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铁军面前无险阻

      引大实行国际招标后,国内外几十家承包商同时施工,荒凉沉寂的大沙沟顿时成了“联合国大院”。咫尺之间,有舒适别致的欧式别墅,布局合理的日本作业所,也有因陋就简临时搭起的窝棚和木板房,蓝眼睛黄头发和黑眼睛黑头发们虽然语言阻隔,但黑眼睛们还是从蓝眼睛中感觉到了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被唤醒了。中国施工人员在心里暗暗憋着一股劲:“要为中国人争气!”于是,一场没有裁判的角逐开始了。

  万里河山,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这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孩子们都知道的故事。然而,成功的背后留下的是奋斗的血雨,没有到过引大工地,又怎能想像广大建设者为“地下长河”所付出的艰辛和血汗,又怎能想像广大建设者为秦王川的富裕做出的巨大贡献!

  2008年9月8日,古都洛阳。

  这是距“铁军”进军引大工地20年后的一个上午,我专程前往中国铁路建设集团第十五工程局,拜访该局党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著名的“铁军”作家郭瑞民同志,近距离感受当年热血沸腾的战斗生活。在引大工地,郭瑞民和战友们打成一片,悉心体验、捕捉建设工地上的感人故事,与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受到甘肃省引大领导的赞扬。郭瑞民眉宇间透着英武之气,他娓娓的讲述,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引大建设画卷再一次展现于世人面前——

  一、寸洞不易手,全局保引大

  在总干渠上的33座隧洞工程中,承担任务最多的,当数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鏖战最苦、最艰难、最出色的,也数这些铁军将士。1988年9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所属的铁十五局、二十局和大千公司联营体进军引大,一举中标,共同承担了15座隧洞和先明峡倒虹吸工程。当时,他们在百万大裁军中刚刚脱去戎装,是一支年轻的生力军,又有雄厚的实力,富有朝气和活力,初涉建筑市场激烈竞争的“雷池”,在扬军威、铸路魂,开发大西北、造富秦王川的宗旨下,高举“铁道兵前无险阻”的旗帜,积极投标,参与竞争。中标后,快速反应、迅速集结,日行千里,昼夜西进,分别扎营大通河畔,欲与日本熊谷组、意大利CMC公司、水电部四局等国内外水利工程施工劲旅一决雌雄。

  由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设计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不详,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施工难度甚大,工期要求紧迫。加之这项工程,是第一次实行国际招标,第一次实行全面合同制管理,国内建设单位缺乏执行国际上通用的“菲迪克”条款的经验和资金困难等原因,十五局、二十局在施工中举步维艰。以致时间过去三分之二,工作进度却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在重重困难面前,世界银行又出示黄牌,要求国内施工队伍限期整顿,并发出要下逐客令的警告。

  引大是他们兵改工后看中的第一个路外工程,第一个国际招标工程,第一个使用“菲迪克”语言的合同管理工程。这三个第一,对铁军是完全陌生的,也极具诱惑力。这之前,他们只干路内的、计划性的、指令性的工程。但对这三个第一,他们从无涉入,因此也无所畏惧。谓之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个工程锻炼自己的队伍,使之适应市场竞争,为将来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因此首先抢到这个工程是他们的目的。日本熊谷组则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不惜用低价投标争得这个工程最长的盘道岭隧洞,其目的为的也是在中国地下工程市场站稳脚跟!有趣的是,铁军通过采取“低价投标高价索赔”的战略方针,还真顺利地拿到这个工程。后来新华社的《经济参考报》在评述铁军投标战略失误时说,他们把引大当成了国内常见的“钓鱼”工程,以为只要“鱼”上钩什么事情都好办。而事实证明,抱着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跃入商品经济的大海,他们临游逢险,初战即败,而且很惨!

