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总理派人察民情

  一、周总理派人察民情

  5月29日,中央工作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讲话中,专门讲了一段甘肃中部地区的情况。

  周总理动情地说:“这次会上,我听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很难过,很不安。解放二十多年了,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的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讲到这里,总理心情沉重地停顿了好一会,声音颤抖,难过得掉了泪。接着,他又坚毅地说:“我们一定要帮助那里的人民,扶持那里的生产,一定要把那里的贫困面貌改变过来。国务院各部委的同志要和甘肃人民一起商量一下,研究出个办法来,争取一年小变,三年中变,尽快把甘肃的农业搞上去!”

  中央工作会议刚一结束,周总理就委托华国锋副总理组成了由农林、商业、水电、轻工等8个部委参加的工作组。6月15日至18日,由农林部副部长罗玉川、商业部副部长刘忍、轻工部副部长王应先带队,12位司局长参加的近百人的工作组先后到达兰州。三天后,他们兵分三路,分赴定西、陇东和河西、甘南察看灾情,部署救灾。

  这是工作队员和社员一段意味悠长的对话:

  “老人家,你看现在的生活比‘文化大革命’以前咋样?”

  “我看差不多呵。”

  “你看现在的生活比1960年以前咋样?”

  “我看差不多呵。”

  “那你看现在的生活比解放以前咋样?”

  “我看还是差不多呵……”

  灾区老乡连续三个“差不多”,包含了太多的辛酸。

  在灾情最严重的定西、通渭、秦安、会宁、靖远等县,工作组所见触目惊心,来自北京的干部们一次次洒下心酸的泪水。他们看到,许多农户一贫如洗:

  ——在陇西。马河公社罗家山生产队口粮年人均只有一百多斤,社员高世民一家五口人,住着一间破土窑,全部家当只有一口锅、五个碗。一个牛皮纸袋里仅存几斤包谷面,一床破被子是传了三代的“嫁妆”,提起来已是烂线串串,早已没了被子的形状;首阳公社陈家湾生产队马建祥的女人从陕西背粮回来,火车没停稳就往下跳,结果一条腿被轧断。陇西火车站旁边的酒精厂,常有许多灾民抢拉酒糟,为的竟是回去掺上一点面顶饭吃;

  ——在甘谷。北山基本没有墒情,挖下去一锨多深也不见湿土,种的夏田种子都粉了,也出不了苗,洋芋更是无法下种;

  ——在渭源。路园公社的11个社员背粮扒火车时,在货车车厢抽烟引燃货物,被活活烧死;

  ——在秦安。刘坪公社,许多社员家只能喝点菜汤,一点咸盐都没有。有的家里点火没有火柴;

  ——在会宁。四方吴公社,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光着屁股。当时农民每人只有八尺布票,还大都卖了换粮吃,没布做衣服;

  ——在皋兰。黑石川公社,公社准备盖几间办公用房,木料砖瓦已备下两年,却因为没有水而无法动工;

  ——在静宁。饥饿的农民因吃胡麻油渣,有83人中毒。缺衣少被34000户,炕上没有席子的有9600户;

  ——在环县。甜水公社夏粮估产亩产只有10斤左右。1972年全社每个劳动日值只有0.37元,全年人均现金收入只有15.8元,有29%的农户全年拿不到一分钱。南湫公社14%的羊和几十头大家畜被渴死;

  ——在通渭。李家店公社社员董生俊家里实在没钱买粮,只好把房上一半瓦卖了。而有几片瓦卖的还算好一点的户。社员王永祥一家六口住一间破窑洞,门帘是用牛皮纸袋剪的。窑门口,三个孩子手抓着碗里的苜蓿菜往嘴里塞着,连一点盐都没有。社员王海山家屋子破得实在不蔽风雨,就只好寄宿在村里的破戏楼底下,一家四口钻在一个草堆里……

  在通渭县鸡川公社,宋平和罗玉川首先听取公社的情况汇报。他鼓励干部:“不要顾虑,有什么说什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特别是群众生活和灾情,不准说假话。因为说实话都 说不完,哪有时间说假话!大家说对不对?”

  当公社副书记张启鸣汇报到猫儿眼生产队有一户人家只有一口锅、两个碗、一口土窑,炕上没有席,身上没有衣穿时,泪流满面,哽咽得几乎说不下去。宋平一再安慰:“慢慢讲,不要太激动。”可他越发激动:“宋书记、罗部长,是我们把工作没有做好,没有给社员当好家,让群众受了大罪,吃了……大……苦,请……请首长批评我们吧!”说着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在场的同志们也都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个个泪如泉涌。宋平也抹了好几次眼泪,他还了解到,水莲大队一个叫任代成的特困户一家三口人,和母亲、妹妹同住一眼窑洞,同睡一个火炕,不分春夏秋冬,一人一件破棉袄,白天穿,晚上盖。烧炕、做饭全是拾来的驴粪蛋,全部家产折合起来还不到十块钱。张启鸣痛心地说:“(19)60年天灾人祸,通渭饿死了好多人,县委书记、县长,还有公社书记都坐了班房。如今灾害这么严重,出了问题,可如何交代啊!”

