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戈壁绿洲春意浓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原主席葛士英同志感慨于景泰川的巨变,挥毫写下了这样的题词:

  用黄河水发的电提灌黄河的水

  用黄河水养活黄河岸边的人

  一、引不来黄河誓不休

  如果说,景电一期是景泰人民的“翻身工程”,那么,景电二期就是景泰人民的“致富工程”了!

  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饥寒的景泰川的老百姓从景电一期工程的巨大效益中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孙们生存与幸福的所在,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通过眼睁睁的事实看到,吃饱肚子的最大物质基础,就是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幕让人荡气回肠的情景——

  1976年10月的一天,省委关于景泰川电力提灌第二期工程缓建的通知传达到正在参加工程建设的古浪县民工团。

  会场上静悄悄的,像黄河突然结了一层厚冰那样。会场上鸦雀无声,2700多民工就像亘古以来就竖在黄河畔上的石像,岿然不动。

  于无声处听惊雷!

  好久好久之后,会场上才爆发出强烈的“反应”。所有的“石像”仿佛才从这最后的秋风中清醒了过来。

  最初的“反应”是从一个“大炮”身上开始的。他叫叶盛华,是古浪县干城公社的民兵指导员。叶盛华有三大——嗓门大,干劲大,火气大。单凭他火一样的热情就能把民工们鼓动起来。“我要牵着黄河的鼻子回家乡!”这是他平常吊在口上的一句话,也是大家最欣赏的一句话。每当遭到困难时,他就说:“这算什么困难?家有三件事,先从紧处来,把龙王爷请到咱家里了,再说解决其他困难的话!”他永远忘不了一年前他动员家乡的父老乡亲上黄渠时,有不少背着口袋出外讨饭背粮的人掉转方向跟着他来了。“哪怕吃柴咬草,我们也要跟着你把黄河水引来!”当初跟他走的人意志坚决,行动迅速。留在家里的也鼓足了勇气和信心:“你们走吧,放心地走吧,家里的事就甭操心了!我们盼着你们和黄河水一起回家来!”

  叶盛华就是这样肩负着无比神圣的使命,走向了黄河岸边的。他心里装着干城公社一万多庄稼人火热的心愿奋斗了整整一年!

  现在,眼看着整个工程中最艰险的一段路程在他们昼夜不息的血战中走过来了,眼看着龙王爷就要被他们请上岸了,眼看着庄稼人多少年的梦想就要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了,眼看着……可是,这一切像一只刚刚抓到手的美丽的鸟儿,在眨眼功夫又忽地飞走了,飞到了遥远的空中。

  缓建———这是多么刺痛人心的字眼啊!

  叶盛华忽然号啕大哭。他一肚子的热情和信心全化成了泪水,在晚秋的季节里汹涌着。

  民工们纷纷响应了他,像平常响应他的号召一样,也号啕大哭。顿时,五佛寺前,黄河岸边,响彻着庄稼人最深沉的哀痛。“我们手心里脱皮,脚底里起泡,流血流汗,干了一年所受的艰难不提,回去该怎样向父老乡亲们交代哇!”

  那一个日子,2700多民工被“缓建”压得坐在了黄河畔上,再也站不起来了。他们有的流泪,有的沉思,有的不断地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他们没有一个人想要回去的。他们眼前浮现出父老乡亲们渴求和期望的面孔。他们的脑海里演义着自己家庭和村子的饥饿和逃难史……他们每个人都肩负着无比沉重的负荷和神圣的使命,怎么能够轻易地回去呢?一年之前,他们出发前,一个个都向父老乡亲们发了誓愿:引不来黄河誓不回来!可现在,黄河在哪里呢?希望在哪里呢?