  铁军调兵遣将,进点以后,按照过去的惯例在工地上建起了党、政、工、青、妇这一系列外国工程施工作业单位没有的组织。唯一的不同是增加了一个“工程档案办公室”,这是专门搞索赔的部门。在施工管理上,也沿袭旧的一套制度。他们挺自信的,过去,铁军不就是靠这一套制度打天下拿奖旗的么?但他们不明白在“菲迪克”条款管理下的引大与过去他们干过的那些工程有何区别,需要实行与之相适应的何种管理制度,而许多东西是要经过失败的挫折甚至血的教训才能懂得的。

  面对日本熊谷组贯通盘道岭沙质隧洞,为引大率先建功;面对意CMC公司仅用13个月就打通11.65公里的30A隧洞;面对世行出示“黄牌”,要求国内施工队伍限期整顿,再磨刀斧以及建设单位给予的警告。他们只有采取重布战略,调整兵力,实施收拢拳头集中精兵,各个击破的战术,才有可能在引大的战场上重振国威,再塑中华雄魂。

  1991年元月某日深夜,十五局机关办公大楼二楼一间房子里灯光如炬。局长张崇岩、局党委书记李署初促膝长谈。面对世行的“黄牌”,建设单位的“通牒”,两位年近六旬、满头华发的决策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锻炼队伍,培养队伍适应市场、驾驭市场能力的机会已经真正到来了。他们几乎在同一时刻向对方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寸洞不易手,全局保引大。把引大建设首先作为一场政治仗来打,困难再大,环境再苦,条件再差,标价再低,也要以不屈不挠、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卧薪尝胆的精神,背水一战,骑虎不下!

  翌日,在局党委常委会上,诸常委一致赞同两位主管领导的意见,并迅速形成一系列“全局保引大”的决定:

  ——成立以副局长张家驹为指挥长,副总经济师陈述友、劳资处副处长李新民、一处副处长彭光华为副指挥长的引大工程指挥部,带领施工、计划、财务、机械设备等部门的精干人员,迅速赶赴引大,强化现场管理;

  ——所属五个工程处,500人,由本处处长带队,日夜兼程,增援引大;

  ——从十分困难的局自有资金中,先后拨出2000多万元,作为工程垫付款,聊续引大断燃的釜底之薪;

  ——调遣分布在大半个中国的配属施工队伍的大中型开山机械设备123台开赴引大;

  ——号召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和战斗在其他战场上的职工,向引大工地邮寄慰问信、红领巾、金苹果,还有毛巾、手套、鞋垫,向引大人给予精神支援;

  ……

  一时间,引大引出全局上下共同的话题,引发出十五局全员的赳赳豪气、层层心潮、勃勃情绪。

  半月之内,指挥机构挂牌,增援队伍抵达,工程机械到位,生活物资齐备,一场突击战、攻坚战、大会战的风云,蓦然密布于古老的山林。

  二、巴山蜀水好男儿

  十五局引大工程工地,地处甘、青两省三县交界处,队伍驻地平均海拔2235米。四周,群山环列;门前,一川逝水。由于山大沟深,四季轮回失度,一年基本上只分为两季。冬天,大雪未停,寒流便迅急而至,最低气温达到-29℃。这群来自天府之国的以打硬仗著称的队伍,住在过去年间老引大完而未成的隧洞里,点蜡烛、吃咸菜、喝浊水、烤篝火,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

  由于洞内阴冷潮湿,加之高寒缺氧,存放的粮食长霉,蔬菜长芽,机具长锈;人也白发陡增,血压不稳,心律不齐,病灶迭出。职工指甲凹陷,脸色菜青。为了增加营养,保持体力,指挥部领导千方百计组织菜源,但远至沟口,坡陡路窄,加之大雪封山,三十多厘米厚的坚冰覆地,寸步难移,只好动用装渣机,将出碴矿车用钢丝绳牵住,慢慢放行沟口,尔后再拖上山。

  酷寒,直接地影响到施工22#隧洞进口掘进到500多米时,打出一个溶洞,石质为结晶灰岩,极为坚硬,为隧洞施工之罕见。溶洞岩石一经开挖,便喷射出数股地下水,射程有20米之遥。一时间,洞内一片汪洋,职工一身湿透,经穿洞而进的寒风一吹,迅速结冻,坚冰塑裹,如身披盔甲,下班换衣,必须火烤开水烫,方能解开纽扣。