  宋平说:“同志们还是平静一些吧,不怪下面的同志,下面的同志很辛苦,是我们把工作没有搞好,责任在我们。”

  在李家店公社李店大队王永诚家,宋平看到,三间借住的房子也快要塌了。一盘石磨的磨口被支起着,已断粮好几天了。仅有的从磨子里扫出来的一点堂面,也已吃得仅剩下一两把。王老汉听说是省上的书记来看自己,激动得连连招呼“请坐请坐”,可就根本无处可坐。他情急之下用口吹吹炕沿上的土,宋平也不推辞地坐了下来,向老汉问寒问暖。王老汉用颤抖的声音说:“家里没有一颗粮食,这几天就扫点堂面,拌些苜蓿菜吃。苜蓿也不是自己的,是生产队的,生产队不让掐,我就偷着掐点,其实也不怪生产队,这苜蓿小苗掐了就薄了(意思是长不好),要是把队里的牲口饿倒可不得了,没法下种,明年都没希望啊!”

  面对这令人揪心的倾诉,宋平又一次流下了痛心的泪水。

  在考察和了解了灾情后,宋平支开随从人员,把公社书记常怀智叫到身边,像慈父般地把手拦在他的肩膀上,推心置腹地说:“怀智啊,我有个想法……”宋平重重地按了一下常怀智的肩膀,压低声音说,“这个地方困难是客观事实,但是还可以根据地方特点,能发挥的要尽量发挥,能放开的还是要放开,能搞活的还是要搞活。比如,这里闲散土地多,社员的院子也都很大,不要闲放着,能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能搞点什么就搞点什么,不要嫌少,不要嫌小。这样搞你们有些怕是不是?怕犯错误,怕揪辫子,怕打棍子,怕人家说你搞资本主义是不是?那么,弄得群众没饭吃、没衣穿我们就不怕犯错误?就不怕群众揪我们的辫子,打我们的棍子?我知道基层的同志很难、很苦,但是为了群众生活得好点,我们苦点累点,为他们担点风险又有什么呢?”

  宋平语重心长,说出了下面同志敢想而不敢说的话。更令大家不能忘怀的是,在当时,像这些话,一般的领导是不敢讲也不愿讲的,要讲只能拉个官腔。可宋平讲得那样实在,那样亲切,像是在同亲人拉家常。

  救灾如救火。6月28日晚,罗玉川和宋平商量,就通渭的灾情以个人的名义向中央领导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发出特急电报,并请呈报周总理。

  电报对通渭县的灾情作了如实反映:“通渭县连年干旱,粮食产量低,副业少,家底很薄,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今年口粮不足292斤(每天不足8两)的生产队占68%,目前吃回销粮的生产队已达83%。有相当一部分社员无钱购买回销粮。有的在卖掉猪、羊、鸡等以后,又变卖衣物,有的砍掉不成材的树木当木料卖,有的户拆房揭瓦,换十几元钱买粮。2232人外流,其中,全家走的94户。有些户缺衣少被,炕上只有一片破席,有的连破席也没有,真是一贫如洗。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心情沉重,深感责任重大。”

  电报说:“对于上述急迫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的意见,并与宋平同志商定:目前群众已断炊的,要提前供应下月的回销粮,无钱买粮的,增拨一批救济款,解决眼前急需,稳定社员情绪,组织生产自救。要抓紧农时,尽可能多种一些小秋作物和蔬菜,切实解决种子问题,并要贷给一些款买化肥,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至于全面解决群众生活和生产问题,容当再报。”

  通渭察灾之后,工作组又到会宁、靖远等几个县察看灾情,情况和通渭都差不多。到处是赤日炎炎,树木干枯,山上的草和地里的禾苗都已晒死,一片荒凉。群众断粮、牲畜断水的现象十分普遍。

  7月初,工作组集中到兰州汇报。调查结果表明,工作组所去的18个干旱县中的9个县,所见所闻,比省上介绍的情况更为严重。经过汇总,中共甘肃省委和国务院工作组共同起草了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干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的报告》。

  《报告》说,18个干旱县“连续几年干旱,集体和社员家底都很薄,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吃的、穿的、用的、烧的,甚至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据通渭、会宁、靖远、皋兰、东乡、秦安、静宁、庄浪、环县9个县的调查,1972年粮食亩产不到100斤的有4个县,只有一个县刚刚超过200斤;社员集体分配的收入在50元以下的6个县,其中2个县在30元以下;社员口粮分配,除东乡县超过300斤外,其余8个县都不足300斤,最高的287斤,最低的218斤;9个县交售公购粮8000多万斤,到今年7月底,回销11000多万斤。目前,9个县无钱买回销粮的户数高达53%”。

  “由于当前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实很大,急需国家在生活上给予救济,生产上给予扶持。经省委与国务院工作组共同调查研究,请求中央调拨粮食12997万斤(其中:夏接秋口粮8927万斤,籽种1765万斤,饲料2305万斤),拨生产、生活补助费5650.5万元(其中:474.5万元,籽种饲料贷款407万元,医药费补助368万元,机井配套补助2550万元,机耕费288万元,架子车购置费408万元,汽车购置费90万元,小农具购置费645万元,购置木材费420万元);救济棉衣45.6万套,单衣45.6万套,棉布570万米,絮棉102.6万斤,被子42.2万条;另请拨给拉水拉煤用的汽车130辆,生产用的木材2万立方米。以便帮助干旱山区群众克服当前困难,搞好当前生产。”

  该报告经宋平、罗玉川审阅后,省委笫一书记冼恒汉于7月18日签发,用特急电报上报党中央、国务院。

  时刻关注着甘肃灾情的周总理,看到电报后,立即批示有关部门迅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