  事隔20多年之后,当时的龙沟公社副书记、民兵营指导员、退休老干部梁文华同志谈起二期工程下马时,饱经沧桑的老眼里还冒出灼灼的泪花。他回忆说:“当时,我们总不肯相信这个工程会下马。待到苏润团长念了二遍缓建的通知之后,我们这才不得不相信了。当时我们心里就像孩子突然失去父母那样,眼前一片黑。那一片黑在我们眼前罩了好多年,直至二期工程再次上马,我们才觉得眼前豁然明亮起来了。”

  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自发组织起来,推举了20多个农民兄弟,“上访”来到景电指挥部,坚决要求上二期工程,把黄河水引到古浪去。他们吆着毛驴车,背着黑面馍,来到指挥部院子一住就不走了,最后,梁文华、刘永恒、马银山、魏玉山4个代表在2700多古浪民工期盼和焦虑的眼睛中登上火车,远赴北京请愿,那一句句叮咛,一声声吩咐,甚至是一串又一串眼泪,压在他们心头,他们高举着“要水”的牌子,守在人民大会堂外……他们说,有了水,只要肯下苦,那里掉下来的汗珠都会有收获。只要有水,景泰川就会有生命、有绿色,就会有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丰衣足食。那情之切,那意之深,令所有目睹者无不为之动容、泪下。就连极力劝解他们回去的工作人员也感到再没有更好的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心,任何言辞又都显得那么乏力。

  然而,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工程未能进行下一步建设……后来,死活不肯离开工地的86名民工和4名“代表”一道,在一个清凉的早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荒无人烟的海子滩,白手起家,开始了艰苦的奋斗和漫长的等待……

  二、手牵黄河回家来

  共产党是为人民办实事的。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历届班子抓水利建设从来都是锲而不舍!1983年,省上决定再上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从此以后,每一年都要开一次省长办公会,专门研究协调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改变景泰川历史的一页翻开了!

  那天,夜深了,省委书记李子奇书房的灯光还在亮着。他在地毯上踱来踱去,白天书记办公会上同意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上马,令他振奋不已!

  主持甘肃省委工作以后,李子奇在集中力量抓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走旱路”的同时,一直关注、考虑“走水路”的问题。他十分清楚,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有了水,沙漠会变成绿洲,有了水,旱塬将变成粮仓。对于十年九旱的甘肃来说,水更是人们生存的同义词。

  当时,今日景泰县城所在地一条山镇仅有一棵树,成为军用地图的标志物!景电一期工程建成后,使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景泰川,形成了新的绿洲,灌区内林网覆盖率达10%,有效地扼制了腾格里沙漠的南侵,对保护白银、兰州工业基地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同时使30多万亩荒滩变为良田,改变了景泰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使当地农民安居乐业,还建立了国营条山农场,兰炼和白银公司等35个厂矿、部队农场,解决了万余名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当时景泰一期工程只开发利用了景泰川的不到一半的土地。李子奇担任省委书记后,在不放松河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河西商品粮基地及其他地区中的小型水利建设的同时,一直在考虑能上几个新的大型水利工程,在从景电灌区调查研究归来后,他倾向于先搞景电二期工程:把景泰川没有上水的一半旱川和古浪、民勤的大片旱地、荒滩也变成水浇田。他将自己的设想提交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水利部门的同志考虑,虽然意见不尽一致,但大多数同志表示赞同,又经过多方科学论证,意见更趋一致。后来,书记办公会上同意景电二期工程上马。

  景电二期工程,分13级提升,通过景泰川,把黄河水提引到100多公里外的腾格里沙漠中部南缘的海子滩和古浪县的旱平川地区,灌溉农田50万亩,是迄今我国最大的高扬程、大流量电力提灌工程,设计提水量18m3/秒,装机容量18.07万千瓦。