  冬天是这般情形,夏天又是另一番折磨。深山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和风丽日的艳阳天,转眼便乌云聚合,大风呼啸。接着坚雹如卵,豪雨倾注,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1991年和1992年夏天,先明峡倒虹吸建设工地、16#隧洞工地,都遭到洪水的洗劫。通往工地的道路、通讯、电路全部中断,泥石流使施工材料、机具、设备、房屋蒙受巨大损失;洞内也涌进大量洪水,深至没膝,经过职工们奋力泄洪排险,才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暴雨山洪虽然不时来袭,但总有停歇的时候,蚊虻、黄蜂、毒蛇等的侵袭就防不胜防了。由于草木繁茂,腐被深厚,工地每天日照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小咬孽生迅速,体长翅宽,有人戏称,引大的蚊子8个就能炒一盘菜;而且毒性火烈,一旦被叮咬,红肿流汁,奇痒难忍。

  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职工们胆不怯、情甚笃、气不馁、志弥坚,纷纷表示要以奉献为本,造福为义,拼搏为志,争光为气,打一场硬仗、恶仗、胜仗,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苦战汗水溶入引来的清泉水,滋润秦王川百万亩干涸的土地。

  自然环境制约生活条件,前者的险恶,必然导致后者的艰苦,引大工程正是这样。何况由于投标报价过低,中标的一时喜悦,潜伏着日后长久的被动。

  建设资金紧张,首先使施工难以正常持续地进行。今天缺了水泥,明天没了炸药,前晌少油料,后晌等配件,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工地无宁日,职工气不顺。

  其次是职工生活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没有钱,工资不能按时支付,最长拖欠半年。

  劳务七队:一连三天喝稀饭,60岁的工区主任谷俊臣,难过得老泪纵横。

  铁二十局:工人张朝龙连续几个月给家里寄不出一元钱,老父亲以不赡养父母为由,将其诉诸法庭;工人李太平家中房屋倒塌,无钱修缮,妻儿无处安身,只好寄人篱下。

  一处三队:25个人一餐饭的成本只有7.9元;

  副指挥李新民:为招待来工地搞科技攻关的石家庄铁道学院和总公司的技术专家,所能拿出的仅仅是他爱人从家里捎来的一条斤把重的咸鱼;

  也因为没有钱,地方劳务雇不到,只得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一个人干两个、三个人的工作。

  二十局三处项目部,有五个月发不下工资。职工吃饭靠打借条。在食堂管理员那里,白条子摞了一米多高。

  食堂管理员看着这堆白条子,愁得眼泪直淌。没有钱,拿啥买米买菜?那年年初,食堂断炊三天,工人拿着空碗在食堂走上一圈,食堂冰锅冷灶的,就拿上自己的衣物进了山,到老乡那里换饭吃。没办法,就集资办伙。才算度过了工程修复期头三个月的饥荒。这年六月,第二作业队食堂破天荒蒸了一次扣肉,一共十五份。可是却一份也卖不出去。工人张晓峰,一人挣钱养全家,只好节衣缩食,每顿饭只吃半份菜,长期节食,加之强体力的劳动,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他全身浮肿发绿,终于休克在隧洞里。然而,他们所干的,却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的重体力……不仅如此,由于无银钱汇往巴山蜀水,他们得承受父母认为是不孝的起诉,得承受娇妻以为把血汗扔在非嫖即赌上的谴责……就是这样,他们却仍然抱定着“就是用手抠,也要打通隧道”的坚定决心!是什么力量使他们甘心情愿将青春年华、天伦之乐一并付于这苦山沟?听到的,还是麻酥酥、火辣辣的川音:当然是引大精神喽。

  为了走出低谷,1990年的春节,职工坚持节日施工。干部一律在工地过春节。第一作业队,队上用仅有的一点钱买了八斤大肉和几十斤土豆、白菜,度过了初一到十五的新春佳节。百多号人马,平均每人不足一两肉。第三作业队地处沙金沟谷底,周围群山环抱。冬季日见太阳仅两个多小时,冰雪覆盖的山谷温度达零下二十五度以下。而队里因为没有钱,过春节只买了一车煤,用脸盆分了一份给各工班、家属。

