万亩。一度被称作“救命水难圆致富梦”的状况终于成为了历史。2007年,永登县在以前废弃的砂坑,建起了200多座水塘调蓄工程,年调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可满足2000亩日光温室和1000亩高原夏菜补灌。以前只能种粮食作物的秦川镇胜利村,现在一座座高效的日光温室拔地而起。靠新建的温室,村民张致汤一年挣了近3万元。在不远处的保家窑村,水塘边新建的万头猪场,给村民打开了一扇增收的窗口。

  2008年,永登县在农业投入上新增200万元,力度为历年之最,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以“民办公助”的方式治理砂坑。农民新建一座日光温室,县上补贴2000元,并协调帮助贷款400万元。县上投入100万元为农民免费提供治理砂坑所用的防渗膜等物资和设施,还把市、县有实力的扶贫单位调整到灌区,全县累计捐款680万元。此外,从7月开始,全县抽调了100多名农业科技干部和机关干部,进驻引大灌区三乡镇各村,与群众一起建设日光温室,治理砂坑,一个个砂坑变成了蓄水塘坝。仅秦川镇保家窑村2008年就将治理砂坑19座,蓄水容量6.8万立方米,其中最大的库塘蓄水容量3.64万立方米,总投资24.8万元,其中个人投资12万元。

  在秦川镇保家窑村的砂地上,农民邓让昌正带领几位乡亲,在一个巨大的砂坑里铺设防渗塑料膜,大片的塑料膜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

  邓让昌和另一户村民共同投资5000多元,加上政府补贴的2万元治理的这一砂坑,占地1.3亩,铺膜1109平方米,可蓄水1580立方米。

  “冬灌开始后,就可以蓄水了。”邓让昌高兴地说。蓄水塘建成后,除了能保证两户4座日光温室的用水,还可给乡亲们灌溉供水。

  来自甘肃日报的消息说,中川镇陈家井村以种植粮食和胡麻、蚕豆等为主,因缺乏支柱产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330元。

  引大灌区砂坑综合治理、发展设施农业和精细作物的新思路,激发了陈家井村农民调整结构增收的信心,他们的心热了,到2007年10月底,全村日光温室已动工建设293座。

  三年内,陈家井村将实现户均一个大棚,重点种植红提葡萄和蔬菜,建成示范样板村。

  和陈家井村的农民一样,灌区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了向土地要效益。秦川镇保家窑村农民哈俊中的日光温室里,一株株陇椒2号辣椒苗长势正好,温室内还修建有一个小水塘。这里以前是荒地,现在垫平砂坑,发展日光温室增收。

  距保家窑村不远的榆川村是由榆中县北山贡井乡整体移民的一个村,现在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225座,一座温室年收入可达1.6万元。

  2007年10月28日,永登县中川镇尖山庙村喜气洋洋,热闹非凡。这一天,尖山庙水库正式蓄水运营,引大工程从此实现了多元化供水目标。

  尖山庙水库调蓄工程的建成使用,预示着它将和昔日那些废弃的砂坑变成的蓄水小水塘以及其他几座规划中的水库一道共同组成大小结合的调蓄工程,彻底解决引大入秦工程季节性供水这一最大的束缚。

  从此,秦王川将迈入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天地,对发展秦王川高效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三

  2009年12月1日,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来到秦王川调研,这已是他今年第7次来到秦王川。在仔细察看了秦王川新版规划图后,陆武成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力推进秦王川综合开发建设,尤其要做好规划、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确保三至五年内秦王川灌区开发建设大见成效。

  如何站在更高起点谋划新篇章,进而实现秦王川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是陆武成系于心怀,为之思考和探索的一件大事。

  隆冬的秦王川灌区处处是一幅加快发展的热图:投资3.2亿元的甘肃天泰集团农用车建设项目工地,推土机隆隆作响,该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10亿元,年上缴利税2300元;兰州吉利汽车工业公司生产车间,一辆辆崭新的吉利“自由舰”轿车正在下线,2009年生产轿车有望达到1.8万辆;平坦的道路旁,整齐排列着中川镇红玉村新建成的44个日光温室,棚内一株株辣椒苗翠绿茁壮,透发着生机;榆川村蔬菜交易广场人流如织,一筐筐刚从日光温室采摘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搭上通往市区的卡车。2009年3月27日,兰州市委、市政府在中川镇召开引大秦王川灌区综合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吹响了秦王川灌区综合开发建设的“进军号”。永登县更是全县动员,围绕“打造好一个基地,美化好一个窗口,完善好一个省级示范点,建设好五个千亩示范点”的目标任务,灌区综合开发建设由“先易后难”、“多点起步”到“重点突破”、“连片开发”,已初显成效。

  一个个废弃的砂坑被改建成塘坝蓄水,设施农业从零星建棚到大规模建设,现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600座日光温室。5个千亩设施农业、露地蔬菜、生态经济林、休闲观光生态园、优质洋芋对比试种示范点工程齐头并进,进展良好。整个灌区初步形成“路硬化、水入管、林成网、电相通”的结构。空港文明窗口建设以“百里千户”活动为载体,重点清理整治机场周边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及经营场所的环境卫生,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核心区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已经省政府批复,基地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3亿元,起步区2.6平方公里土地已实现“三通一平”,签约和引进项目12个,总投资22亿元。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已完全具备大开发、大发展的条件。

  2010年1月13日,兰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袁占亭同志为兰州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1月16日,袁占亭即利用周末时间,驱车来到秦王川引大灌区,开展调查研究。

  袁占亭进村庄、入田间、访企业,详细了解了永登县和秦王川地区的整体发展情况。当他了解到永登县利用部分沙坑探索出了一条“水中养鱼、水面养鸭、塘棚相连、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发展路子时,感到十分高兴。袁占亭要求,秦王川地区要充分利用引大工程水资源,做足、做活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文章。他还来到引大入秦工程尖山庙调蓄水库,详细了解水库的建设、运行情况,希望水库在调节秦王川地区的生态环境,调剂和存储秦王川地区的用水方面发挥更大效益。

  在灌区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袁占亭在听取了永登红提葡萄产业的发展模式后,称赞这种“支部+协会+种植户”的模式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很好方式,是切实提高农民收益的有效、稳定措施。

  调研中,袁占亭还来到位于秦王川的兰州分离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产业园,了解企业的科技成果研发、中试及产业化情况。在察看了中科药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车间、联合化工中试中心等的运行情况后,他指出:“中科药源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含量高、研发实力强,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瞄准创业板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从而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各种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经济成果。”

  在吉利兰州生产基地,袁占亭走进焊装、涂装和总装车间,一边认真察看各项工艺流程,一边与企业负责人就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进行交流。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袁占亭表示市上对此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将全力支持企业早日实现年产12万辆轿车和100亿元产值的目标。

  袁占亭指出,这几年来,秦王川综合开发成效明显。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秦王川综合开发工作,下一步,要进一步细化各项开发建设工作,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推进秦王川的开发建设。

  哦,一幅秦王川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从此将展现在世界面前!

  如果把秦王川的百万亩原野比做是一张巨大的宣纸,那么,就让我们挥起大手,尽情地去泼墨、去写意,去描绘秦王川更加绚丽美好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