  这里,有一个不能忽略的插曲:最早对总干渠进行规划设计时,是14级泵站,但技术人员李恒心和他的同伴们从整体上进行了反复的现场查看和技术论证之后,对原来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一次关键性的修正和改动,将总干渠14级泵站改为13级泵站。取消了一级泵站之后,在南干渠增加了一个小泵站。景电二期工程在这里要向南北分水,南干渠地势高一些,需要提高扬程,通往海子滩的北干渠可以并入总干渠,这样可减少通往海子滩而与总干渠平行的一条30多公里的干渠。李恒心这点石成金的一笔改动,在工程建设中就节省投资800多万元,并因此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改动之后,总干渠从一泵到南北分水闸是99.618公里,正好是黄金分割的比值。用黄金分割比值在造型上比较悦目,最容易引起美感。李恒心则使黄金分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1984年7月5日,景电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87年10月上水七泵站,1990年总干渠全线通水,1993年达到设计提水流量18m3/秒,1994达到加大流量21m3/秒。至1994年年底,建成99.618公里长的总干渠和347公里干、支渠及大小泵站30座;装机容量19.27万千瓦,总扬程713米。国家投资4.88亿元,灌溉面积52.05万亩。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3座,高压输电线路256.8公里;全面开通了以微波、载波、特高频为主的灌区通信网络;平田整地和田间配套各48.8万亩,占总面积的97.6%;累计挖填土石1844.45万立方米,浇筑砼71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2364万个,分别占设计总量的97.23%、95.9%和96%;累计完成投资4.79亿元,占总投资的98.15%。实现了省政府确定的基本建成目标。

  1988年11月18日,景电二期十泵站一次上水成功!

  黄河水流过来了,流到了古浪千年干渴的土地上!

  这是千古荒原上有史以来最雄壮、最扣人心弦的进行曲,这是世界上一切生灵共有的交响乐。飞鸟一群接一群地从浩渺的长空飞过来了,它们在流水哗哗的黄渠上相聚了。在这里,它们放开歌喉尽情地唱起来,唱出了千年的企盼和激动,唱出了生命的主旋律!

  黄羊,那具有像人一样的善良和灵性的黄羊一群接一群地赶来了。它们像虔诚的教徒朝觐圣地一样,摩肩接踵、前拥后挤地走来了。它们把头扎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水。多少年来,不,是多少个世纪以来.它们没有这么豪饮畅喝过了。为了喝一口水,它们常常跑几十里甚至更远的路。冬春之季,它们跑到田埂下或山坡的背阴处去吃雪,连嘴唇都磨出了血。今天,它们终于可以放开肚皮畅饮了。

  突然,有几峰骆驼走过来了。骆驼,荒原戈壁的使者,它高扬起不屈的头颅,用黑宝石般的大眼睛看着这新开的渠和渠中刚刚奔流过来的河水,它伸开了长长的脖颈,想尝一口清凉的渠水,但仍够不着,于是它跪倒了,无限虔诚地跪倒了,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引出了人们一串串感动的泪水。

  在骆驼跪下去的那一个时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也跪下去了。他从黄渠里掬起一捧水,咕咚咕咚地灌进了干渴的嗓喉。

  “啊,黄河水,黄河水啊!”

  老人梦呓般的说着,泪如泉涌。

  在这千古难逢的时刻,老人眼前所浮现出的是他“古稀”之年的所有经历。那干旱缺水的荒凉季节,那吃了早上无晚上的苦难日子,那冰天雪地里沿门乞讨的情景……

  他泪如泉涌。

  “水啊,这蜜一般甜的黄河水啊!”

  老汉又一次捧起了水,又一次泪如泉涌。

  特写:血染的风采

  1990年10月15日,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十三个泵站全线通水,古浪县在“黄金分水闸”(南北分水闸)召开庆祝大会,出席会议的有省景电工程总指挥陈可言,党委书记马兆麟,副总指挥冯婉玲,副总工程师荣在书。武威地委、行署和白银市的领导同志以及天祝、省水电工程局、古浪、景泰两县指挥部、景电管理局等各处的负责人也出席了会议。参加庆祝会的群众、学生、干部达一万余人。

  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王家达先生和孙志诚先生是这样记录这一神圣时刻的——

  永盼和他的伙伴们拉了羊,抱了鸡,非常庄严地走到黄金分水闸的渠口上来了。他们手中的刀在金秋十月的劲风中闪着灼人的光芒。这情景使人想起了古诗中“磨刀霍霍向猪羊”的美丽诗句。

  永盼每年的秋季都要给家乡的山场上敬献牲礼。他向神灵祈祷,让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日子平安。然而,他所祈祷的结果都是一个样:井枯河干水断流,麻雀渴得喝柴油。但永盼的诚心不变,每年照献不误。他企盼改变自己命运的心情多迫切啊!