  虽然,就在附近一家工厂,拉一车矿石,还可挣回30元的运输费;但是这些上班钻山,下班看山,睡觉梦山,火了骂骂山的热血男儿,毫不动心,依然坚守在隧洞工地上。

  这些巴山蜀水人,操着浓重的四川乡音。走进他们中间,看看那一张张糊成泥猴似的脸,瞧瞧他们所吃的苦,听听从那浓郁“川味”里散出的麻酥酥、火辣辣心声,再强硬的汉子,也会喉头发哽、鼻根发酸的。在这西北高原偏僻的山沟里干活,日夜陪伴他们的只有挂在后腰上的那个饭盒。土台车打钻,有时候一班人在洞子里连续干22个小时,昼夜循环,随叫随到。

  “一切为了合同,一切为了信誉,哪怕赔钱打洞子。”这支队伍的行动同洞口那条巨幅标语完全一致:“顽强拼搏,争创第一流”。

  茫茫树海,勾起缕缕乡愁,但只要一钻进山腹,满脑子就是打眼、爆破、进尺。

  ……

  没有钱,泪汪汪?不!铁兵自有铁兵的性格,铁兵自有铁兵的气度,那就是:咬紧牙关,坚忍不拔,骑虎不下,背水一战,一定要把引大这块干骨头、硬骨头啃到底。

  三、我们代表的是中国

  在十五局引大工程16#隧洞工地,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景点”,一是隧洞进口对面半山腰上的山神庙,一是在洞口高扬的一面破絮似的红旗。

  山神庙与破红旗,构筑成引大建设史上一段最悲壮的岁月。

  16#隧洞地处米拉沟,全长1714米,是设计部门、咨询专家、建设单位公认的所有33座隧洞中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烂洞子”。隧洞穿过地段有第四纪沉积层,巨大断裂破碎带以及加里东期入侵花岗岩,地质结构十分复杂。

  首先与16#洞较量的是浙江的一个施工队。这个施工队十几年来转战各地,打过几座隧洞,接触过多种地质,堪称凿洞老手。但与16#洞接上火后却久战不胜,风化碎石带、断层、溶洞、地下水像一只只拦路虎,镇守掘进途中。结果干了两年,差不多有一半的工作量是处理塌方,情急之下,施工队队长的老岳父带上几个小侄辈,在正对洞口的半山腰上,搭起一个小棚,又不远千里地从青海塔尔寺“请”来一尊山神像,颇为虔诚地供奉在庙里。祈求“山神”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殊不知,受用香火的“山神”并不买账,塌方越来越凶。又是几个月过去,障碍依旧,一筹莫展的施工队只好偃旗息鼓,弃洞而逃,另择他途。

  此时,一处一队接手16#洞。

  按照整治塌方方案,一队接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洞门前的坍塌物。但清洞不到10米,洞门上方的山体再次发生巨大滑坡,两万多方的滑坍体把洞口埋得严严实实。接踵而来的困难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洞口那个500米长的大断层,挖了塌,塌了挖,及至干了整整一年,尚不能正式进尺。铁二十局采用瑞典产的“阿特拉斯”台车掘进,每打90立方米的岩石,就要耗掉一个价值129美元的钻头,每掘进一立方米的岩洞,就要亏损40元……

  多路专家、学者闻讯赶来,对滑坡体的处理进行反复讨论磋商,最后决定采取灌浆固结山体的办法。于是,他们从外地雇压浆队,在洞门上方的山体上钻眼压注水泥浆,使山体松散体围绕,形成一个整体,仅此一项,就耗用水泥487吨。

  然而,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好不容易清理完洞口坍塌物,制止了滑坍体,修筑好洞门,重新进入洞内施工,塌方依旧有增无减,职工们冒着生命危险,强行进洞,采取钢拱架超前锚杆钢筋网支护,采取先拱后墙开挖等,诸法用尽,仍不能有效地制止塌方。那段时间,月最高进尺只有15米,最少才5米。

  进度受阻,大大地挫伤了职工的锐气,影响了职工的情绪。加之资金紧张,拖欠工资,生活极端艰苦,一度时期,工程队弥漫着一股悲观失望的情绪。

  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到局、处多级领导得知引大战况后,纷纷西进,来到施工现场,进行思想动员,技术攻关。

