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六·二六”医疗队在陇原

姬广武 著

不该遗忘的历史 不能淡忘的人物

值得一读的故事 永存心灵的记忆

引言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2012年1月11日晚,“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颁奖晚会在甘肃大剧院隆重举行,“六·二六”甘肃医疗队荣膺“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特别奖。

  在甘肃工作过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药品(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孙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可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原主任王凤歧,泾川县政协原副主席、党原乡卫生院原院长王富庆及夫人霍瑞莘代表“六·二六”甘肃医疗队,款款走过红地毯,登上颁奖台,捧起金光灿灿的奖杯……

  此时,万众瞩目,掌声如潮。彩灯映照着华发,热泪在面颊流淌。

  这个特殊团队,代表着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光荣集体,接受了甘肃人民的最高嘉奖。他们,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六·二六”医务工作者,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医学院系统和北京市各级医院1972名来到甘肃安家落户、救死扶伤的英雄群体和他们的1000多名老人、孩子,一群逾4000名之众,在河西走廊开展巡回医疗的北京医疗队队员,还有从全国各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奔赴甘肃农村开展医疗服务的莘莘学子,驻甘部队医院许许多多光荣的解放军医务工作者、以及甘肃城市各级医院的医务工作者。

  组委会给“六·二六”甘肃医疗队的颁奖词是:十分熟悉的职业与渐渐陌生的“六·二六”,把难忘的一段美好重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却把青春献给了甘肃,救死扶伤让他们成为陇上天使,普及预防科学把他们铸成一组群雕,成为山乡接近文明的一道风景。

  这是巨大的鼓舞,这是莫大的鞭策……

  穿过历史的时空,人们的思绪在飘飞。40年前,陇原大地上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那些动人心魄的场景,那些献身医学的人物,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记忆中,叩击着人们的心扉——

  毛江森,中国科学院院士、甲型肝炎活性疫苗研发者,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对甘肃人民来说,他是一名光荣的“六·二六”战士。1969年,毛江森和夫人张淑雅从中国医学科学院下放甘肃,在武都县岸门口公社卫生院和甘肃省卫生防疫站工作、生活了8年。1974年,甘肃省陇西县出现疑似“出血热”疫情,很多婴幼儿失去生命,全县陷入恐慌之中。毛江森受命前往调查,他凭着多年从事病毒学研究的扎实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力排众议,推翻“出血热”的诊断,作出了这是因成人食用发霉粮食,毒素经母乳引起婴幼儿内出血疾病的大胆推断。唯一的选择,是马上停止发放救济粮!可是,调查结果没有实验室数据的支持,万一推断有误,后果不堪设想。停发救济粮,在当时的背景下,要承担很大的政治责任,但死亡在不断增加,时间不等人。毛江森思索再三,毅然将结果进行了逐级上报。他的建议,得到了省、地、县领导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救济粮停发几天后,因病致死的婴幼儿明显减少。后来,兰州大学生物实验室从救济粮里分离出了毒素,证明该毒素能破坏人体凝血机制,这完全符合毛江森的推断。在这次事件中,毛江森以科学的态度、知识分子的良知、医生的责任和对道德与真理的追求,斗胆上书,从而避免了更多悲剧的发生。几十年过去了,陇西人民至今在传颂他、感激他、怀念他。