  永盼出生的那一年正是他爷爷死去的那一年。永盼的父亲是个独苗,永盼也是个独苗。永盼生下来的那一年,永盼的爷爷简直高兴疯了。可爷爷的高兴伴随着辛酸的泪水。这一年天旱得颗粒不收,永盼家全靠数量有限的供应粮过日子,永盼生出来的这一日,他家的粮已经吃尽了,可离供应的日子还要半月。年过半百的爷爷让儿子照料家事,自己背上口袋踏上了去宁夏中卫背粮的路。他背的粮食都是用一串一串的泪水换来的。他一到那地方,就声泪俱下地唱道:

  老伯老婶听我言,

  我家住甘肃古浪县。

  大旱一年连一年,

  家里无钱又无面。

  孙子生下一月半,

  口噙空奶直哭喊。

  多多少少给上点,

  救命的好处我永世记心间

  ……

  永盼的爷爷就这样走着,唱着,乞讨着,一直到这年的腊月里。腊月里他是第五趟去中卫了。这年雪下得极厚,天极冷,永盼爷爷穿了老羊皮袄,还冻得感了冒。其实,他上一次就感了冒,这次到中卫的那一夜又重感了,浑身抖得连觉也睡不住,第二天他照样背起口袋去要粮。这天他的嗓子有些喑哑,再也唱不出来了。不过人们倒更加同情他,都愿意把米面往他袋子里灌。

  永盼爷爷被煤车卸到条山车站时,站都站不起来。永盼爷爷是被背回家的。他到家后的第二天就死去了。他死于伤寒。他临死时对永盼父亲说:“儿啊,等家里有力承(经济力量)了,你把永盼引上逃吧,这地方扎不住人啊!”

  永盼父亲常想着等手头有一点钱就搬到别的地方去谋生。然而,他年年出门乞讨,连一家人的肚子也供不住,哪有“力承”远走高飞呢?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永盼身上。永盼上小学的那一年,景电一期工程开始了。永盼父亲自告奋勇地报名参加了工程建设。这时,永盼爷爷已经死去整整九年了。永盼父亲跪在坟前哭道:“你老人家啊,我们终于盼出点眉目来了,现在景电工程开工了,过不了几年,我们的日子就要变个样子了,你老人家在九泉之下,现在该瞑目了吧!”然而,古浪人民的救命工程——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刚刚一年又下了马。永盼父亲从工地回到家里时呕成了重病,第三年就辞世了。他临死时的遗嘱是把永盼爷爷的话又重复给了永盼。不过这时,改革开放了,永盼不再像爷爷父亲那样去沿门乞讨,他是凭着年轻人的一身力气去拼搏,去改变自己不幸的命运。然而,永盼靠打工卖力气挣的钱总是十分有限,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之外,所剩无几。

  就在永盼对自己的挣扎失去信心的时候,景电二期工程又上马了。永盼听到这个消息,简直高兴疯了。永盼怀着无比的兴奋走上了引黄土地。他对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说:“妈啊,你等着吧!儿要手牵着黄河回家来!”

  母亲此时想起了去世多年的父亲,泪流满面地说:“去吧,永盼!你爷爷你父亲的希望总算在你手里有着落了!”

  今天——1990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啊!永盼所盼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现在,他和同他一样苦盼多年的同伴们庄严地站到了黄金分水闸口上,或抱鸡,或拉羊,或披红,或举炮,齐刷刷地像待命冲锋的勇士。鸡和羊像是被这神圣的气氛感染了,它们也像人一样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庄重。它们作为一个祭品,似乎唯有这一次是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因而它们也怀着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期待着那一个千古难逢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来了,轰的一声礼炮炸响了,一共响了十三响,这十三响象征着十三个泵站的胜利建成,同时还包含着一种吉祥的意义。

  闸门开了,渠水哗哗地流过来了。永盼和他的同伴们手起刀落,只见祭物在他们手下轻轻地悸动了一下,接着耀眼的红光飞起数尺高,然后变成一道道的虹,溅进了涌流的渠水中,渠水中顿时荡开一朵朵的红花,这红花飞速地飘向千古荒原,飘向干渴已久的土地。

  这是“血染的风采”,这是千古荒原上最庄严最神圣的祭奠!