  党委会上,一位领导语调激昂地说:“是进还是退?有的人说标价低,创利难,资金紧张干活难,点多线长管理难。与其受这三大难,不如鸣金收兵;也有人说,在这场可比性很强的国际凿洞大赛中,我们不仅仅是铁军,还代表的是中国,我们‘中国队’能否在中、意、日三国竞争中取胜,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因此,干好引大,就是为国争光。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铁军’不能给国家抹黑,我们企业不能在国内建筑业同行和甘肃人民面前失去信任,只有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给甘肃人民一个合格的工程,才是振兴发展企业的唯一出路。抓住菲迪克,就等于获取了一张走向世界市场的通行证。因此,我们要砸锅卖铁干引大,干好引大再买锅……我们要打着红旗下山!”

  为此,他们毅然将地处闹市区的西宁办事处以800万元低价出售,筹措资金,决意一决雌雄;总公司还及时调遣曾在“引滦入津”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十八局和十六局的精兵强将,从全国各地集结西进,奔赴大通河畔,全力增援。他们要求各级党委、支部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核心领导、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时间,“说打就打,说干就干……”雄壮的浩歌,震撼山岳。……有力的组织指挥和深入的思想动员,有效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又一次冲锋的号角在每个职工的耳边骤响。1991年9月23日,16#隧洞工地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一队全体职工在队长代兵的带领下,个个神色凝重,气宇轩昂,向一面彪炳“突击队”字样的红旗宣誓:“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斗顽石,鏖战引大,为民造福,为国争光……”

  誓毕,人人高举酒杯,仰脖豪饮,其场景悲壮,气氛壮烈。

  这一次进洞,拼杀更为惨烈。

  为了制止塌方,他们采取超前锚杆法,用5米长20毫米粗的螺纹钢杆、400毫米粗的六梭钢杆和24公斤轻型钢轨楔入洞顶,把危石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然后搭起43公斤重的钢拱架支护,防止岩石坍落。掘进时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快衬砌的方法,掘进一米,支护一米。就是这样,还不能有效地制止塌方,有时几十方、上百方的岩石连同锚杆拱架一起砸落下来。

  一次,副队长马春银正在指挥立模,忽听头顶有异样响动,刚想闪开,一块巨石已飞落而下,他倒在血泊中,身上七处负伤,胸腔内的血水抽了半盆。

  隧洞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进尺逐月递增,连破百米大关,终于在1993年7月25日凌晨2时30分胜利贯通。此时,北山腰的山神庙与洞口的红旗遥遥相对。山神庙已香火绝灭,如惊愕的眼睛;红旗虽已被山风撕的缕缕片片,但仍然在劲风下呼呼作响,猎猎高扬……

  特写一:新奥法施工显神效

  新奥法施工是当前国内外隧道掘进广泛采用的方法。它以光面爆破、围岩测量、喷射混凝土为三大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化大生产的发达,铁军在过去多年间普遍崇尚的“苦干哲学”已被科技意识所替代。在引大工地,关于向科技攻关要进度、要安全、要质量、要效益的事俯拾皆是。

  工程采用菲迪克条款管理,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人员的素质要求甚严。承包合同规定:工期推迟一天,罚款10万美金。世行咨询专家帕尔莫定期来检查,开始,总对22#洞的爆破质量不满意。为了攻下这道难关,指挥部请帕尔莫先生讲课,去日本、意大利承包商工地参观学习。时任三队技术员的王志杰带领攻关小组,潜心钻研,采取在一根竹片上间隔捆绑炸药,合理设置炮眼、装药量根据不同的岩体增减的方法,制定了数十种爆破方案,试验一排炮,分析一排炮,千方百计保持炮痕率和比较规则的围岩轮廓线。经过反复摸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炮痕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杜绝了超欠挖现象。帕尔莫先生再来检查,赞不绝口。他在给世行的报告中写到:“十五局的光面爆破一直保持着高水平质量。”他还在全线各工地宣传十五局的做法,引得各工点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由于洞内采取无轨式矿车出碴,污染源多,烟雾排放量大,且洞子深,爆后烟尘释放散慢,特别是通风设备差,掌子面上粉尘含量严重超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总公司和石家庄铁道学院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副指挥彭光华带领攻关小组,果断改变设计,将吸出式通风改为压入式通风,并更换新型风管,加大管径,安装大功率通风机,几管齐下,工作面顿时清风悠悠。路内外12名高工以上的专家通过鉴定认为,“此项技术在国内尚无先例,在隧洞施工通风中居领先地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采用这套通风系统技术,掘进工作面的作业环境明显改善,爆破、排烟、出碴工序作业时间减少,加快了工程进度,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世界银行高级顾问达拉先生则如此欣喜地向该行中国局农业处报告:“安装的新型通风管,给掌子面供应的新鲜空气充足,即使离洞门1000米远也能供到。”