  在“千年药材之乡”定西,孙燕的名字被许多人所熟知,这是因为他的名字和一个系列产品、和一个富民产业联系在一起。孙燕,中国工程院院士。1970年1月,孙燕带着妻儿,从北京到定西地区医院安家落户。这里盛产的黄芪、党参深深吸引着他的目光。回京后,他开展了“扶正中药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课题研究,证实了黄芪、女贞子等中药能够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与放疗、化疗配合,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远期疗效。同时,孙燕还研制出了配合临床治疗的贞芪扶正冲剂、胶囊,扶正女贞素和固元颗粒等中药制剂,获得四项专利。为了报答定西人民的厚爱,他把“贞芪扶正”系列产品赠送给定西药厂生产,药厂由此更名为“甘肃扶正药业”。贞芪扶正胶囊和颗粒作为国家基本药品名单,需求量一直都很稳定,进一步带动了定西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对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奠基者及开拓者,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1973年,陈可冀参加北京医疗队,任医疗队副指导员,奔赴河西走廊的武威县黄羊公社等地开展巡回医疗,组织和动员群众改建卫生厕所、推行计划生育、培训当地医务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1974年春,武山县滩哥公社董家坪大队发生大面积中毒性痢疾。国务院高度重视,李先念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陈可冀又一次肩负重任,率队赶赴病区开展调查和救治工作,为保护农民群众健康作出了贡献。

  蒋霞美,靖远县北湾公社卫生院一位来自北京医院的上海籍女医生,娇小柔弱,气质优雅,但面对危重病人,她作出的却是大无畏的选择。一天早晨,卫生院黄河对面的一个村庄有位产妇在自己家里生孩子时发生难产,情况万分危急,如果绕道走陆路到村子至少得两个多小时,最快捷也是最危险的办法是坐羊皮筏子。当时正值雨季,河水暴涨,混浊的黄河翻腾着,似乎要吞没一切。可河对面的产妇危在旦夕,此时此刻的蒋霞美非常害怕,但她没有来及多想,而是义无反顾的坐上了随时可能倾覆的羊皮筏子,向着黄河对岸冲去。这一刻,桀骜不驯的黄河被这位柔弱而坚强的女医生征服了。当蒋霞美赶到产妇家中的时候,产妇由于生产过程中胎盘粘连,情况已十分危急。家里人采用农村的土办法把产妇吊起来,想让胎盘自行掉下来。由于长时间的折腾,产妇子宫已经脱垂,生死攸关,蒋霞美立刻给产妇进行了紧急输液,进行剥离胎盘和回纳子宫的处理,在她的及时处置下产妇得救,母子平安。

  “大上海,车水马龙,繁花似锦。玛曲草原,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四十多年来,许多人难以理解,一位上海人为何选择后者,而且把根扎在了草原。在这里,他不但救治伤者无数,挽救了许许多多藏族同胞的生命,而且娶牧民女子凯醪为妻。他们养育了藏汉民族共同的后代,如今,他们一家三代人在玛曲从事医生、护士的职业,让他感到特别的满足和幸福。藏族同胞说,在我们心里“曼巴”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曼巴”。这位“草原曼巴”,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11年中组部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2010'十大骄子”王万青。

  一个祖祖辈辈的老北京人,能到高寒的草原走一趟就实属不易,而张世荣却带着重病的老伴和儿女,一道走上了为农牧民群众服务的道路。张世荣,原北京市结核病学会副会长、北京地坛结核病医院主任医师。活动开始时,张世荣已经是61岁的花甲老人,老伴又患有宫颈癌和其他合并症。他把老伴和儿子、女儿叫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谈了自己支援甘肃农村卫生事业的想法,全家人都表示支持。有的亲邻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也该退休了,在北京找个安静的地方度晚年吧。”也有人说,你自己下来就对了,把老伴留在北京,在下面蹲几年再回北京也好有个“窝”。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选择光荣、选择奉献,和同志们一道义无反顾地来到甘南草原,在藏族聚居的夏河县完尕滩安家落户。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受到广大农牧民爱戴的先进模范。

  北京。西行的列车即将启动,激昂的誓言与飘洒的泪花同在。曲敬新总护士长奔赴甘肃,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母亲因病瘫痪在床,怎么办?曲敬新着急、难过地哭过好多次。但她还是找到组织,报上了名,表示要坚决听党的话,支援甘肃社会主义建设。就这样,曲敬新和爱人一副担架,将瘫痪的母亲抬上了开往甘肃的列车。这一去,就是40年。她在“羲皇故里”扎下根来,为当地群众的健康奉献了一辈子。
 

相关文章