  三、青龙升了帐,黄沙退了位

  景电二期工程开工后,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10万吨小麦(折合1800万美元)的中国3355项目,作为二期工程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的一部分,在景泰、古浪两县开始实施,促进了37万亩的平田整地建设。本项目的受益人是项目区范围内参加劳动的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受益农户通过参加项目劳动,每天可得到3.25公斤小麦,解决了项目受益人在项目实施期间的口粮问题,激发了项目区农民参加劳动的积极性,在5年的执行期中,总计完成劳动工日3085万个,项目实施期间,平均每天有17630人参加项目劳动,直接受益139500人。到1999年,项目区年产粮食7873万公斤,油料等经济作物13053万公斤,水果3705万公斤。通过灌溉提高作物产量,使项目区人均产粮由项目实施前的99公斤增至450公斤,人均收入由项目前的63元提高到464元。

  “大哥大嫂哪里来?我们从苦寒的山上来;大哥大嫂哪里去?我们到富足的地方去。”景泰是典型的移民县,移民人数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近80%,这首新歌谣,真实地反映了这些年景泰川的移民活动。

  今天的景泰县城,人口皆是从外乡、外地迁移而来,甚至县城也是景电工程上水以后,于1978年才从芦阳镇搬迁而来,那会,这儿是一片沙丘!芦阳县城多大?老百姓说,在东头吸烟在西头点火。由此我们不难想像当年景泰县境内大片戈壁沙滩的荒凉景象。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这里曾倾注了几代水利人的心血和梦幻、青春与生命。创造了甘肃省水利建设上投资少、速度快、质量优、效益好的典范。景电工程不仅改造了自然,同时也孕育了“依靠科技、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景电精神。它以其高扬程,流量大而被列为“中华之最”。戈壁沙丘变成80万亩良田沃野的事实,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又一大壮举,是我国水利史上永远辉煌的一页!它是甘肃几代人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勤劳朴实的甘肃人民同大自然搏斗的奋斗史。

  如今的景泰川,阡陌纵横,农田在林网之中!炊烟袅袅,村庄在果林之间,条田连片,渠道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一个新型绿色灌区正在戈壁滩上崛起。

  严格的管理带来了高质量、高效率。近年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多次派官员、专家到景电工程工地检查,得出的结论是:景电工程是一项有宏伟目标、有群众自愿参与、有先进技术引路的、改天换地的伟大工程。两大灌区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景泰、古浪两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形成了以高扬程提灌为主、自流和井泉灌溉为辅的灌溉农业体系,农业生产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命运,为两县实现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狂风肆虐了几千年的腾格里沙漠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面前俯首称臣:

  ——从社会效益上看,2000年,景电工程已安置省内景泰、古浪、东乡、永靖、会宁、天祝、武威等7县(市)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移民近31万人、76000户,占全省“两西”建设移民的一半。

  ——从经济效益上看,景电工程为甘肃省新增了80万亩水浇地,特别是昔日贫困的景泰、古浪两县有了稳定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灌区内农、林、牧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格局。景泰川已成为甘肃省主要的瓜果、蔬菜、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景电灌区土地平坦,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水电设施齐全,对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从生态效益上看,一排排防护林带整齐壮观,一块块农田丰收在望,谁能想到风沙肆虐的腾格里沙漠就在身边呢?景电工程实施30多年,不仅锁住了“沙龙”,而且造就了千里沃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80万亩的灌区与三北防护林带连成了一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形成了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阻挡了风沙前移,保证了农田不受侵害,有效地改变了区域环境。据气象部门统计,灌区内年平均气温已由8.2℃提高到8.47℃,年降水量由184.7毫米增加到185.7毫米,年平均风速由3.5米/秒减小到1.91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由29天降低到6.5天,年蒸发量由3040毫米降低到2094毫米,相对湿度由46%提高到48%,沙暴日数由21.5天减少到3.6天。“风吹石头跑,拉羊皮不沾草”的千古荒塬如今变成了条田平整,渠系配套,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生机盎然的新绿洲。