  铁十八局在26#隧洞的施工中,更是严格执行“菲迪克”条款,实行“新奥法”隧洞施工技术,并果断采取有轨运输和长距离软管道通风措施,使钻爆出碴、喷锚衬砌各道工序平行进行。一处项目经理王广斌,索性把铺盖卷搬在洞口,常年不下山,坐镇指挥,使工程进度由最初的72小时一循环缩短到10小时。他们先后穿越10多道断层,避免10次塌方,连续10个月实现月进尺超百米。创造了人工单口独面掘进国内罕见的高速度。世界银行代表帕尔莫在26#隧洞考察了施工现场后,动情地说:“十八局的开挖速度,大大超过了总干渠其他隧洞中采用钻爆的承包商的速度。考虑到使用的设备,而创造这样的开挖速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为了节约材耗,努力降低标书规定的价格与实际购置费的差额,职工精心研究岩体性能,合理布设炮眼,想方设法使材料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这桩桩件件,构成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经过科技之光的沐浴,不屈不挠的铁军,已自觉地登上科学施工的脚手架,已牢固地掌握了开启未来的金钥匙。正是:

  铁马雄风踏破千山万水为民造福

  英雄儿女巧夺神工鬼斧功在千秋

  特写二:铁骨铮铮无怨悔

  向往了好久,终于如愿以偿。哦,那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当这条地下长河盘亘穿越在曲折、跌宕的崇山峻岭中时,有时两座高山会被一条条万丈深涧拦腰劈开,水路因此而被阻断。要跨越深涧,使遥遥相望的两个山头的隧洞连接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它们之间建造U型虹吸管道。此时,我驻足于分水闸上,放眼望去,只见隔岸的山崖险峻,暗红色的山岩上,生长着还算茂密的松树、白杨、旱柳和桦树,两条巨大的U型虹吸管道从高高的山腰上盘桓而出,顺山坡倒挂而下,横跨河床,再从我脚下的山坡进入30A隧洞的入口而去,其势蔚为大观,过目不忘,真让人终身受益。

  陪同采访的省引大文史办副主任陈立春是一位老同志,一辈子向往引大,热爱引大,对发生在引大工程上的每一个故事都谙熟于心,说起来更是如数家珍。他自豪地告诉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水磨沟倒虹吸,在前面几十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叫先明峡的倒虹吸,虹吸管高差达107米,在亚洲是老大。眼前的水磨沟倒虹吸是总干渠的关键性工程,工程分为东岸上段、沟底水平段和西岸下段。那两根桥式钢管每个直径2.69米,全长567米,设计过水流量32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36立方米/每秒,高差67米,一节钢管6吨重,材料德国进口,由兰州石油机器厂加工卷焊,然后翻山越岭,盘踞于此……,是国内排名第一的钢制倒虹吸工程。施工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任务之艰巨,都是同类工程中前所未有的,但是,独立承建这项国际标大型的华水公司却干得非常漂亮。他们来自山清水秀的都江堰,他们家乡的二王庙,至今供奉着李冰父子……

  注目那如巨龙腾越,银翼翱翔的钢管乖乖排列在险峻的山腰上,忽起忽落,6吨的庞然大物又是如何来到这里鞠躬尽瘁,悉听调遣的?因为山腰上,看不到路,也看不到其他如缆车等任何设施的现场。而这里又是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陈主任一定是看透了我的迷惑,他便给我讲述了这么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西岸上段的山崖,是29#洞的出口,也是水磨沟倒虹吸的进口,施工的战场就在这里摆开,要一节节地筑起水泥台墩和钢铁撑架,还要把它们一个一个焊接起来。所有设备都是靠人肩扛运上去的,其累计重量简直难以计算。可是,整个陡峭的山坡上没有可供施工的道路。工期逼人,装缆绳没有可能,怎么办?公司的决策者们聚在一块一合计,便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用人提。就是用人提,也要把工程拿下来!于是,沉寂千年的荒山野岭上演了这样一幕雄壮的场景——

  只见五百名有着火辣辣性格的川军一个挨一个,从沟底的混凝土搅拌场顺山坡排列开来,一直延伸到70多米高的陡峭山崖上,那一桶又一桶沉重的水泥砂浆就这样靠他们粗壮有力的手传送着,到达施工的洞口。就这样,五百名壮士在陡峭的山坡上苦苦鏖战,足足站了三天三夜。想想吧,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气壮山河?三天三夜之后,所有参战者的脚都肿了,胳膊都木了,双手更是鲜血淋漓……

  高峻的山涧上,原本两座遥遥相望的隧洞终于被两条“巨龙”连接起来,各项技术均达设计标准。

  “我的天,你们用的啥物料,把山戳了一个又一个洞?”一个银须婆娑的老农民惊愕地问。

  啥物料?

  “铁军”作家郭瑞民先生回答得好:

  “那是骨的钻杆,是血的蒸气,是心的钻头,粉碎了顽石,征服了大山!”

  倪跃进是一个勤恳苦干的好钻工,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在部队当过班长。在引大工地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和李爱成在进口钻车上的一项创造,为企业节约资金十万元。倪跃进也是公而忘家,妻子天天依门企望,但他信去得都很少。1992年12月11日是个十分寒冷的日子,倪跃进聚精会神操作着装备了激光的钻车,连创新纪录。就在这时,一块石头砸下来,生死关头倪跃进推开助手董得学……董得学被救了,倪跃进却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钻车,长眠于为秦王川人民引水的工地上。

  他的爱人带着两个孩子来参加追悼会,哭得十分悲痛。这令人心碎的场面,无法用语言表述。当大伙儿问她需要什么?我们会帮助你时。她说:“他三年没寄过一分钱,现在人都死了,你们给我什么呢?跃进为甘肃人民而死,我想得开。”这朴实的言语,体现了她多么宽广的胸怀。她把痛苦默默地咽进肚里,支撑起引大人后方的天。有千万个这样的家庭,艰难何阻?

  铁十五局引大工程指挥部技术科负责人周建富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下了发生在先明峡倒虹吸工地上一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文章说,1991年,身为技术主管的周长青趁春节回家结了婚。他深知在施工中作为主管的责任重大,不到一周,他就离开新婚燕尔的妻子来到工地。时间如梭,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没有回家,十一个月又过去了,他仍未回。妻子趁休假来看望他,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自己艰难跋涉,夜晚十点多才找到工地,而周长青还在洞子里,深夜十一点多,他回来了。妻子简直不能辨认面前这位蓬头垢面,一身泥水的人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夫君。妻子禁不住潸然泪下,周长青自己眼圈也发红了。是歉疚?是激动?还是……无法说明他复杂的心情。如果不是我们在场,我想他俩真的会拥抱大哭起来的。我们的引水男儿,不只有铁骨,还有深埋心底的万般柔情,只是他们的情怀更博大,更为广阔!

  在大通河畔,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一个故事就是一掬泪水,一个故事也是一首悲壮的赞歌。赞歌声里,这帮引大好儿郎从效益的负数里走出来,竭尽全力迎接明天零的突破。