  “戈壁绿洲春意暖,沧桑巨变情满川。”景电工程,不仅在甘肃水利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而且在景泰、古浪等县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景电建设给景泰、古浪两县人民带来了救命之水,带来了翻身之水,带来了春天,带来了绿洲。

  四、历史怎能忘记

  景泰川这片茫茫的荒原之所以能够变成一片绿洲,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有一大批精通水利技术专业,有志于为甘肃水利事业献身的工程技术人员,甘肃省景电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总工程师陈可言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1995年7月11日晚,在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陈可言接受了我们“甘肃作家赴景电一、二期工程学习采访团”一行的采访。陈可言银发如雪,身高体壮,双眸有神,声音洪亮如钟,言谈举止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他说:“自己的一生也是十三泵站,一级一级往上干。总想实实在在干点事。”

  陈可言是山东人,1953年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即投身水利事业,四十余年里,足迹遍布甘肃、青海、宁夏三十多个水利建设工地,参加并领导了景电一、二期工程和引大入秦等大型水利基建工程的建设。陈可言口才很好,记性也很好,对于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征山治水的一幕幕场景,一次次事件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他特别记得中央和省上对景电特别的关爱。尽管是文革期间,但常务副省长胡继宗还说过这么一句话:“到时候用辘轳搅,也要把黄河水搅上去。”人心向善,张忠司令员将省军区仅有的一辆面包车给了工程。当时是计划经济,水泥、钢材、木材,一切物资都要批条子。从1983年省上确定上二期,省上一年至少一次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难题。1990年要通水,但节骨眼上没了钱。那年风特别大,民工都发了风镜干活。正逢农业部部长刘中一来了,当时气温30℃,沙漠温度达60℃,能烤得熟鸡蛋,感动了上帝,一看这帮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还在干。他看到这个工程今年有投入,明年就有产出,立马答应以后每年给1500万,连续三年。宋平对甘肃人民更是怀有特殊感情,为工程书写了这样的题词:建设景电,为民造福。而水利部长钱正英则由过去的不同意上到坚决支持干,这样一来,情形又不一样了。

  “领导的决心和支持再重要不过了。”陈可言如此感言。除了“李老汉”,他还特别提到贺建山,曾在武威地区工作,后任省人大副主任。他是具体的实施决策者。还有以实事求是、作风扎实著称的党委书记兼副指挥马兆麟,当时是武威地区副专员,后来的省农委副主任。他以其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解决行政事务以及社会矛盾的特殊本领为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最使大家怀念。当时没有这些行政领导决策是不行的。之所以能干点事,是实干派多,党团员多。”

  “在这么大的戈壁滩上,一滴水都没有,怎么把这么大的工程搞上去的?真不可思议。当时干过的不知怎么干的,回过头再看都后怕,苦得真没法说。”十多年后,当景电二期工程浇灌的沃土呈现出一派草绿莺飞的景象时,这位把希望带给了景泰川人民的工程建设者竟这么回顾这段生活。

  设计上二期工程时,有一段经过沙漠地带的暗渠,为节约投资,陈可言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冒着严寒到现场反复察看研究后,建议将1024米的暗渠改为343米的明渠,节约资金100万元。他还先后组织完成了塑料薄膜衬砌渠道、泵站管道支座上采用四氟滑板支座以及采用微波、载波、特高频先进的灌区通信网络等20多项技术革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累计为国家节约投资600万元。总干渠3级泵站采用微机监控系统,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为节约用水,灌区安装了大型喷灌设备,发展砂田喷灌面积5000多亩,比地面灌溉节水一半。为了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在注重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组建了灌溉试验站,进行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和需水量研究,为科学灌溉提供了依据。

  1995年,景电工程被评为甘肃省“八五”重点建设先进项目,陈可言也先后被中组部、水利部评为“优秀领导干部”、“优秀水利建设管理工作者”和“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

  从而立之年到年近花甲,陈可言把美好年华全部献给了甘肃的水利事业,有人对他说:“陈总,你搞了这么好的一个工程,现在该坐下来好好写论文了!”他回答:“我们的论文不是就写在祖国大地上了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