  社会人生,金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流通手段,它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富有,却无法说明一个人的价值,这些脱下军装的铁道兵身上,有着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外国承包商始终无法理解的,中国工人为祖国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一组让人难心的数字:6年的艰苦施工中,铁军战士没有假日、节日,不分白天黑夜,不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有66%以上的人患有各种高寒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有50多名职工收到调往内地、沿海、特区等富裕发达地区的调令,但没有一个为之所动。副指挥长陈述友整天泡在洞子里,忘我地工作,3次昏倒在工地和厕所里。李新民副指挥长,节假日总是自己留守在山上,在工地上过了三个春节。27%的人没有和父母妻儿过团圆年,许多人收到家中有事的电报,均因未及时到达而留下终生遗憾;还有10%的职工干脆没有出过山沟。而在资金最紧张,工资不能按时下发的日子里,他们却拿出自己仅有的积累,集资购置机具、材料、粮食、蔬菜。“战引大寸洞不易手,铁骨雄风扬军威;润甘田四载无怨悔,矢志不渝铸路魂。”工地上这副对联,准确地表达了铁军的共同心声,也是他们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在这场中、日、意“三国”大战中,夹在盘道岭隧洞与30A隧洞之间的是平凉水电工程局副局长朱存喜和东一干上的静宁县水利工程公司经理宋正吉、副经理仁迎春,他们带领的队伍与自己工地相接的国外承包商比较,虽然是不起眼的“小字辈”,但也是又一支有胆有识的“铁军”劲旅。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创造精神,干出了优质工程。静宁公司在奔流不息的庄浪河底,再造了一条横穿河底的“河下河”———庄浪河倒虹吸;而且工程一次达标,质量全优,在众多的承包商中,赢得了“施工质量信得过单位”的殊荣。时任工程队长朱存喜,带着这支百多号人的施工队,来到引大,在出发前,贷了40万元款购置了一台塔吊,这算是唯一的重型武器了,这会儿,夹在日本人和意大利人之间,跟俩老外相比,真够寒碜的。

  渡槽长350米,过水断面宽5.7米,高4.6米,有两层楼高。这样高大的过水槽体,光模板就把人拿住了。大沙沟渡槽横在公路上头,连接着日本人和意大利人的隧洞。在门面上,又夹在两老外中间,做不好,丢的不单是平凉人的脸,也是中国人的脸。几番研究权衡,为了保证渡槽的垂直度、光洁度、平整度,他们决定采用大模板。对于他们这支小小的地方部队,资金困难是最愁的问题。4米见方一块的大模板,像做家具一样细针密缕地做下来,钱花了许多,别的用项上就挤掉了。但朱存喜的态度非常明确:宁肯挣不下钱,也要保工程质量。那会儿,单是塔吊行走的枕木、铁轨,一次只能铺个十来米。当渡槽墩体出来,上模板浇注槽体的时候,塔吊往前移几米,就到了铁轨尽头,灰浆上不到位置,工人只好拆下后面的铁轨枕木接到前面去。塔吊要往后移动,又得拆下前面铁轨枕木接到后面,实在是捉襟见肘,狼狈不堪。东洋人和西洋人经常站在两边岸上看着,冲他们冷笑。朱存喜只当没看见,可他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修好这座“欧亚大陆桥”。他给大家鼓劲说:“咱们人穷队小,谁笑就叫人家笑去。可我们的志气不能垮,工程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人。”于是,简陋的工棚院里挂出一幅大标语:我有一颗中国心。

  为了实践他们的中国心,为了多买一根铁轨枕木,硬是连菜钱都省了。于是,有人给他们的伙食编了个顺口溜:吃饭不下菜,馍馍像锅盖,面条像裤带。说他们“住的是简易工棚,吃的是开水馍馍,干的却是精彩的活儿”!一次,在浇注大沙沟渡槽第18跨渡槽时,由于拆模过早,底板出现了裂缝。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还可过关;但打掉重做,质量会更好,可是,一旦重做,就意味着要赔进去4万多元钱。朱存喜痛下决心,承担责任,打掉返工。第二天,当事人卷铺盖走人,现场负责人也被罚款3000元。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使大沙沟渡槽荣获了优质工程奖励,意大利承包商也吃惊地瞪大蓝眼睛,发出一连串的赞叹。1990年秋天,指挥部组织了一次工程质量大赛,评比结果,平凉人在国内承包商里取得第一名,登上国内标的质量明星宝座。

  中国水利建设者们就是这样面对蓝眼睛的挑战,以优质工程和创造精神塑造着自己。

  这正是中国人赢得这场胜利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